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赓武回忆录978753278967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王赓武回忆录9787532789672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72.93 4.9折 14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赓武,林娉婷 著 林纹沛,夏沛然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9672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48元

货号11667959

上书时间2024-11-21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赓武,1930年出生于印尼泗水,少年时期在怡保度过。先后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新加坡马来亚大学,获马来亚大学文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后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博士学位。历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文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主任,并于1986-1995年间担任香港大学校长。荣休后长居新加坡。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海外华人、移民研究等。主要著作有《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1963)《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1987)《中国与海外华人》(1994)《海外华人:从落叶归根到寻觅自我》(2000)等。 2020年,王赓武获颁第四届“唐奖?汉学奖”。 林娉婷(1933–2020),生于上海,在槟城和新加坡长大。曾于新加坡、吉隆坡、堪培拉等多地教授英国语言与文学。工作以外,她全力支持丈夫王赓武的事业,养育了三个孩子,复热心公益,创办香港大学博物馆学会,并曾在香港与新加坡出任多个艺术学会会长。"

目录
 上卷 家园何处是 叙说缘起/Ⅰ 部 我的小小世界 从泗水到怡保/3 从绿城开启的世界/13 中国的滋味/25 帝国终结,另辟天地/35 母亲的回忆/41 部 学习漫游 战火延烧马来亚/61 小城男孩/67 另一种学习/77 新规则/91 准备回家/101 母亲的战时回忆/10部 前往南京 大家族/121 抵达南京/133 和父母同住的五个月/141 安顿下来读书的日子/149 我的老师/159 向朋友学习/173 母亲回到怡保/185 第四部 怡保 改变方向/195 重新开始/7 下卷 心安既是家 家园何处/Ⅰ 部 入乡问俗 着陆/3 新来乍到/9 谁的文学?/15 诗歌创作/21 书山有路/29 马尼拉的警讯/37 部 我的新思维 什么是民族国家?/49 新加坡殖民地/55 政治教育/63 第三部 喜结良缘 初识娉婷/75 妈妈童懿和/85 爸爸林德翰/93 重新认识/101 第四部 双重视野 学海无涯/115 遥远的历史/125 为什么是十世纪/133 与汉学半途相会/139 英国文学中的英国/145 第五部 成家 重聚和结婚/153 剑桥和伦敦/163 婴儿诞生/171 第六部 理想的工作场所乡情怯/179 迁居吉隆坡/193 哪一个阵营?/199 第七部 全球化? 进入冷战/211 关于新世界的报告/215 东岸研究中心/227 娉婷眼中的美国/237 马来西亚/241 调查报告/251 第八部 家庭根源 祖孙三代/259 我们盖房子/265 定居/271 第九部 出乎意料 1965: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83 1965: 调整方向/289 国家历史/295 /303 聚焦东亚/311 稍事休息/321结/327 心安即是家/333 附录: 有关马来亚家乡的著作/337 

