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的世纪978752360953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3.86
4.9折
¥
89
全新
库存136件
作者[日]西山崇 著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23609538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9元
货号17705194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日]西山崇,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洛克波特分校副教授,专攻 20 世纪的技术史和日本史,曾出版日文和英文著作。他最近的出版物包括《工程师的世纪:近代日本工程师与国运兴衰》《自杀、性别和战争技术》。 西山崇曾任东京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迪布纳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博士后,以及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访问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设计面向战争的工程教育, 1868—1942 年 打造工程教育的基础设施, 20 世纪 60 年代至 20 世纪 90 年代 发展壮大工程教育基础设施, 19 世纪 90 年代至 20 世纪 30 年代 为战争动员工程师,1937—1942 年 第二章 日本海军工程师和空战, 1919—1942 年 建设研发基础设施 在建设空中力量的过程中,日本各军种之间的紧张关系愈演愈烈 日本各军种争夺工程师人才 建设陆军空中力量:陆军航空研究所 建设海军空中力量: 日本海军航空研究所 第三章 工程师参与研发神风特攻机, 1943—1945 年 民用航空的新科研计划 工程领域的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 海军空中力量的技术研发 神风特别攻击队攻击机技术研发 工程师自主搜索:尽最大可能提高神风特别攻击队特攻机操作员的生还率 第四章 将战时经验用于战后日本重建, 1945—1952 年 日本军事工程师转型服务民用领域 去军事化和航空工程师 留住战时储备的人才 第五章 战后日本国铁的前军事工程师,1945—195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国铁 前军事工程师去了哪里?日本国有铁道和日本铁道技术研究所,1945—1952 年日本铁道技术研究所内外积怨愈深日本国铁前军事工程师 材料工程、声学和无线通信领域的前军事工程师,1945—1955 年 第六章 战后铁道行业中前军事工程师的抵制活动,1945—1957 年 1945 年 8 月至 1952 年 4 月, 对横须贺市去军事化 日本铁道技术研究所机车车辆结构实验室工程组日本国铁总部的工程文化铁道行业前航空工程师发起的抵制活动前航空工程师的第一次抵制活动前航空工程师的第二次抵制活动 前航空工程师抵制的后果 第七章 前军事工程师与新干线的发展,1957—1964 年 高速铁路运输服务简史,1918—1955 年 前军事工程师的最后一次抵制,1955—1957 年 基于利害关系的结合: 日本国铁与日本中央政府,1957—1961 年 协调速度、安全性和可靠性: 工程师成为问题解决者,1957—1963 年 国际竞争与高铁服务 结论 战争与战败的遗产 关于资料来源的说明 注释
内容摘要
自明治维新起,富国强军就成为日本政府的首要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的,日本大力发展高校的工程教育、促进工程技术的发展,使日本迅速实现工业化。同时,对外战争与工程教育也相辅相成,日本军方渴望迅速获得大量工程技术人才,以实现其对外扩张的野心。而日本海军与陆军为争夺国内有限的工程人才明争暗斗,结果削弱了彼此的军事实力。与盟军交手后,日本在军用航空领域的短板暴露出来,孤注一掷的军国主义政府命令工程师们为“神风特攻队”设计自杀式攻击机。这些工程师是如何打消良心上的顾虑的?他们在战败后是如何实现思想转向的?为何绝大部分日本工程师会在战后留在国内,将其军工研究成果迅速投入民用工业生产?索尼、佳能、丰田、日产、本田、三菱等知名品牌曾与日本军部有着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干线与“子弹列车”如何成为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象征?本书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亲身经历为基础, 从他们的视角来审视19至20世纪日本的技术、文化、战争与和平。
主编推荐
1.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拥抱战败》作者约翰·W. 道尔,神奈川大学荣休教授中山茂推荐,一部展现近代日本战争、战败遗产,以及近代日本百年社会变迁的技术史。2.搜集六种不同语言的档案材料写成,以工程师的亲身经历来审视近代日本百年来的技术、文化、战争与和平
精彩内容
自明治维新起,富国强军就成为日本政府的首要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的,日本大力发展高校的工程教育、促进工程技术的发展,使日本迅速实现工业化。同时,对外战争与工程教育也相辅相成,日本军方渴望迅速获得大量工程技术人才,以实现其对外扩张的野心。而日本海军与陆军为争夺国内有限的工程人才明争暗斗,结果削弱了彼此的军事实力。与盟军交手后,日本在军用航空领域的短板暴露出来,孤注一掷的军国主义政府命令工程师们为“神风特攻队”设计自杀式攻击机。这些工程师是如何打消良心上的顾虑的?他们在战败后是如何实现思想转向的?为何绝大部分日本工程师会在战后留在国内,将其军工研究成果迅速投入民用工业生产?索尼、佳能、丰田、日产、本田、三菱等知名品牌曾与日本军部有着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干线与“子弹列车”如何成为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象征?本书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亲身经历为基础, 从他们的视角来审视19至20世纪日本的技术、文化、战争与和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