• 中国影戏与民俗978722009371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影戏与民俗978722009371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05.37 6.3折 16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江玉祥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093715

出版时间2014-04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68元

货号8575893

上书时间2024-12-13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江玉祥,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民俗学会执行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靠前木偶联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主要从事历史学、民俗学研究。已在靠前外出版学术专著五部,主编《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第二辑)等论文集十余部。

目录
序一?袁珂?/8
序二?[德]奈?西蒙博士?/12
**章?中国影戏探源?/15
一、古人关于影子的认识?/17
二、方士和弄影术?/18
三、唐代,具备了影戏诞生的条件?/24
四、《长恨歌传》透露的影戏信息?/26
五、结语?/29
第二章?宋代影戏述论?/34
一、影戏始于宋乎??/35
二、宋代影戏的规模和水平?/36
三、宋代影戏繁盛的原因?/48
第三章?元、明影戏钩沉?/54
一、元代影戏寻踪?/55
二、明代影戏钩沉?/57
第四章?清代影戏鸟瞰?/69
一、清代影戏的分期?/71
二、清代影戏的特征?/76
三、关于清嘉庆皇帝禁演皮影戏一说之考辨?/88
第五章?民国年间的影戏?/99
一、凋零的城市影子戏?/100
二、迷惘的乡村灯影戏?/104
三、影戏衰落的原因?/118
第六章?革命根据地的影戏?/124
一、陕、甘、宁边区的影戏?/125
二、冀东革命根据地的影戏?/133
三、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影戏?/136
第七章?新中国的影戏?/141
一、影戏的新生(1950~1966)?/142
二、“文革”的灾难(1966~1976)?/150
三、新的旅程(1976~1990年)?/152
第八章?中国影戏的流派及分布地域?/164
一、影戏流派的区分标准?/180
二、中国影戏的发源地及传播路线?/181
三、中国影戏的类型、特征及其分布地域?/184
第九章?中国的纸影戏?/223
一、宋元明清历朝的纸影戏?/224
二、近代纸影戏的分布及其现状?/226
三、纸影戏流传至今的原因?/232
四、纸影戏的来源?/234
第十章?四川皮影戏?/238
一、四川皮影戏的来源推测?/241
二、四川皮影戏的类型和特征?/249
三、四川皮影戏的民俗功能?/259
第十一章?中国影戏的班社组织?/269
一、组织结构?/270
二、管理体制和经济分配?/273
三、影戏的戏价?/278
四、影戏技艺的传授?/281
五、班规与班俗?/283
第十二章?中国影戏的雕刻艺术?/291
一、皮偶的制作工艺流程?/292
二、皮影的造型艺术?/303
三、纸影的制作方法?/308
第十三章?中国影戏的表演艺术?/314
一、舞台设置?/319
二、演出程序?/321
三、表演技巧?/325
四、表演习俗?/332
第十四章?中国影戏和民俗?/335
一、影戏和祭祀?/336
二、影戏与口承语言民俗?/341
三、影戏和影戏舞台对联?/348
第十五章?四川皮影戏中的地狱?/353
一、中国地狱十殿信仰的起源?/375
二、清代四川皮影戏中的“十殿”戏?/391
三、清代四川皮影戏中的地狱“十殿”图?/398
第十六章?四川皮影戏中的神话故事:雷峰塔?/413
一、四川皮影戏《雷峰塔》的故事情节及其特征?/414
二、《雷峰塔》同巴蜀历史文化的关系?/419
第十七章?中国影戏在世界?/425
一、中国影戏在世界的传播?/427
二、中国影戏在法国?/428
三、中国影戏在德国?/429
四、中国影戏在美国?/434
五、中国影戏在欧洲其他国家?/447
中国影戏分布图?/452
亚洲影戏分布图?/454
后?记?/456
Foreword (1) [China] Prof.Yuan Ke?/8
Foreword (2) [Germany] Dr.R.Simon?/12
Chapter?/15
Origin of the Chinese Shadow Play?/15
The Shadow Play in the Song Dynasty?/34
The Shadow Play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54
The Shadow Play in the Qing Dynasty?/69
The Shadow Pal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99
