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1.商的辞义学解释 在中文词义中,“商”之词义至少有三种解释。其一,作为一种度量衡单位,这可以从我们经常使用的“商量、商度”一类词语的用法上获知。在古代汉语中,商是一种计时单位,一刻称为一商,“商,刻也”。其二,特指行业、职业。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讲“阜通货,贿注行曰商”,可以作为理解“商”该种含义的起点。《汉书·食货志》记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其三,意指讨价还价,或曰买卖活动。《白虎通义》说:“商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总之,从一般字义来讲,在中国汉语中“商”含有商品交换和货物买卖的内容。“商”即商品的买卖活动。这是人们对“商”的一般理解和朴素认识。“商”在英文中存在有“Commerce”,“Business”,“Trade”等几种译法,德语中为“Handels”,拉丁文中则为“Commerium”。在这些西方 语汇中“商”亦都含有商品交换和货物买卖的内容。按照《韦斯特(Webster)新国际辞典》的解释,“商”是指“商品交换或买卖行为”。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Black?s Law Dictionary)说“商是指货物、生产品或任何种类的货物之交换”。《牛津大辞典》说“商”为“商品交换和与商品交换有关的一切活动”。《拉威尼当代商法》则认为商事一词是对各种物品的交易或交换之总和。从语词上探讨商的含义,无疑是研究的一个楔入点。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广泛而大量地使用诸如商品、商业、商店、商标、商号、商人等与“商”相关的词汇,我们在研究经济生活中“商”的含义时,自然会想到将此类词意密切关联的词汇收集网罗在一起进行对比,从内涵上提取其所包含的商的公因式,依此获得具有普遍意义或绝对意义的商。 ① 2.商的经济学解释 经济学通常是把“商”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流通环 节和流通部门加以研究的。随着货币的出现,商品交换的形式由以往的物物交换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财货交换。同时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交易领域的拓展,商品生产者向消费者直接销售其产品的方式明显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且成本较高。更多商品的交易活动不再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进行,而是以某个第三人或第三方为媒介进行。逐渐地, 社会上就形成了一部分固定的从事商品交换中介活动的人,这类人即被称为商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被称为商业或商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上的“商”是指居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从事商品买卖、调剂市场供需并从中获利的事业,又称固有商或买卖商。 ② 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整个人类生活由谋求基本生存条件转向追求财富的增值和满足生活的高需求,“商”的内涵也开始有了新的扩充。这时的商品流通形式已由过去的以货币为媒介转变为以商品为媒介,货币成为出发点和归宿,商品流通不再是生产者为了购买自身需要的另一种商品而出卖自己的产品,而是商人用货币买进商品再卖出去,从而获得超出原投入货币价值的货币,实现货币增值。 ① 概括起来,经济学上的“商”是指沟通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媒介和中间环节,质言之,是指从生产者手中将商品低价买入然后以较高的价格卖给消费者的中介行为,它既体现“商业的一般”,又体现“商业的特殊”。前者用公式表示即“商品(W)—货币(G)—商品(W)”,后者用公式表示即“货币(G)—商品(W)—货币(G)”。商人商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货币购买商品,再通过将商品转售出去换取更多的货币,从而达到实现追求资本增值的目的。 3.商的文化学解释从文化意义上考察“商”,主要是从哲学观、价值观上来审视人们对 “商”的认识。在不同时期,各国对于商的认识传统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是以“财”为主还是以“德”为主,是以索取(需求)为本还是以奉献(服务)为本,经商是荣耀还是罪恶等,这些曾经在哲学文化层面引起广泛争论的命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商的不同认识。在我国,自商、周时代起,便推行“士农工商”政策,“商”位列四 民之末,其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儒家思想也包含深厚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经商取利不义”、“欲富必先仁”。“重农抑商”的理论和儒家学说“重义轻利”的思想在对待“商”的态度上竟然出现惊人的契合。乃至后来战国后期李悝、商鞅的变法革新,都把农业生产放在富国强兵的首要位置,而对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的商业采取了抑制政策,商人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秦汉时期的贱商政策更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的轻商思想的基础。明中叶后,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学者在论及儒家思想与商人精神的关系时曾提及,在商帮崛起的地方,传统的“士农工商”中的“商”,已不再被排在末位,“士商常相混”,亦商亦儒,甚至弃儒从商。即便是“儒风独茂”的徽州,民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② 。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