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遗产:第五辑978750775936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族遗产:第五辑978750775936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2.38 4.9折 86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丁宏//王丹|责编:徐志琴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9365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6元

货号10875876

上书时间2024-08-18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丁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兼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台湾少数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研究”首席专家,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代表作有《东干文化研究》《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亚五国民族文化综论》《俄罗斯对中亚民族发展的影响》《中国回族》(俄文)及《北极民族学考察笔记》等。
王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合作承担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代表作有《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唱传统研究》《人观 身份与意义: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研究》《刘德方故事讲述研究》《解释民俗学》《中国民间游戏总汇·语言文字卷》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录
 民族遗产前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涵义、多样性及其与政府力量的关系
  人类学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反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化”的可能性
  “六化”:民俗文化资源到动漫产业资本的发展路径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民族遗产旅游研究
  从后稷感生神话到后稷感生传说的“民俗过程”——以旅游情境中的两起故事讲述事件为研究对象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冲突-
  遗产旅游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从中德美三国的个案谈起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古镇旅游景观空间重构
  湘鄂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龙山县捞车村和来凤县舍米湖村为例
  现代化语境下伏羲神话的重构——以河南淮阳地区为个案
民族文化生态与保护研究
  生态家园:文化遗产型特色民族村寨发展的有效模式——基于武陵山区彭家寨的调查
  经济民俗学:探索认同性经济的轨迹——兼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本质属性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从民间工艺的特征探讨苗族银饰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机制梳理与政策思考
  民俗视野中的民间艺术传承与宗教艺术传承——以青海藏传佛教艺术与河湟民间艺术传承为例
民间文学与节俗研究
  山东中元节节俗述略
  民族节日的拟仿与政治意义的表达——中、缅、老边境地区“嘎汤帕”节的人类学考察
  远去的劳动曲——清江流域土家族“薅草锣鼓”研究
  水族“过端”仪式的社会结构与象征表达
  民间文献与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研究——以沂源牛郎织女传说为中心的探讨
  彝族水神话创世与灭世母题生态叙事
边疆民族遗产研究
  范式转换:中国民族走廊与国际民族通道——丝绸之路研究的方法论刍议
  草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符号与民族记忆——基于对青海省尖扎县藏族“神箭”文化的调查
  新疆哈密地区曲子剧的当代传承调查
收录论文来源

内容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田阡(西南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视野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无论对非遗保护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理论来说,都是一个必须直面的话题。一方面,究竟何谓文化创意产业?介入文化创意产业的非遗保护工作如何运行?学者们各持己见,运用自己的学科理念进行相关研究和解读,形成学术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百家争鸣式的持续而热闹的争辩场面。0但总体而言,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的话题并未得到深入研究而达成深度共识。在缺失学术基础的情况下,文化创意产业在实践领域就存在沙滩建塔般的风险。另一方面,非遗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因在理念上与非遗具有契合性,从而被社会视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这无疑凸显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价值。2009年,由学术界提出的生产性保护成为官方认可的一种保护方式。在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中,文化创意产业是否会依靠强势资本进而以生产性保护的名义摧毁濒危的非遗”?两个领域因为时代机缘而有幸融合,但亦存在误读非遗的严峻问题。笔者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学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出发,认为俳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关系必须在一些理念和实证方面进行探讨,清晰地指出问题所在,提出并制定可行性措施,进一步妥善解决二者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纷繁复杂的诸种问题。

    一、互动中的抵牾:“非遗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

    中外学界有多种与“非遗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定义。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首次阐释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认为它是源于个人创造力和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中国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关见解。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立足点仍然是文化。尽管是以经济性质的产业面耳出现,但要求文化性的创造和提升,根本的作用轨迹是以文化发展拉动经济发展升级,而不能是首先着眼于其短期经济效益”0。这些定义抓住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关键特点:文化生产、经济发展、文化的创造性、个性化等。不过,它们始终没有明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进行文化创造,如怎样进行文化的再生产,没有明确文化创意产业是否为产业的界定。这就增加了文化创意产业实践中的危险,如怎样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尊重地方性知识。体现对文化持有者的关怀。

    ()“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

    自2003年提出非遗概念以来,非遗便与人类的创造性建立起理论关联。事实上,非遗的活态性已经直白地阐明了在文化生产实践活动中保证非遗生存与发展的理念。因而,2009年之后的生产性保护理念提出和强调非遗的文化生产理念。从文化产品的角度将非遗的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统一到文化创意之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生产性保护可持续实施的关键路径,逐步走向公众视野。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拓展了“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领域。保护非遗的历史形式,并以活态的传承方式对当下生活的资源价值与日常服务功能进行发掘,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目的。也是非遗保护中各方面主体的诉求。然而,生产性保护更多偏重于归属工艺学和科学层面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与传统医药类遗产,对非遗的其他部分文化产品属性的保护关注较少。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非遗精神属性的保护策略和进入当代生活的关键方式,将生产性保护中显性的物质形态与隐性的创造力、延伸力、再造力等精神品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明确了“非遗生产性保护文化的内涵。精神方面的价值是非遗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