The Shadow Play in th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124
The Shadow Play in the New China?/141
The Schools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Shadow Play?/164
The Paper Shadow Play in China?/223
The Shadow Play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238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hinese Shadow Play?/269
The Carving Arts of the Chinese Shadow Play?/291
The Performing Arts of the Chinese Shadow Play?/3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dow Play and the Folklore in China?/335
Depictions of Hell in the Sichuan Shadow Puppets?/353
The Leifeng Pagoda: A Fairy Tale from the Sichuan Shadow Play?/413
The Chinese Shadow Play at Abroad?/425
The Map of Dis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Shadow Play ?/453
The Map of Distribution of the Asian Shadow Play ?/455
Post******?/456

内容摘要
**章中国影戏探源
影戏,即影子戏。中国的影戏,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手影戏,是凭人的十指借光弄影表演各色人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甚至简单的寓言故事的*原始的影戏;纸影戏和皮影戏,是用纸或兽皮雕镂成人物的平面偶像,以灯光映于帷幕上表演故事的较复杂的影戏。影戏,是中国一项传统的综合性民俗艺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戏剧之一。它是农民的艺术,是同上层社会欣赏的大戏对峙发展的小戏;它和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习俗、信仰血肉相连,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影戏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由于影戏自身的神秘性,加上它在封建统治层不受重视,书缺记载,因此它的起源扑朔迷离,茫昧难辨。历来研究影戏史的学者,各持己说,莫衷一是。迄今为止,关于影戏源于何时,便有四派意见[1]:一为周代说[2];二为汉代说[3];三为唐、五代说[4];四为宋代说[5]。因资料缺乏,是非难判。然周代说之无据,纯系臆测,可得而知。汉代说为传闻,影戏方术,界限不清。北宋时影戏已臻繁盛,不可谓源,应为高潮。唐、五代说,时在高潮之前,说它是源,合乎情理,但是唐、五代影戏的直接资料,尚未发现,要证明此说,需多方参互比较,并要有科学的推理。
欲明影戏的起源,首先要搞清楚何谓影戏?顾名思义,“影戏”是弄影为戏,包括“弄影”和“影戏”两个部分。“弄影”,近代皮影艺人叫“提影子”(或“走影子”),关键是操纵影人的技巧,应属伎艺的范畴。“影戏”是指艺人操纵影偶模仿真人演戏。这里包含两层意思:**,影戏的产生必在真人演戏之后;第二,影戏亦属戏剧之一种,已跟表演弄影的伎艺有别,它应具有戏剧的特点。因此,影戏考源的途径应分两步:首先必须考察弄影伎艺从何产生,其次要研究弄影伎艺在什么条件下、什么时候演变成了影戏。
一、古人关于影子的认识
“影”的古字为“景”,至东晋葛洪著《字苑》始加“彡”旁,音於景反。《说文》曰:“景,日光也。”《颜氏家训?书证》曰:“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6]可见,阴影的形成有两个前提:一是发光的光源;二是遮光的物体。太阳和月亮是自然光源,阳光和月光照在山林木石、飞禽走兽上,都会产生影子。人们*早发现的影子,应该是人影。甲骨文中有“”(昃)字,像太阳西斜时映在地上的人影。火,也是一种光源。当原始人在山洞里烤火,映在洞壁上的身影,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捉摸不定的影子,使未开化的人们感到神秘莫解。《庄子?齐物论》上“罔两问景”的故事,便反映了古人对影子的困惑。《庄子?渔父》上记载了一个愚人畏影的故事: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庄子嘲笑的这个愚人,生动地反映了古人没有掌握自然规律以前对影子的认识。这种认识构成原始人类的“有灵观”(animism),进而形成关于影子的巫术信仰和禁忌,作为一种民俗长期流传。正如英国人类学家詹?乔?