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与凉978751710351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44
2.0折
¥
22
全新
仅1件
作者魏微著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03516
出版时间2014-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2元
货号8167868
上书时间2024-11-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暖与凉》系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书系中的一本,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主编。选录了当代知名女家魏微在国内著名文学期刊上发表过的中篇小说5篇,其中包括全国获奖的小说。她的风格与其他70作家有很大不同,其特点是用乡村触动城市的情感,用过去激发现在的心灵,用一种古老、经典的叙事情调给现代生活以久远的怀想。她作品的风格具有怀旧之风和古典传统,把现代与古典的一些叙事情景在她的作品中进行演化,描述细密,语言简洁,流畅好读,使人物在市场化时代不时突破享乐主义的遮蔽,挺现生命的原始本色,用纯朴天真去与欲望利己相对抗,寻求着一种理想主义精神,突显一个主题:人的尊严。
作者简介
魏微,女,广东省作协青年作家。1970年生,江苏人。1994年开始写作,1997年在《小说界》发表作品,迄今已在《花城》《人民文学》《收获》《作家》等刊物发表小说、随笔近100万字。小说曾登1998年、2001年、2003年、2004年中国小说排行榜。2003年获《人民文学》奖,2004年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2004年获鲁迅文学奖,2011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奖。部分作品译介海外。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
目录
女歌者或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为《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书系而作
薛家巷
情感一种
姐姐和弟弟
沿河村纪事
家道
内容摘要
薛家巷
从汉口路出来,穿过宽敞的中央路,就到薛家巷了。薛家巷是一条小巷,不足500米,巷面很窄,它的尽头,横向是另一条巷子,叫“藏经楼”,从这条巷子走出去,向北是鼓楼,向南是珠江路。这条巷子又分支出更多的巷子出来,弯弯曲曲,曲径通幽。住在这一带的人,大多是一些中下层的平民,虽不是老南京,大约也在南京生活了几十年,很小的时候就住在这里,现在还住在这里。
这一带的房子,大多也是一些低矮潮湿的平房,灰砖灰瓦,看上去很陈旧了。也有楼房,两层小楼,沿街的墙壁上开出窗户来。不管是平房还是楼房,都有飞檐和尖屋顶,下雨的时候,雨水沿着瓦缝往下淌,细细的,很文静。
房子是很有点历史了,只要看那砖瓦的样式和房子的结构就知道了,砖瓦的样式很秀气,窄而长,房子的构造呢,分过道和厢房,进去以后才是正房,这中间便是天井。天井一般都很小,有的天井里能住几户人家,楼上楼下,踏着褪色的红漆地板上楼,陈年的灰尘会落到楼下人家的窗户上。
晴天的时候,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了,家家户户忙着晒衣服、晒被子,夏天也不例外。夏天的时候,人们把隔年的衣服从箱子里搬出来,照太阳,衣服里有陈旧的气味,絮絮棉棉的,仿佛像灰尘,也有一种淡淡的清凉,那是樟脑的气味。
有背景的人家,这时候尤为伤感,因为有一些旧衣衫,也许是朴素的布衫,也许是绫罗锦缎的旗袍,现在旧了,破损了,压在箱子里很多年,每年都要拿出来晾一晾。明知道是没有用处的、穿不得的,还是很小心地,爱怜地,在太阳底下抚摸着织锦的缎子,想起了从前,自己的出身,那一段光华的岁月,现在都去了。
更多的人家是没有背景的,他们平白地、单薄地生活在那儿,从来就在那儿。对于从前,他们没有记忆,也不愿意记忆。从时间的过道里一步步地走出来,过道的两旁都是些斑驳脱落的墙壁,墙角有一双破鞋,一辆自行车,过冬用的大白菜;从这阴冷的、长而窄的隧道里走出来的人,一般是不愿意回头看的。
还有一些是穷人,他们每天都在走路,很努力地,挣扎着,他们朝时间的深处走去了……
这一带是南京的繁华地带,位于著名的新街口和鼓楼之间,也有很多标志性的建筑物和单位,如南京大学,鼓楼广场,江苏电视台,北京东路。总之,出了薛家巷口,天地一下子变得开阔了,明朗了,静静的空气里有种盛世的气息,它是物质的,现在的,沾满了灰尘的,享用的。每天,从中央路上经过的人流不计其数,青年人穿著华服,也有一些老人和孩子,满腹忧虑的中年人,穷人和富人,小商贩和妓女……他们从中央路上经过了。
