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6.45 6.3折 ¥ 90 全新
库存72件
作者方李莉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05990364
出版时间2014-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0元
货号11038797
上书时间2024-08-19
方李莉,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8年至2009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2014年被聘为英国杜伦大学国际政策和企业研究员(主要致力于景德镇传统手工艺研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长期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和景德镇做民间艺术和工匠艺术方面的田野工作,出版有《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 《景德镇民窑》 《遗产:实践与经验》《中国陶瓷史》《艺术人类学》等十余本专著,并发表了《艺术田野中的文化思考》《从遗产到资源——以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为起点》《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等一百余篇论文。由于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史和艺术史感兴趣,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不同国家的博物馆,曾被应邀到不同国家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参加学术会议,并被应邀到到美国的纽约城市大学、肯塔基大学、阿佛雷德大学;加拿大的拉瓦尔大学、韩国的弘益大学、日本的名古屋大学、爱知大学、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美国纽约华美促进社等大学和学术机构做讲座。
自序 第一编 理论思考 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视野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 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和视角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沿革与本土价值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西方艺术人类学 走向田野的学术生涯 技艺传承与社会发展 ——艺术人类学视角 第二编 个案研究 景德镇民窑研究中的“瓷文化丛”视角 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 ——景德镇田野札记 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费孝通先生对方李莉进行学术指导时的谈话 艺术风格的演进与变化 ——景德镇陶工艺术的研究案例 艺术田野工作方法中的文化思考 ——以长角苗人的艺术考察为例 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 ——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 第三编 来自人类学的历史思考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新艺术史观 ——以中国陶瓷史的研究为例 清代陶瓷史中的“文化自觉”思考 第四编 杂文随笔 草根艺术与农民生活 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讨论 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中国人站起来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我们如何超越西方 后记
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视野
德国美学家莫里茨·盖格尔认为,“审美”的价值应当毫无保留地被理解为“艺术”的价值。因此,审美的研究与艺术有很深的关联性。但作为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家,他们感兴趣的不是个别的艺术作品,也不是特定的美学客体,而是审美价值的那些普遍法则,也就是美学原则在审美客体中的体现。
审美价值的那些普遍法则的研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试图自上而下地得出结论,希望从某种单一的第一原理——诸如艺术即模仿,或者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有价值的东西是多样性中的统一出发得出结论的方法;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承认,审美经验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般经验之间的鸿沟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不应当把审美的经验从其他经验中孤立出来,与此相反,我们应该把审美的经验和其他所有的经验融合起来,并且把审美经验放到人文世界的一般框架中去。前一种研究方法,由于它的孤立性和封闭性,已遭不少学者的抛弃;而后一种方法由于它的开放性和广泛的联系性,在美学的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青睐,而且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也为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打开了缺口。
当我们进入人们具体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的研究,甚至用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式,进入一个个具体群体或个人的审美经验的研究后,我们就会发现以往那种传统的、大一统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审美原理或本质是很难完全成立的。每个民族与每个民族之间,每个个人与每个个人之间,在审美的体验和标准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与此同时还存在有他们与众不同的群体经验和个体经验。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达,西方文化传播的强势在摧毁着世界不同文明F不同的形态,现代意识的题旨在于统一,在于全球化。统一固然带来了文明的进步,但从另一个角度也毁灭了文明的多样性。为了矫正现代化及全球化的弊端,后现代文化开始以地方性文化挑战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大叙事”思想,认为那种“总体理论”“全人类性”“总规律”的大话和思维观是最值得质询的。而人类学家们对各民族文化的田野报告为这些质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人类学家吉尔兹更是在其《地方性知识》一书中,以“地方性”的立场,对“大叙事”笼统的宏观思想方式进行了颠覆,同时提出了深度描写和理论诠释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深度描写”要求能做到以大析小,以小见大,既能形而上地透析,又能形而下地认知。在形而上的理论构筑方面能把握其深层结构,抽象地、规律化地进行探讨;在形而下的操作层面上则从认识论基础人手,收集、阐释资料,提供新知或矫正已知(如对“常识”的研究),以批判的态度对人类学知识进行重新清理和审视。这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是值得审美人类学借鉴的。
审美人类学是一门新学科。在人类学研究中,有关专门研究方面的专著并不多,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起来,发现其中涉及审美内容方面的人类学专著却不少。几乎所有的有代表性的人类学家都多少在其著作中涉猎过这一方面的研究。这是因为人类学对文化的研究是一个整体的研究,审美与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一个人类学家对一个区域的文化进行个案研究时,包含在其中的审美和艺术部分必然会进人他们的研究视野。而这些以往的研究,包括田野考察资料,为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方式及理论建树提供了坚实和宽广的学术基础。
以下我们可以看看一些人类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资料论述出的一些他们不同的美学观点,以及他们对审美、对艺术的不同看法。首先,我们看看人类学家是怎样认识艺术和审美与技术、与表现形式及表现内容之间的关系的。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具有美学价值。但怎样让人感觉到它具有美学价值呢?他认为,当工艺达到一定的卓越的程度,经过加工过程能够产生某种特定的形式时.我们把这种工艺制作过程称为艺术。①同时他还强调了艺术与形式的关系,他说:“世界各族人们的创作证明,理想的艺术形式主要来自具有高超技术......
博导文丛的作者队伍均为我国艺术学学科的博士生导师。该文丛以学术论文文集为主,亦包括部分学术专著。文集所选论文均为博导研究成果精华,代表其学术研究的**水平。文库采取“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 作者单位科研经费资助”或“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 作者课题经费补贴”的形式进行合作出版,已列入2014年/2015年“中国文联文艺出版精品工程项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