弗雷泽(J. G. Frazer)所说:“未开化的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影子或映象当作自己的灵魂,或者不管怎样也是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因而它也必然是对自己产生危险的一个根源,如果踩着了它,打着了它,或刺伤了它,就会像是真的发生在他身上一样使他感到受了伤害,如果它完全脱离了他的身体(他相信这是可能的),他的生命就得死亡。”[7]类似的风俗,外国有,中国也存在。例如,中国民间俗称五月为恶月,忌盖屋,人或上屋见影,魂便离去[8]。当收殓死者,在棺材快要盖上盖的那一刻,大部分在场的人,如果他们不是至亲,都要稍稍退后几步;或者甚至退到耳房里去,因为如果一个人的影子被棺材盖盖住了,这对他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对他的运气也有损[9]。
巫术的观念仅仅是原始民族的一种领域,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科学的领域。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对光和影的认识也愈来愈丰富。经验产生了对影子的科学认识,人们开始利用影子为生产服务。从甲骨文字可知,殷人已知立表观日影之长短,以定一日之时间,正一岁之节候。《诗?大雅?公刘》云:“既景迺冈,相其阴阳”,这是周人的祖先测日影定方向的记载。至春秋战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科学技术有了进步。诸子百家在从生产实践中取得光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对光学理论进行探讨。《墨子》的《经下》和《经说下》中有关于几何光学中阴影问题,针孔成像与球面反射成像问题的实验结果和理论说明共八条,其中五条都是讨论影的问题,可以称之曰“影论”[10]。《墨经》的影论把光、物、影三者之间种种复杂关系分析得非常详尽,这就为弄影伎艺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了一个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我国*早的幻灯片的故事。文曰:
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荚者同状,周君大怒,画荚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陈奇猷案:八尺当作八寸)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周君大悦[11]。
这是战国时代,运用“影论”于弄影伎艺*有名的一个例子。从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尽管弄影伎艺合乎科学的原理,但是仍然笼罩在神秘的气氛之中。科学伴随巫术诞生,但是它还不能完全取代巫术的功能。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曾经说过:“不论已经昌明的或尚属原始的科学,它并不能完全支配机遇,消灭意外,及预测自然事变中偶然的遭遇。它亦不能使人类的工作都适合于实际的需要及得到可靠的成效。在这领域中欲发生一种具有实用目的的特殊仪式活动,在人类学中综称作‘巫术’。”[12]特别在关系人们生老病死的领域,是巫术应用*广的地方。古人相信“灵魂是人的影子和映象”[13],巫师治病祛痛、驱凶化吉的巫术,主要是让灵魂不离开人体,或者离开了,便千方百计使它重新出现。*初,巫师只能向人们单纯地规定一些禁忌,消极地防御影子(灵魂)的伤害。春秋战国时期,弄影伎艺的出现,给予巫师莫大的启示和作为达到实用目的的工具,从而产生了积极的应用巫术,即秦汉方士的弄影还魂术。
二、方士和弄影术
方士,又叫神仙方术之士。神仙说兴于战国,它是从道家的灵魂不死的观念推衍出来的。据闻一多先生研究,道家灵魂不死的观念导源于中国古代西方羌族的巫术宗教[14]。秦汉时,燕齐之地出现了一种鼓吹神仙说的人。他们号称懂得神奇的方术,能勾魂致魄,又收藏着许多长生不老的药方,因而得到了方士的称号。神奇的方术和药方,引起了贪权好势,恋生惧死的皇帝的浓厚兴趣,方士也因此备受青睐。秦始皇“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15]“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16]。汉朝以后,历代帝王喜好方士者,不乏其人,屡次受骗,至死不悟。方士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迷惑力?这当然应从统治阶级的本性和心理状态寻找根源;此外,方士所用的方术和药方也很值得解剖。关于长生不老药是什么货色,不用赘述。这里单言秦汉方士惯用的一种方术——弄影还魂术。这种方术又联系着汉武帝和他的爱妃李夫人的一段传说。这个传说,从汉至宋,史不绝书:
(1)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
其明年,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术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又见《史记?封禅书》)