有时候,他们也会经过薛家巷口,朝里略张望一下,并不停下来,又继续前走了。也有一些人会在这里买一份报纸,或者在巷口吃一碗鸭血汤,很便宜的,一块钱一碗。坐在干净的桌椅前,看着秋天的梧桐在风中有节奏地摆动,听着昆曲《牡丹亭》的唱腔,温婉的、哭泣的声音在整个巷子的上空飘荡。在不远处,巷子的尽头,风吹过来油炸花生米的香味,油腻的,温暖的,肥沃的气味,让人想起了跟幸福和喜悦相关的一些事。
在南京,这样的巷子还是很多的,它们分布在城市的深处,各个角落里。有的巷子更为阔朗些,柏油路面,两旁的梧桐枝叶很茂盛,天空从枝叶间一点点、一条条地漏进来。在宁海路一带,就有着这样的巷子,它们清洁,寂静,太阳即使在夏天也显得阴凉。这儿分布着一些旧官邸,青灰的砖墙,爬山虎从墙上探出头来。
华侨路一带的巷子是明朗的,这里离新街口已经很近了,它的上空常常是一方苍白的天。如果是在夜晚,凌晨两三点走进这条巷子里,抬头看天,天色仍是苍白的,像白夜。巷子两旁的人家都睡着了,在那灰白的夜色里,还能依稀分辨出砖红色的两层小楼,较之薛家巷的更为挺拔,精致。这里一家一户地住着人,都是些体面人家,有计算的、安详地过着物质生活,并不过份的——是祖上留下的房子,很有些基底了。
太平南路一带的巷子呢,则是另一种,窄而长,从院墙之间走过时,只能看到尖尖的屋顶上的“一线天”。巷面是宽敞的,也是那种两层的青砖小楼,家家户户的窗户开着,迎阳的那一面用竹竿搭着晾晒很多衣裳。下午三四点钟光景,有人开始做甜点吃,窗户里飘出黑糯米的甜香。这一带的生活里有着沉醉靡烂的气息,是属于典型的城南的、市民的。——从前的南京在这些巷子里又重新活过了。
薛家巷1号是一个长方形的院子,临街,里面挨挨挤挤地住着十来户人家,都是些中底层的平民,开修车铺的,卖茶叶蛋的,也有家境稍好一些的,比如鼓楼医院的退休护士,或者是烤鸭店的厨师,他们是薪水阶层,每个月靠那么点微薄的工资吃饭,然而觉得很平安。
院子并不很大,要穿过两个狭长而光线幽暗的过道,才能进入正房;在过道与过道之间,有一个小小的天井,扁而偏狭,在天井的右侧,有一个公用的自来水平台,平时,1号大院的人们来此洗衣、淘米,水费是按人头算的。
穿过第二个过道,就进入正房大院了。院子右首,相当于在厢房的位置上,有一幢两层的红砖小楼,很旧了,楼上楼下分住四户人家。左首是一排平房,也是正房,坐北朝南,房子六间,分住三户人家,一律是灰砖灰瓦,年久失修,外墙上的石灰有点斑驳脱落了。
能够住在这正房大院的,也都还是一些体面人家,虽然穷,可是那穷是有根底的,像楼下的陈三家。陈三在下岗之前,是国棉十三厂机修组的组长,一个小小的组长……现在,只有陈三自己记得,他曾经是一个小小的组长,是七八个机修工的小头目,自己也带学徒,两个十六七岁的小孩子,很难得了——现在,还有谁家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做学徒呢?人虽小,绒毛还没长足,就开始学说色情笑话了。
陈三自己也说,但不是很自信,说到一半,自己先笑起来;虽然结婚很多年了,也知道那劳什子是怎么回事,但说起时,还是觉得气力不够,很腼腆了。大部分时候,他在一旁听着,有人敬上烟,点上火——陈三一旁听着,觉得很尊严。
P1-4
……
主编推荐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第四届(2016)冯牧文学奖获得者魏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6月4日公示,2014年“经典中国”评审结束。中国言实出版社八个女作家系列图书有3种入选:付秀莹的《花好月圆》、戴来的《一、二、一》、魏微的《暖与凉》。
精彩内容
魏微、乔叶、金仁顺、戴来、叶弥、滕肖澜、付秀莹、阿袁,八位作家是当前女作家行列中的佼佼者,创作活跃、备受瞩目,中短篇小说向来人缘极好,她们善于用自己极富感性与智性的笔触,描摹出现代社会中男男女女躁动不安的心态,勾勒出这些人在迅速变化着的世界里的奔忙、辛劳,让读者一窥世间那些万番流转、林林总总、千折百同的真面目。作家们还善于透过主人公光鲜的外表,把他们的情感焦虑、内心挣扎、行为异动揭发出来,提醒人们提防、拒斥生活中那些磨损人心的负能量,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亲手全力以赴地迎接更加多彩美好的未来。
《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书系:暖与凉》是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魏微的代表作品集。
《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书系:暖与凉》收录了《薛家巷》、《情感一种》、《姐姐和弟弟》、《沿河村纪事》、《家道》等五部作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