内容摘要
     从泗水到怡保 1930年,我在荷属泗水出生,那时经济大萧条刚击垮了资本主义世界。我们离中国有千里之遥,中国遭到军阀割据,现在又面临新兴海权日本帝国入侵的威胁。我的故事真正的起点,是我们一家三口试图返回故乡中国,但最后只走到怡保,抵达英属马来亚。往后十五年间,还有一次次的尝试以及一次次的失败。1947年,我们一家三口的确抵达了南京,却不是就此快乐还乡。八个月后父母就打消了念头。再过九个月,1948年底,我也放弃继续尝试,返回我成长的城镇。 等待回到中国以及重返马来亚,这两者形塑了我的人生,影响远比我意识到的还要深刻。如今老迈的我发觉一生中有好多环节都可回溯至这两地,也看得见年轻时的故事有双重视角。南京的意象让我想起人生中似乎几度追寻的目标,而怡保则代表了我生活其中并学会珍爱的多元文化世界。 多年以后,经过在三大洲间迁徙的日子,我了解称怡保为家乡不是单纯感情用事。我人生最初的十九年里,大多时光都在怡保的不同地区度过。怡保笼罩在想象中的祖国阴影下,不过在怡保成长让我对英国保护下的马来诸州带有好感,这份好感长存心中。与此类似,虽然我和南京关系并不密切,但南京在我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回想在南京度过的日子时,我发现自己也会想起人生的其他时期,不禁把往日回忆与日后的经历联系起来。 父母搬离泗水时,我只有一岁大,因此对泗水毫无印象。一岁那年拍的两张照片留了下来。其中一张照片里,我是坐着的小婴儿,旁边站着一位高挑的爪哇女子。母亲告诉我这位爪哇女子喂我吃东西、帮我洗澡、跟我说马来语。另一张照片里的我被抱在园丁怀里,园丁在父亲的学校工作。照片里的我看起来被照顾得十分周到,身为母亲的头生子和专享的孩子,深受眷顾。 1929年,父亲获聘成为泗水第一所华文中学的校长。然而时运不济,大萧条扩散至爪哇,岛上糖业崩盘。由地方华人实业家资助的私立学校顿时陷入财务危机。经过又一年的茫然不定,父亲决定请辞。校方无力负担送我们回中国的旅费,因此父亲同意就近找工作,前往马来亚,学校董事会的一位成员为我们支付到新加坡的旅费。父亲在新加坡找到工作,担任华文学校的副视学官,启程前往马来亚霹雳州优选的城镇——怡保。在父亲心目中,这是返回中国之路的中继站。他恐怕没有想到马来亚会成为自己和妻子的长眠之所,而中国则会成为儿子心中悠长的深影。 多年以后我才了解,父亲的经历是当时许多中国人同样必须面临的处境。我放下历史研究,转而书写父亲这一辈身处的变局以后,更加了解二十世纪初的局势,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发生怎样的剧变。我意识到像父亲这样的人提供了起点,让我由此了解过去发生的事,但在试图理解不同背景的人群时反而也是种阻碍,更何况有些人不是从中国迁居南洋,而是移民到世界其他地方。这让我想到应该说明移民研究不是我的主要兴趣。吸引我投入这个主题的,是中国对外部世界所代表的意义,尤其是对离开中国定居海外的华人而言代表什么。此外,我也好奇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及想法。这些议题最初皆来自我对怡保和南京的回忆。 P3-5

主编推荐
  这是一部丰富又极为坦诚的回忆录,读者可以毫不费力从中看到,是什么造了这位广受赞誉的历史学家的学术成和世界视野。而尤为吸引人的是,他一个世纪的经历,回溯了对“家”和“爱”的领悟,探索并创造家园归宿感,充满了睿智与朴素诚挚的情感。  继《黄河青山》《巨流河》之后,又一本充满历史细节、家族记忆和个人魅力的跨时代记录。 史学家、教育家、年“唐奖 ? 汉学奖”得主王赓武,九旬执笔回首动荡的少年时期,“变动会降临,人们可能轻易被从根切断”,然而“没有东西能挡在我认识万物的道路上。” 两卷本《回忆录》,王赓武亲笔撰述的珍贵文本,加入母亲、妻子跨时代的记录文字六百页巨制,十数幅跨越的家族照片,兼具丰富的文学与史料价值,笔调平实深厚,谦逊动人,堪称二十世纪历史洪流之中一部丰富而的生命画卷。 