(2)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
李夫人少而蚤(早)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
(3)《汉书?郊祀志》:
明年,齐人少翁以方见上。上有所幸李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盖夜致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
(4)西汉末至东汉初,桓谭《新论》:
武帝所幸李夫人(《史记?孝武本纪?集解》骃案:桓谭《新论》云武帝有所爱幸姬王夫人,窈窕好容、质性嬛佞)死,方士李少君言能致其神,乃夜设烛张幄,令帝居他帐,遥见好女,似夫人之状,还帐坐也[17]。
(5)东汉王充《论衡?自然篇》。
武帝幸王夫人,王夫人死,思见其形。道士以方术作夫人形,形成,出入宫门。武帝大惊,立而迎之,忽不复见。盖非自然之真,方士巧妄之伪,故一见恍惚,消散灭亡。(《论衡?乱龙篇》:“孝武皇帝幸李夫人,夫人死,思见其形。道士以术为李夫人,夫人步入殿门,武帝望见,知其非也,然犹感动,喜乐近之。”)
(6)晋干宝撰《搜神记》卷二:
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益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耶?立而望之,偏。娜娜何冉冉其来迟!”令乐府知音家弦歌之。
(7)晋王嘉撰、梁萧绮录《拾遗记》卷五:
汉武帝思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初,帝深嬖李夫人,死后常思梦之,或欲见夫人。帝貌憔悴,嫔御不宁。诏李少君与之语曰:“朕思李夫人,其可得见乎?”少君曰:“可遥见,不可同于帷幄。”帝曰:“一见足矣,可致之。”少君曰:“暗海有潜英之石,其色青,轻如毛羽,寒盛则石温,暑盛则石冷。刻之为人像,神悟不异真人。使此石像往,则夫人至矣。此石人能传译人言语,有声无气,故知神异也。”帝曰:“此石像可得否?”少君曰:“愿得楼船百艘,巨力千人,能浮水登木者,皆使明于道术,赍不死之药。”乃至暗海,经十年而还。昔之去人,或升云不归,或托形假死,获反者四五人。得此石,即命工人依先图刻作夫人形。刻成,置于轻纱幕里,宛若生时。帝大悦,问少君曰:“可得近乎?”少君曰:“譬如中宵忽梦,而昼可得近观乎?此石毒,宜远望,不可逼也。勿轻万乘之尊,惑此精魅之物!”帝乃从其谏。见夫人毕,少君乃使舂此石人为丸,服之,不复思梦。乃筑灵梦台,岁时祀之。(按:《太平广记》卷七一引《拾遗记》李少君作“董仲君”。《太平御览》卷八一六引《拾遗记》亦作“董仲君。”)
(8)《太平御览》卷七○○引《汉武内传》:
李夫人既死,帝思之,命工人作夫人形状,置于轻纱幕中,宛然如生,帝大悦。
(9)唐白居易《新乐府?李夫人》:
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君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里令写真。丹青画(一作写)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煞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去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翠蛾仿佛平生貌,不似昭阳寝疾时。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背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
(10)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影戏”:
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李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
笔者不厌其详地按时代排列李夫人传说的各种记载,是因为屡见论影戏者动辄便引高承那段“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文字,以证明影戏源于汉代说。但是却很少见有人认真汇集起码的资料,查清这个传说流播变化的脉络,追究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它和影戏到底有什么关联。
以上十条材料,李夫人本事大同小异,是同一类型的传说。汉武帝所思,到底是王夫人,或李夫人?为武帝致神者是少翁、李少翁,还是李少君?宋代司马光《通鉴考异》说:“李夫人卒时,少翁死已久,《汉书》误也。今从《史记》。”[18]即,司马光认为汉武帝所思为王夫人。清代学者梁玉绳考证结果,亦以王夫人、少翁为是,别说为误[19]。司马光和梁玉绳考证精当与否,无辩论的必要。我们只要把眼光从史实转向民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故事中人名的歧异,世代传承,愈演愈繁这些特征,说明这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因为故事的内容系古代帝王的风流韵事,所以富有浪漫的诗趣;因为方士的出现,更具神秘的意味。从民俗事象和宗教生活的交织中,依稀透露了方士惯用的弄影术的秘密。我们从诸家记载中,可以看出的信息是:
