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2.65 6.3折 ¥ 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斯蒂芬·塞恩斯托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9542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1679972
上书时间2024-08-17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查尔斯·沃伦美国历史研究中心主任。1962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是哈佛大学的助理教授、布兰代斯大学的副教授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1973年回到哈佛大学担任教授,教美国社会史。1978至1979年,担任剑桥大学美国历史与制度的教授以及三一学院的教授研究员。2007年,他获得了著名的布拉德利杰出成就奖。本书出版后,获得了当年的班克罗夫特奖,此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历史协会沃尔多·G.利兰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的R.R.霍金斯奖。
这就是玛丽·安亭①为其写下《应许之地》(The PromisedLand)所做的辩护。这本书对本世纪初波士顿贫民区的移民生活所做的描述众所周知。但可惜呀,这种在历史记录上留下印记的方式,实在没有满足几个“平民”对“自我表露的喜爱”。至少,它不是历史学家最熟悉的那种记录方式——书籍和小册子、报纸、政府报告、布道词、演讲,以及对这个城市最清晰可见的元素的其他展示之法。②其结果就是,我们对“正统的波士顿人”的了解,远远多过对普通波士顿人的了解。然而,关于寂寂无名的美国大众过往的社会经验的某些关键方面,我们有大量极少被加以利用的历史证据。这样的资料包括美国人口普查表、城市名录、结婚证申请表、地方税收记录,以及其他类似的表单,这将使我们可以有机会去考察迄今为止被忽视的历史的某些侧面,进而写下一部不那么“破碎”的人类历史。对于1880年至今波士顿普通大众的这项研究,正是这样一种努力。不过,我不敢妄称要给波士顿社会过去的100年提供什么综合治理良方。相反,我始终聚焦于这个城市在社会结构及社会进程上的某些关键问题。比如,这个城市发展的人口来源是什么?哪些人来到了波士顿,又是哪些人留了下来并在此安家?这里的职业结构是相对流动的,还是说一个人最初是无技能的散工,余生也很可能一直如此?而且,纯体力劳动者的孩子们是不是也将永远陷入“文化的贫困”?蜂拥进入新大陆,聚居在贫民区的移民们是否不太可能逃出那里?是否存在一种移民社会流动的共同模式,又或者不同族群与信仰背景的特定群体有着极为不同的经历?来自南方农村的黑人移民与其他初来乍到者的遭遇是大致相同,还是说他们在这个北方城市的经历不尽相同?移民模式与社会流动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急剧变化?最后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波士顿的社会结构是与其他美国城市存在着重大差异,还是说存在一种全国模式,在整个美国社会以几乎同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关于过去的美国社会,值得探讨的绝不仅仅是这些问题。这一点无需多言。但我认为上述问题至关重要,而且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仍在两个学科之间的无人地带备受冷落,对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说过于社会学,而对大多数社会学家来说,又太偏历史学。
城市化是许多世界大国曾经或正在面对的问题。本书以波士顿为个案,分析了1880-1970年代近一个世纪里美国的城市化问题。本书颠覆了许多有关美国发展的神话和假设,指出世人以为的波士顿,只是其中5%人口的生活,数百万移民被忽略了。作者通过大量原始信息,比如结婚申请记录、纳税记录等,对不断变化的美国社会进行了彻底观察。包括: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移民之间以及与当地人如何融合或排斥,蓝领如何大举进入白领阶层,农村人口如何适应城市生活,歧视与社会公平如何博弈,黑人和白人如何展开职业竞争……这一切最终造就了美国社会的高流动性,这也是美国20世纪大发展的原动力。鉴于美国大城市的社会流动率非常相似,波士顿的个案具有代表性的,或可为今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借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