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树和临证用药经验集978711736509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潘树和临证用药经验集9787117365093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7 6.3折 5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潘树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365093

出版时间2024-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17569270

上书时间2024-10-25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潘树和,主任中医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获振兴承德杰出人才贡献奖、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对疑难杂病有较高的诊治水平和独特的诊疗方法。近几年,对《伤寒论》六经辨证、方证理论有深刻理解,用经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脾胃病、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心身性疾病等,疗效显著。从六经表证、焦膜入手治愈众多疑难性疾病。 



目录

上篇 总 论

章 《神农本草经》用药规律/2

节 临证用药首辨阴阳/2

一、 四气秉受于天/2

二、 五味秉受于地/2

三、 四气、五味调整阴阳/2

第二节 临证治病用药原则与思路/3

一、 寒热温凉、五味药性/3

二、 用药须究形、色、气、味/4

三、 气味厚薄分,升降五类别/5

四、 升降沉浮在临床中的应用/6

五、 药物配伍/6

第二章 三焦证治及用药/8

一、 三焦治则/8

二、 三焦气化机制及用药/8

第三章 方剂的应用/9

一、 方从法立、以法统方/9

二、 方剂分类/9

三、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 10

四、 中药量效关系/ 11

第四章 中药炮制与煎服/ 12

一、 炮制/ 12

二、 中药煎服法/ 13

下篇 各 论

章 风药/ 16

一、 麻黄/ 16

二、 葛根/ 18

三、 柴胡/ 22

四、 白芷/ 26

五、 独活/ 27

六、 蔓荆子/ 29

七、 细辛/ 30

八、 风药补益/ 31

第二章 湿药/32

一、 白术(附:苍术)/ 32

二、 防己/ 35

三、 萆/ 36

四、 湿药补益/ 37

第三章 寒药/38

一、 桂枝/ 38

二、 干姜(附:生姜、炮姜)/ 43

三、 吴茱萸/ 46

四、 附子/ 48

五、 寒药补益/ 49

第四章 火药/50

一、 黄连/ 50

二、 黄芩/ 53

三、 知母/ 55

四、 石膏/ 56

五、 连翘/ 58

六、 栀子/ 59

七、 大黄/ 61

八、 火药补益/ 62

第五章 痰药/63

一、 半夏/ 63

二、 瓜蒌/ 67

三、 贝母/ 68

四、 天花粉/ 69

五、 痰药补益/ 70

第六章 燥药/ 71

一、 火麻仁/ 71

二、 秦艽/ 72

三、 燥药补益/ 73

第七章 气药/74

一、 厚朴/ 74

二、 枳实(附:枳壳)/ 75

三、 香附/ 78

四、 橘皮(附:橘络、橘核、化橘红、青皮)/ 79

五、 桔梗/ 82

六、 木香/ 84

七、 川楝子/ 85

八、 气药补益/ 86

第八章 血药/87

一、 丹参/ 87

二、 泽兰/ 88

三、 赤芍(附:白芍)/ 89

四、 桃仁/ 92

五、 红花/ 93

六、 地榆/ 94

七、 蒲黄/ 95

八、 水蛭/ 96

九、 血药补益/ 97

第九章 肝药/98

一、 当归/ 98

二、 续断/100

三、 生地/101

四、 山茱萸/103

五、 天麻/104

六、 何首乌/105

七、 肝药补益/106

第十章 心药/ 107

一、 石菖蒲/107

二、 远志/108

三、 酸枣仁/109

四、 柏子仁/111

五、 茯神/112

六、 心药补益/112

第十一章 脾药/ 113

一、 甘草/113

二、 黄芪/114

三、 人参(附:林下山参)/117

四、 芡实/121

五、 薏苡仁/122

六、 车前子/123

七、 泽泻/124

八、 猪苓/125

九、 脾药补益/126

第十二章 肺药/ 127

一、 沙参(南沙参)/127

二、 石斛/128

三、 山药/129

四、 桑白皮/130

五、 紫菀/131

