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作品精选(共13册)(精)9787108069832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86.43
6.3折
¥
935
全新
仅1件
作者费孝通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9832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935元
货号10929488
上书时间2024-12-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云南大学燕京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荣誉奖。1981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行行重行行》《人的研究在中国》等,群言出版社编辑出版《费孝通文集》16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费孝通全集》20卷,著作等身,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目录
《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著者前言
致谢
序布·马林诺夫斯基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调查区域
第三章 家
第四章 财产与继承
第五章 亲属关系的扩展
第六章 户与村
第七章 生活
第八章 职业分化
第九章 劳作日程
第十章 农业
第十一章 土地的占有
第十二章 蚕丝业
第十三章 养羊与贩卖
第十四章 贸易
第十五章 资金
第十六章 中国的土地问题
附录 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
译者说明
重访江村
三访江村
出版后记
《禄村农田》
《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生育制度》
《中国士绅》
《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上》
《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下)》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学文选)》
《孔林片思(论文化自觉)》
《师承·补课·治学(增订本)》
《留英记》
《美国与美国人》
《茧》
主编推荐
精选费孝通最有代表性的著作12种涵括其对乡土、民族与世界的多层次研究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以士人的襟抱和学人的“从实求知”孜孜探求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精彩内容
本套书精选费孝通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共13册,三百余万字,涉及农村农民问题、边区民族问题、文明文化问题、世界观察、学术反思等多个层面。其中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生育制度》《中国士绅》《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上》《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下)》等有关中国乡村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特质及其现代转型的经典论述;费老一生关怀不辍的民族学研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学文选);晚年的文化文明论述与学术反思《孔林片思(论文化自觉)》《师承·补课·治学(增订本)》;《留英记》《美国与美国人》是从跨文化与比较人类学的视野对西方世界的观察剖析,其中《美国与美国人》被称为《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的姊妹篇;《茧》则是近期发现的作者1936年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为首次翻译出版,对于理解费孝通早期的学术思想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维度。
《江村经济》原稿出自费孝通1938年向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提交的博士论文,1939年由Routhledge出版社列入“国际社会学丛书”出版,书名为Peasant Life in China,并在扉页题有《江村经济》中文书名。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为费孝通撰写的序文中预言,该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某些段落可以被看作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1981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亦因此书在学术上的成就授予费孝通“赫胥黎奖章”
《江村经济》围绕社区组织、“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等,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生活和经济体系;同时着重介绍了费达生的乡土工业改革实验。费孝通后来多次重访江村,积累了一系列关于江村的书写。江村作为他在汉人社会研究方面最成熟的个案,为他的理论思考如差序格局、村落共同体、绅权与皇权等提供了主要的经验来源。
作为《江村经济》的姊妹篇,《禄村农田》是费孝通“魁阁”时期的学术代表作,作者将研究焦点由东南沿海转移到云南内地乡村,探寻在现代工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和社会结构所发生的变迁。
作者用类型比较方法,将江村与禄村分别作为深受现代工商业影响和基本以农业为主的不同农村社区的代表,考察农民如何以土地为生,分析其土地所有权、传统手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异同与变迁,目的是想论证,农村的经济问题不能只当作农村问题来处理;农村经济问题症结在于土地,而土地问题的最终解决与中国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探寻中国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理想与实践贯穿了费孝通一生。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费孝通的学术工作由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向探索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形态。他认为自己对“差序格局”和“乡土中国”的论述,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稿,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它不是对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中提炼一些“理想型”概念,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以期构建长期影响、支配着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运转体系,并由此来理解具体的乡土社会。
《乡土重建》则以“差序格局”和“皇权与绅权”的关系为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国基层社会的问题与困境,探寻乡土工业的新形式和以乡土重建进行现代社会转型的可能。这一系列的写作代表了费孝通40年代后期对中国历史、传统和当代现实的整体性关照,是其学术生命第一阶段最重要的思考成果。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1946年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围绕“家庭三角”这一核心议题,讨论了中国乡土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及其拓展,其中描述社会新陈代谢的“社会继替”“世代参差”等概念影响深远。本书是费孝通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为看重的著作之一。书后附录的《亲迎婚俗之研究》一文,系作者1933年在燕京大学毕业时完成的本科学位论文,主要是从社会史和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周代到汉初亲迎婚俗发展的两个阶段——风俗时代和礼教时代进行分析。
《中国士绅》由七篇专论组成,取材于费孝通1947-1948年发表在国内报纸上的文章;1948年秋,他向美国社会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夫人玛格丽特口述了这些文章的大致内容,雷德菲尔德夫人经过精心编辑后于1953年将其在美国出版。书中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费孝通40年代中后期对中国社会结构及其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尤其聚焦于士绅阶层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地位与功能,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走向解体的过程,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作品在思想上一脉相承。他实际上借助这个机会将自己关于中国乡村的基本权力结构、城乡关系、“双轨政治”“社会损蚀”等思考介绍给英语世界。
英文版还附录了社会学家周荣德先生1943-1946年间在云南昆阳县从事中国士绅研究的调查片段,现保留原貌一并呈现。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费孝通接续其早年对城-镇-乡结构关系的思考和“乡土重建”的理想,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对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城乡和东西部区域协同发展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先后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等不同的乡镇发展类型,以及长三角、港珠澳、京津冀、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西部经济协作区等多种区域发展战略,其中还包含了他对中西部城市发展类型的思考。
《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上》《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下)》汇集了费孝通十余年中所写的近六十篇考察随记,大致按时间线索排列,不仅呈现了晚年费孝通“从实求知”的所思所想;某种意义上也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黄金时期的历史进程。
20世纪80年代末,费孝通进入了他一生学术思想的新阶段,即由“志在富民”走向“文化自觉”,开始思考针对世界性的文明冲突,如何进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解释。到90年代,这些思考落实为“文化自觉”的十六字表述,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晚年费孝通从儒家思想获得极大启迪,贯穿这一阶段思考的大问题是:面对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全新世界格局,21世纪将会上演“文明的冲突”,还是实现“多元一体”的全球化?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之间应该如何和平共处、并肩前行?中国如何从自己的传统思想中获得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从中国文明本位出发,建构自己的文明论与文化观?