**,为汉武帝致神的人,无论少翁、李少翁、李少君,还是董仲君,都是方士[20]。故事中方士出现的背景,当然与汉武帝喜欢神仙、信任方士有关,更与中国自古以来民间盛行的巫风有关。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本来信鬼神的,而鬼神与人乃是隔离的,因欲与鬼神交通,于是乎就有巫出来。巫到后来分为两派:一为方士;一仍为巫。巫多说鬼,方士多谈炼金及求仙,秦汉以来,其风日盛,到六朝并没有止息。”[21]方士,道教兴起后,称为道士,远古叫巫师。巫教、方仙道、道教一脉相承,流风不绝;因此巫术、方术、道术因循守旧,代代相传。故事不断增饰,其内核依然如故,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李夫人传说的文化背景。
第二,汉武帝自帐中望见的李(或王)夫人,乃是方士根据夫人的“丹青画”(白居易)“以方术作夫人形”,“盖非自然之真”(王充),故“不得就视”(班固、干宝),“宜远望,不可逼也“(王嘉)。即,汉武帝所见仅仅是“似夫人之状”(桓谭),“如李夫人之貌”(班固)的影子。
第三,马林诺夫斯基说:“巫术是一套动作,具有实用的价值,是达到目的的工具。”[22]李夫人传说中方士所用的道具为:“夜张灯烛,设帷帐”(班固),“命工人依先图刻作夫人形”(王嘉),“置于轻纱幕中”(《汉武内传》),“令帝居他帐,遥望之”(干宝)。这简直同影戏之设备毕肖,难怪众多学者迳指此为后世影戏的渊源。
第四,方士为汉武帝致神的方术,类似今日皮影艺人提影偶的伎艺,可称之为“弄影还魂术”,还不能谓之曰“影戏”。王国维先生说:“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23]王国维所谓完全意义的戏剧,是指“兼由音乐、歌唱,舞蹈、表演、说白五种伎艺,自由发展,共同演出一故事,实为真正戏剧也。”其实从戏剧发展史看,单有科白或歌舞,也可成戏,关键在能否演出一故事,至少也要申述一意义,这就是任二北(半塘)先生在《唐戏弄》中着力表述的意思[24]。我们试分析一下方士为汉武帝致神的场面有无戏剧性:
音乐——无;
歌唱——无;
舞蹈——无;
表演——“还幄坐而步”,“出入宫门”;
说白——无;
故事——无。
尽管“致神”场面是汉武帝和李(或王)夫人故事中的一幕,但就本身并无故事。它与战国时“客有为周君画荚者”同一类,均只可称弄影伎艺,尚不能称之为影戏。
第五,从以上诸家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从秦汉至宋以前,弄影伎艺一直秘密掌握在方士、道士的手中,作为他们宣扬“还魂术”的工具,而且愈趋完善[25]。其中奥秘,《拾遗记》记载*详。虽然该书不乏“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之处,但是王嘉本人就是方士,方士自己道出方术的底蕴,就像魔术师自己亮底一样,应是可信的。后来,道教中的道士继承了方士的弄影还魂术,利用幻术说教。《妙林经》云:“所谓安乐,皆从心生,心性未空,云何修行?知诸法空,乃各安乐。譬如愁人,心意昏乱,烦毒热闷,于此人前,设诸幻术,木男木女,木牛木马、罗列施张,作诸戏术,愁者见之,如生平牛马相,息诸烦愦,心意泰然。”[26]这真是绝妙的坦白。方士不正是乘汉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帝貌憔悴,嫔御不宁”的时候,“罗列施张(帐),作诸戏术”的吗?《云笈七籤》卷三五讲道家的“化身坐忘法”和“胎息法”时说,每夜入定后,偃卧闭目,安神定魂,吐纳行气,便可见意念中的影人,长三四寸。这个长三四寸的影人是何物呢?其实就是出了窍的灵魂。弗雷泽曾说,在未开化的人看来,“一个动物活着并且行动,只是因为它身体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在使它行动;如果人活着并且行动,也是因为人体里面有一个小人或小动物使得他行动。这个动物体内的小动物,人体内的小人,就是灵魂。正如动物或人的活动被解释为灵魂存在于体内一样,睡眠和死亡则被解释为灵魂离开了身体。睡眠或睡眠状态是灵魂暂时的离体,死亡则是永恒的离体。如果死亡是灵魂永恒的离体,那么预防死亡的办法就是不让灵魂离体,如果离开了,就要想法保证让它回来。”[27]中国古代的方士们发明的弄影术,就是为保证让失去的灵魂——影人回来、重新出现的一种方法。弄影术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产生影戏。
三、唐代,具备了影戏诞生的条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方士道士秘密掌握着“弄影术”,他们长期只在帝王面前表演,“利用关于梦、影、幻象等观察以为助力”,使帝王“相信生命底继续,相信不死,结果便相信了灵魂的存在。”[28]隋唐时代,一方面道士方士仍然利用“弄影术”说教[29],另一方面他们服务的对象已逐渐从帝王转向一般庶民。《酉阳杂俎》记载:“宝历中有王山人,取人本命日,五更张灯相人影,知休咎。言人影欲深,深则贵寿。”这是山人拿影子替人算卦相面。“山人”在当时多指隐居者。《广古今五行记》记载,隋炀帝大业九年,唐县人宋子贤“善为幻术”,他经常取光弄影,在壁上“变作佛形”,“或作蛇兽形",因而“远近惑信,聚数千百人。”[30]宋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