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普隐文库9787100202312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4.94
6.7折
¥
52
全新
库存36件
作者圣凯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02312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2元
货号11395087
上书时间2024-08-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圣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首席专家,《佛学研究》主编。著有《中国汉传佛教礼仪》《摄论学派研究》《南北朝地论学派思想史》《慧心》等。
关联书目:1.圣凯:《慧心》,商务印书馆,2020年2. 圣凯:《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商务印书馆,2020年3. 圣凯、[新加坡]惟俨编:《汉传佛教寺院与亚洲社会生活空间》,商务印书馆,2021年4. 圣凯编:《汉传佛教与亚洲物质文明》,商务印书馆,2021年5. 圣凯:《禅心无语》,商务印书馆,2021年
目录
存在篇
存在 / 3
缘 / 12
业 / 15
无常 / 18
无我 / 21
死亡 / 23
苦 / 25
烦恼篇
烦恼 / 31
孤独 / 32
修道篇
爱 / 37
布施 / 40
精进 / 43
报恩 / 45
反思 / 46
接受 / 49
惜缘 / 54
理想 / 56
当下 / 60
正念 / 63
信仰 / 64
智慧 / 67
学佛 / 70
修道 / 75
禅 / 84
禅七随感 / 86
马祖悟道之歌 / 106
解脱篇
意义 / 115
自由 / 118
幸福 / 120
解脱 / 123
佛教篇
佛教 / 127
弘法 / 133
新加坡双林寺今昔的感思 / 137
社会文化篇
社会 / 149
读书 / 152
教学——师者生命的呈现 / 154
文化 / 158
管理 / 166
末日论 / 167
行者篇
同在——体验印度文明的旅途 / 173
走近季羡林老先生 / 217
总序
《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立于天地之间,既要体验自身的生老病死、上下沉浮、心念生灭,更要审视、谛观自身变化与天地流转、世事更替、人际往来等的关系。先哲体验种种变化,反思变化规律,提出因应之道,并教化和帮助他人,致力于实现更为善良、有序、可持续的世界,故有文明的开显。因此,人类文明皆是变化之道、观察之道和教化之道。
变化之道作为普遍性规律,隐藏于变化的万象与纷纭的人事之后,体现出超越变化的不变性。天地变化,无非是时间的绵延与断裂;人际往来,无非是关系的独立与相依。绵延与独立为一,断裂与相依为二,所以佛陀提倡“不二”;“不二”即是面对、接纳和谛观一而二、二而一的世界和人生,成就变异多元、和谐相成的变化之道。提倡“普隐”,是希望有缘阅读者明了变化之道。
观察之道是主体依不变性而审视、谛观宇宙人生,从而将普遍性规律纳入主体之心。公元前五六世纪的“轴心时代”,先哲纷纷将“天地之心”纳入己之心性境界与生命经验,将自身的观察之道演化为教化之道,诠释宇宙人生的现象,揭示规律和发明定理。东方、西方思想体系之不同,就在于观察之道与教化之道的不同。提倡“普隐”,是希望有缘阅读者学习先哲的境界与经验,融摄时代思潮与日常生活,具备降伏烦恼、安顿生命的功夫与境界。
现时代的每个人,皆是几千年变化之道、观察之道和教化之道的继承者,理应追索自身承载的历史底蕴,呈现由之而绵延至今的文化传统,并将当前体贴出来的心灵经验融入其中。换言之,今人既承负着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文化使命,亦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造出跨时空、越国界和体现时代价值的当代文化。
“普隐心语”呈现的是自身的经验与境界,以观察之道契入变化之道,融情感体验、生活反思、知识积累、理性思辨、智慧体悟为一体。“佛学通识”旨在将专业、系统的佛学研究转化为清晰、简洁的佛学知识,让社会大众通过现代汉语有缘进入佛学文化传统,呈现当代“教化之道”,让佛学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阐释”旨在将古圣贤的原创性智慧转化为时代性理论,将古代汉语解释爬梳为流畅、优美的现代汉语,让现代读者能够实现机教相应的阅读,可视为借古代的“教化之道”契入“变化之道”。东西、古今的“教化之道”都各有偏重与不同,所以需要交流互鉴,编辑“普隐人文”“普隐译丛”系列,以实现各美其美。
