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1.07 6.7折 ¥ 76 全新
库存43件
作者徐浩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ISBN9787100203951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6元
货号11532200
上书时间2024-08-18
徐浩,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欧中世纪史(以英国为主)、中西历史比较研究、西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著有《当代西方史学流派》(合著)、《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西方史学史》(合著)、《中世纪西欧工商业研究》《他山石集》等。
绪言
第一章 农民与农村经济的比较
第一节 农业人口比例与农民阶层
一 农业人口数量的估计
二 自耕农
三 佃农
四 农村雇工
第二节 农业生产条件
一 耕地面积
二 农田水利
第三节 农业生产力
一 生产技术
二 农村经济的多样化
三 粮食生产
第二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比较
第一节 地主阶级
一 身份性地主
二 非身份性地主
第二节 土地关系与地产经营
一 地产运动与产权关系的变化
二 租佃制
三 雇工制
第三节 剥削关系
一 地租形态
二 地租剥削量
第三章 农村商品经济的比较
第一节 制约发展的因素
一 社会生态环境
二 城乡关系
三 经济结构
第二节 农村市场
一 地方小市场
二 集散和专业市场
三 庙会和交易会
第三节 国内和海外市场
一 全国性商品市场
二 海外市场
第四章 农民生产生活的比较
第一节 小农生产
一 农民学研究的三大体系
二 小农的再生产
三 农民家庭经济
第二节 农民的家庭生活
一 婚俗
二 继承
第三节 小农分化
一 转变的机制
二 富裕农民经济
三 小农的贫困化
第五章 农民反抗斗争的比较
第一节 农民个别的和小规模的抗争
一 佃农和自耕农反抗剥削
二 雇工的反抗斗争
第二节 农村危机的加重与农民反抗
一 农村社会危机日益深重
二 乾嘉年间的几次农民起义
第三节 中世纪英国农民反抗斗争历史的回顾
一 为推翻农奴制和不平等的社会而战
二 农民地方性的反抗活动
三 1381年的农民起义
第四节 18 世纪前后英国农民的斗争
一 为土地和新社会而战
二 17世纪圈地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农民斗争
三 18世纪农民的反抗运动
参考文献
绪言
18世纪,那种建立在普遍联系和分工基础上的全球性和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已进入其形成的最后阶段。这么说是由于亚洲此时尚能保持其政治和经济的独立性。开创近代世界史的动力和领导力量不是源于曾经创造过骄人业绩的亚洲和东方,而是来自远离上古和中古文明中心的西北欧,历史的天平第一次向西方倾斜。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成功者和失败者怀着不同的心态,都在思考和试图回答这一课题。因为失败者想从中汲取教益,成功者不希望重蹈历史覆辙。
客观地说,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百年中,中国有九十五年处在“康乾盛世”的阶段。18世纪的中国所取得的整体成就,不仅令她的历代封建王朝无出其右,而且也使世界为之瞩目。不过,18世纪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迁还是微弱的;事实上,“康乾盛世”仍在重复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轨迹。18世纪前后的亚洲,类似清帝国这样的巨大文明实体还有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伊朗萨非王朝、印度莫卧儿帝国、日本德川幕府,乃至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王朝。尽管它们都曾达到过极高的文明发展水平,而且在18世纪以前也大多从未停止过军事扩张,但由于其自身缺乏新的经济与社会力量,因而也谈不上有实质性的变革。可是,同一时期,在亚洲以外的欧洲、南北美洲和非洲,仍在继续着自哥伦布航海以来就已启动的世界历史进程,这一进程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用武力和经济力征服世界。只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演变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处在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对垂暮之时的前资本主义的冲击也不能例外。18世纪,亚洲凭借其传统结构积聚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仍能对远道而来的西方殖民者拒而不纳。然而,在资本主义所开启的近代文明进程中,亚洲融入世界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区别不过是以何种地位或角色进入这种渐次形成的世界体系而已。此时的欧洲实际上是世界变化的动力之源。该动力最初来自葡萄牙和西班牙,稍后是荷兰与英国。靠近上述地区的法国最早感应到来自这股动力的挑战,但旧制度统治下法国的应战并非积极而有力。因此,直到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海峡两岸的资本主义才真正连成一体。不过,这时的葡、西、荷由于资本主义关系在生产领域发展迟缓,都已处于衰败之中。哥伦布航行以后,西北欧资本主义的首轮发展及其衰落喻示了历史演进的某种规律性。
18世纪,无论对亚洲还是欧洲都是至关重要的。历史已经证明,处于商业资本主义和工场手工业阶段的欧洲,仅凭借其海上的军事优势,根本无法使亚洲成为其在美洲以外的第二个殖民大陆。只有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新的生产力,才能征服亚洲,彻底改变亚洲的传统结构。应当说,商业和贸易并非新东西。至迟在古罗马时期,东西方就曾有着贸易往来,但这种被称为传统的奢侈品贸易并未改变参加贸易的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独立自主性。据说,11世纪时,居住在北欧的维金人也有……
自18世纪,历史的天平似乎倾向了西方,西方“蒸蒸日上”,东方渐次“衰败落后”。英国是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典型,而中国是东方的传统强国,分析比较两国的相似与相异之处,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刻了解东西方何以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即是对历史上这一重要历史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比较研究,阐述了中英两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同内容和特征,揭示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对今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所启示和借鉴。
本书力图通过比较18世纪中英农民与农村经济、中英农村生产关系,18世纪中英农村商品经济、中英农民生产生活、中英农民反抗斗争等,揭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作者指出,18世纪的中国与英国仍然是农村生产结构占的经济结构,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差异,致使出现了不同的阶级分化,造成社会发展的力量不同,由此英国走向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道路,而中国仍受制于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制,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