《孔林片思(论文化自觉)》收录了费孝通从1989-2004年的文章,集中呈现了费孝通晚年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文明与文明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
从1930年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在长达七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费孝通在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领域开疆拓土,成就斐然。他一生的学术历程与民族同家的命运、与时代的起伏变换密切相关。本书汇编了晚年费孝通对自己一生从学历程的回顾与反思的文章,其中既有长篇的思想自述;也有对影响终身的五位老师——吴文藻、潘光旦、派克、史禄国、马林诺夫斯基——的追忆与重读,他名之曰“补课”;更有对社会学与人类学在学科和理论层面的不断思考。
《师承·补课·治学(增订本)》还收录了费孝通“第一次学术生命”阶段的四篇文章,其中《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关系》一文为近年发现的费孝通佚稿,也是国内最早关于韦伯社会学的述评之一。
费孝通关于英国的札记和随笔选编,时间跨度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作为留英归来的学者,费孝通学术思想和人生经历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与英国密切相关。
这些札记和随笔广泛记录了一个非西方的知识分子对英国社会、人情、风物、政治的观察,其中不乏人类学比较的眼光。比如1946年底,费孝通应邀去英国讲学,其间,以“重返英伦”为名写下系列文章,开头的一句话“这是痛苦的,麻痹了的躯体里活着个骄傲的灵魂”,浓缩了他对二战后英帝国瓦解时刻的体察与速写。作者以有英国“essay”之风的随笔形式观察大英帝国的历史命运、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实验、工业组织的式微、英国人民精神的坚韧、乡村重建希望的萌芽,以及君主立宪、议会政治和文官制度等,尤其敏锐地洞察了英美两大帝国的世纪轮替和“美国世纪”的诞生,今日读来,尤让人叹服作者的宏阔视野和历史预见力。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费孝通写作了大量有关美国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以游记、杂感、政论等形式比较美国和欧洲,美国与中国。其中,《美国人的性格》被费孝通称为《乡土中国》的姊妹篇,作者透过一般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洞察到美国的科学和民主之间的紧张,认为科学迫使人服从于大工业的合作,而民主要求个体主义,二者必然产生冲突;并进一步认为基督教是同时培养个体主义和“自我牺牲信念”的温床,是美国社会生活以及民主和科学特有的根源。美国二战以来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越来越突出的霸权地位,实际是费孝通关注美国的一个重要背景。他晚年有关全球化问题的思考,与他对美国、英国等西方社会的系列观察密不可分。
值得一提的是,费孝通还是40年代著名的作家和时事专栏作者,其出访美国的诸种见闻、感受,二战后的国际局势、欧美政治动向、美国的总统选举和对华政策等,都以通讯和报道的方式在当时广泛传播,今日读来,依然是我们了解二战前后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极好的借镜和参照。
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末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存放于作者曾经就读的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的“弗思档案”中,2016年被国内学者发现。这是该作品首次被翻译成中文。
小说叙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制丝企业的种种遭际。这家制丝企业通过实验乡村工业的现代转型,希望实现改善民生、实业救国的社会理想,但在内外交困中举步维艰。作者以文学的方式来思考正在发生现代化变迁的乡村、城镇与城市,其中乡土中国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都在经历激烈而艰难的转型,而充满社会改革理想的知识分子及其启蒙对象——农民,有的经历了个人的蜕变与成长,有的则迷失在历史的巨变中。
《茧》既是作者名著《江村经济》的“文学版”,又与30年代的左翼文学、“社会性质”大论战及“乡村重建”问题遥相呼应,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早期思想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维度。
媒体评论
甘阳(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
三联版《费孝通作品精选》完美展示了什么叫“社会科学中国化”,什么叫“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费先生一生知行合一,是一位置身于时代而又不拘泥于时局的大知识分子。先生文章朴素易懂而意味深长,思想日久弥新。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这位最后的士人,在古今之际、中西之间的时代巨变中,行行重行行,为人民百姓谋求自立富强之路,为中华民族探寻团结一体之道;又以读书人的文化自觉,将自身与中国传统之始源与流变融为一处,担当起文明复兴的道义。他,将永远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典范。
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古人说,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费先生一生著述等身,虽历经坎坷但乐天知命,充满了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费先生晚年提倡文化自觉,意识到自己正是渊渊其渊、川流不息的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滴水。他投身其中,融入其中,自己的生命也由此熠熠生辉,光耀后学。费先生有诗曰:“毁誉在人口,浮沉意自扬。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这套《费孝通作品精选》正是他生命光辉的写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