精彩内容
 小城男孩 离开明德小学之后,父亲担心起我的教育,因此筹设了家教班教朋友的小孩,让我可以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们十人左右的小班一周上三次课,上课时间通常是午后向晚时分,父亲在课堂上教我们古文。他热衷于教我们欣赏文言文,也希望我们精熟文言文写作。我们都已经学过基本的《三字经》和《千字文》,于是父亲预设我们认识这两个读本里大部分汉字的意思。父亲先专注在中国散文名篇的标准选集《古文观止》之上,从陶渊明的短篇小品教起,像是有名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不久带领我们进入优美明晰的文章,像韩愈、欧阳修、苏轼等人的作品。 父亲要我们背诵几篇重要的文章,确保我们不只了解文章逐字的意思,也能掌握逐句的韵律和节奏。接着他交代一项作业,要我们练习写作这种文言散文。我们的家教班同窗共学一年有余,日益进步,继续研读其他散文选集。背诵课繁重,尤记得用文言文写散文和书信实在苦不堪言。我觉得散文写作煎熬,因为这项交代下来课对比我们周遭的生活显得遥远又无关。 父亲自己喜欢写毛笔字,他单独鼓励我练书法,带我学习颜体,即颜真卿的风格。当时我认真练习书法,可惜没有持续下去,后来也没有重拾笔砚。我知道自己没能学好书法是父亲遗憾深的一件事。父亲也希望我能分享他对诗歌的爱好。他先教我《诗经》的几首诗、《楚辞》的名篇,也从《古诗十九取范文。后,我们读完《唐诗三百,很多诗我背起来琅琅上口。奇怪的是,父亲不曾教我创作旧体诗,也从来不曾鼓励我尝试。对他而言,只要我能欣赏中国诗人表达情感之广、之深,便已足矣。 多年之后,我常常思考父亲身为坚定的儒家文人,为什么没有带我钻研《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四书里他只教了《大学》和《中庸》,费尽心思让我透彻了解《大学》。于后代儒家思想的例证则是透过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文章间接介绍给我。父亲从来没有直接教过我新儒学思想,他提到张载,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等新儒学思想家时,只说他们是后应该学哲人。或许父亲认为他们的思想(像他们对《论语》的评注)对我而言过于艰深,无法理解,因此不希望新儒学的晦涩难明浇熄我的学习兴趣。或许他想起自己曾经亲身经历的过量经典教育,因此不愿重蹈覆辙。也或许是因为父亲在南京学过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对之十分推崇,因此遵从其教导,多给儿子一些空间,让儿子自己去探索学习。 不过,父亲确实做到一件事,是勾起我对重要史家文字的兴趣,也感兴趣于他们笔下中国恒久过去中的英雄和恶人。父亲先从《古文观止》挑选的左丘明《左传》的几篇故事教起;他欣赏司马迁和班固的文章,后来也鼓励我多读两人的著述,直接阅读《史记》和《汉书》的原典。虽然他只是单纯称许这两位知名史家的文采,不过他知道两人笔下的生动故事也激发了我的想象。例如当年读《项羽本纪》的记忆依然鲜明,推翻秦帝国的勇士项羽终却将一切败给汉朝者刘邦。另一则难忘的故事来自据传出自李陵笔下的书信,李陵是汉朝将军,败给匈奴后便投降匈奴,信中解释自己变节的原因。李陵这封信写给汉朝使节苏武,苏武的选择恰恰相反,他继续效忠汉室,因此被流放到北海荒野,流放的十九年间多半在牧羊中度过。父亲强调文章里的散文笔法,但这些文章无疑也激起我对中国历史的好奇。 父亲收藏了一套《纲鉴易知录》,这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精简版,把这套巨著的纪年延续明末。他虽告诉过我这套《纲鉴易知录》的内容,却不曾鼓励我阅读。父亲对历史不太感兴趣,或许也认为经典著作的精简版不值一读,不过后来我对中国史中的连续提起兴趣,因此读起司马光的著作。父亲间接为我做好准备,让我在需要时能够善加利用这套巨著。 父亲借这些方式确保我的教育在日占时期不中断。这几年间,我只讲国语以及渐渐学会的各种中文方言。让我们与众不同的是我们通常讲江苏腔的国语,不过这时几乎任何腔调的国语,大家都很想听上一两句。

媒体评论
"【媒体评论】: ★王赓武是一位在马来西亚、中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广受赞誉的伟大的中国历史学家。他是多么出色、睿智的学者,兼具儒家君子和好公民的品性,他所生活过的马来西亚、英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都将他视为自己的一分子,期待他“返乡”。本书上卷《家园何处是》讲述了他的童年和在中国内外辗转求学的生涯,动人、亲切而又谦逊。 ——傅高义(Ezra Vogel,哈佛大学 Henry Ford Ⅱ社会科学荣休讲座教授) ★作为中国研究和东南亚华人研究的老前辈,王赓武以最亲切的方式书写了他在英属马来亚和中国的早年回忆。这种生命的起点有可能让他过漂泊不定的混乱生活,但他却航向了更恢宏的世界。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杜克大学Oscar Tang讲座教授) ★回忆录的下卷《心安既是家》讲述在二十世纪中叶亚洲思想剧变的中心,来自东南亚、以四海为家的王赓武在马来(西)亚度过的一段人生,其精彩丰富宛如织锦。此书也是两段爱的故事:其中一段收获了太太林娉婷——他人生中的北极星;另一段却无果而终——他一度期待参与创建的国家。 ——安东尼?雷德 (Anthony Reid),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文化、历史和语言学院荣休教授 ★在去殖民化、冷战、新中国建起的背景下,回忆录下卷《心安即是家》既是个人回忆录也是历史文献,记录了王赓武教授的知性旅程以及和太太林娉婷相处的点滴。他们无论到哪里落脚,林娉婷总能给家人建造安乐窝。 ——芭芭拉?华生?安达亚 (Barbara Watson Andaya),夏威夷大学亚洲研究计划教授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