六、 款冬花/132

七、 麦冬/133

八、 杏仁/134

九、 五味子/135

十、 射干/136

十一、 白前/137

十二、 肺药补益/138

第十三章 肾药/ 139

一、 牛膝/139

二、 玄参/140

三、 菟丝子/141

四、 肉苁蓉/142

五、 鳖甲/143

六、 地骨皮/144

七、 女贞子/145

八、 墨旱莲/146

九、 龙眼肉/146

十、 熟地黄/148

十一、 杜仲/149

十二、 沙苑子/150

十三、 补骨脂/151

十四、 肾药补益/152



内容摘要

第一章《神农本草经》用药规律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后世医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经典中之经典。追根溯源,《本经》应该是一本着眼于临床实践,教人用药治病的医药书籍,而不是现在被大多数人所误解的,单纯讲药的古代中药书,虽然《本经》写的都是单味药及功效主治,但仔细研读则不难发现,序言中反复强调辨证用药原则。所以,临证用药需首辨阴阳,具体而言,则是指药物的形色气味。余长期临证实践感悟到:不学张仲景辨证无要领;不读《神农本草经》用药无响应。

第一节临证用药首辨阴阳

一、四气秉受于天

《汤液本草》曰:“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二、五味秉受于地

《汤液本草》曰:“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三、四气、五味调整阴阳

人出生于天地之间,得阴阳之全气,人生病是因为人身五脏六腑之气出现偏盛偏衰。药物也得阴阳二气,但得到的是一气之偏,一气之偏便有一药之昧差异。所以,可借用药物的一气之偏调节人身一气盛衰,待五脏六腑之气回到和谐的状态,人体自然就会康复。这就是药物气味作用机制。

所以,《神农本草经》在讲述每一味中药时,首先明确每味药的四气五味属性,以药的气和味为基本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用阴阳理论认识中药,治疗疾病。

第二节临证治病用药原则与思路

《本经》开篇序录中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气味之所在,即性用所在,是辨识药物最基本的知识。

一、寒热温凉、五味药性

1.药之气药物寒凉与温热是两种不同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之性的药物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适用于热性病证。温热之性的药物有散寒、助阳的作用,适用于寒性病证。

另外,有些药物寒热之性不显著,被列为平性,实际上仍有偏凉、偏温区别,也属四气范围。

四气的判定来源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如服了黄连、石膏之后能使高热烦躁口渴等热象得以解除,说明黄连、石膏是寒性的;服了附子、干姜能使恶寒肢冷、胃脘冷痛等症得以缓解,说明附子、干姜是热性的;等等。药物治病就是利用药物的寒热之性来纠正疾病的属热属寒,即《本经》云“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因此,治疗疾病必须在辨证基础上,辨清疾病属热属寒、掌握药物寒热属性,有选择性地应用相应的药物,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2.味之用五味是指药物的酸、咸、甘、苦、辛五种不同的滋味,是用口尝得出来的。随着药物五味理论的发展,有些药物的味是从药物的功效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些药物的味与实际口尝之味不同。不同的味其作用不同,具体如下:酸: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乌梅、五味子的止咳、止泻作用。

咸:具有软坚、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的消散瘰疬作用,芒硝的泻下通便作用。

甘:具有滋补、缓急、润燥作用。如黄芪、熟地的滋补作用,甘草的缓急作用,蜂蜜的润肠通便作用。



精彩内容

本书系统整理了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潘树和教授临床50余年中积累的关于中药应用的宝贵经验。本书分为总论、各论两篇,总论部分重点阐述了《神农本草经》的重要价值、中药治病机制、临床治病用药原则与思路、药物配伍和煎服方法等;各论部分参照《药品化义》风、湿、寒、气、血等十三门形式,分类展示了笔者关于临床习用的八十余味中药的心得体会,并选附案例,以为补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