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犯罪与社会解组: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communities in Guangzhou978750145134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6.34
6.3折
¥
42
全新
仅1件
作者熊海燕著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ISBN9787501451340
出版时间2012-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8048739
上书时间2024-08-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熊海燕,女,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澳门大学犯罪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靠前刑事司法研究所研究员,亚洲犯罪学学会监事、澳门犯罪学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法学、犯罪学、法社会学、司法制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出版专著1部,参编、翻译法学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联合国课题、区际合作课题及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经济飞速增长
二、城市化速度加快
三、城市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四、人口流动频繁
五、城市贫困问题凸显
六、原有社会制约规范(道德、法律、文化等)逐渐解体
七、犯罪率的螺旋式上升
第二节 关于广州
一、遍地都是黄金的城市
二、流动的城市
三、“巧克力”城
四、城中村:繁华背后的伤口
五、中国最没有安全感的城市
第三节 街道与社区
一、街道
二、社区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挑战
第二章 一文献回顾
第一节 现代化、经济与犯罪
一、现代化与犯罪
二、经济与犯罪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解组与犯罪研究综述
第三节 社会解组研究综述
一、早期理论
二、社会解组理论的复兴
三、对社会解组理论研究现状的批判性总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社会解组
二、社会公平
三、社会歧视
四、社会资本
五、社会秩序
六、社会控制
七、社会隔离
八、社会排斥
九、凝聚力
十、信任
十一、恐惧
第二节 研究构想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构想
二、研究方法
第四章 城市空间结构解组与犯罪
第一节 广州的点状分布模式
一、资料来源和研究范围
二、犯罪空间分布特征
第二节 关于研究方法上的缺陷的论证
一、新闻采集方法能够反映出一定的现实规律
二、人口职业分布特征对《都市报》报道案件密度分布特征的印证
三、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对《都市报》报道案件密度分布特征的印证
四、城中村和犯罪弧形带分布特征对《都市报》报道案件密度分布特征的印证
第五章 基于三种类型社区的比较研究——田野调查地点概述
第一节 解组社区——以S村为例
一、S村概况
二、职业情况
三、住和吃
第二节 正在解组社区——以T小区为例
一、T小区概况
二、职业情况
三、住和吃
第三节 未解组社区——以Q小区为例
一、Q小区概况
二、职业情况
三、住和吃
第六章 基于三种类型社区的比较研究——实证分析
第一节 以S村为例
一、工作和失业
二、婚姻和家庭
三、居民稳定性和族群异质性
四、社会公平
五、社会资本
六、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
七、社会隔离和社会排斥
八、凝聚力、信任和恐惧
九、传统、道德和信仰
十、语言
第二节 以T小区为例
一、工作和失业
二、婚姻和家庭
三、居民稳定性和族群异质性
四、社会公平
五、社会资本
六、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
七、社会隔离和社会排斥
八、凝聚力、信任和恐惧
九、传统、道德和信仰
十、语言
第三节 以Q小区为例
一、工作和失业
二、婚姻和家庭
三、居民稳定性和族群异质性
四、社会公平
五、社会资本
六、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
七、社会隔离和社会排斥
八、凝聚力、信任和恐惧
九、传统、道德和信仰
十、语言
第七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经济与犯罪
二、文化冲突与共生
三、标签、歧视与小区归属感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新闻采集案例选例
附录2:以街道为单位的案件数量表
附录3:以白云区为例的人口、面积和案件密度表
附录4:访谈大纲
附录5:访谈记录选例
附录6:访谈分析过程选例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的社会解组与犯罪,对于中国国内或者是国外的犯罪学研究而言,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社会解组往往发生在社会的急剧变迁时期,而在社会的急剧变迁时期往往伴随着犯罪率的急剧上升。熊海燕编著的《城市犯罪与社会解组--基于广州三个社区的比较研究》以广州为研究地,先后借鉴了犯罪地理学派、
犯罪生态学派、犯罪社会学派、人类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出广州市的城市犯罪空间密度分布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布特征,然后根据犯罪的密度选取出三个处于不同解组形态的社区,对各个社区中与社会解组有关的影响因子进行访谈分析,对不同社区的社会解组形态的具体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研究的结果对当代中国城市社会解组理论起到了扩展和深化的作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