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东西相遇,古今融汇,为新的观察之道、教化之道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空间。愿不负历史所托,立足东西、古今之变,为变化之道、观察之道和教化之道的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发新声,是为祈,以为序。
圣凯
2021年7月于清华园
内容摘要
存在 微博是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你用微博,你存在着,你生活着。微博时代,一个靠前自恋的时代。故修道者当远离微博,弘法者当慎用微博,以免增加我执。 反者,道之动。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前世今生,如昨天和今天。生命的相续,是力量的传承,是信息的汇聚。正因有前世和今生,一切生命的安立与提升,才有可能。 活着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比寿命更长的生命。佛陀涅槃了,我们仍然在学习他,以他为榜样,于是佛陀常住世间,这就是法身常在。儒家讲立功、立德、立言,因为事功、道德、文章是生命的存在。你虽会离开这个世间,但是人们仍怀念你的事功,感念你的道德,学习你的文章,那么你的生命仍然存在于这个世间。所以,立功、立德、立言被称为“三不朽”。 寿命只是我们的色身,一个无常迁流的身体,总有一天会变坏、灭坏的;生命是我们的法身,以智慧、道德、慈悲等功德为庄严。我们每个人都有法身,但是由于我们不重视庄严法身,所以无法创造法身常在的存在。每当在石窟、佛像、经卷上,看到数百、数千年前的名字和那些简单的祈求,内心都无比震撼,或许我就是当年的修窟者、捐资者、雕版者。伊人已去,唯留法身,常住于世间。 两天,真正的书斋生活。长期研究南北朝佛教,很喜欢那种乱乱的时代,佛教在各个层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经典的翻译,讲堂遍地,学无常师,思想的自由诠释,唱导梵呗的流行……有时,面对现实会有诸多无奈。可是,既要享受安静的书斋生活,也要直面现实并勇敢承担。 曾经无数次在电脑前写写删删,最后剩下几行自己认为还满意的文字。可是,过了两个月,对那些文字又有了陌生感。人生如沙上写字,曾经写下许多豪言壮语,每遇大浪来时,字迹便会被冲刷得无影无踪。但是,如果没有经过那种痛苦与折磨,又怎么能平静地接受海浪的来临? 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冯友兰先生说这句话含有“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意思,强调“一切”本身就是至大的“一”,而由于“一切”无外,所以“一切”不能够是经验的对象。这与华严宗的事事无碍法界有本质的区别,但是达到了理事无碍法界的境界。 世间的存在、抽象的结果皆为共相。在佛教的阿毗达磨思想中,“析法空”是一种共相;但是,中观的缘起性空并不是共相,应该是事物的本质规定。 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寻找同类的过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曾经踏过同一片土地,即同乡;曾经在一个教室里一起读书,便是同学;曾经在一个屋檐下一起生活,便是伴侣;曾经在一个办公室里一起工作,便是同事。 对于生命个体来说,一生都在寻找同伴,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因为那份孤独;对于团队来说,需要拥有一份共同的事业,有共同的彼此认同感,有合作的责任感,才能整合共同的力量;对于国家来说,需要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国家的认同,都在寻找一种“同”;对于宗教来说,需要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解脱目标、共同的仪式,乃至共同的声音。 P3-5
主编推荐
本书系“普隐文库”子系列“普隐心语”之一种,记录作者对于人世间一切现象的思考与感悟,贴合时代思潮,令阅读者在当下时代的虚浮空气里,感受思想与文字的静气。四十余篇哲思随笔,文句精辟,见解深刻,给予阅读者慰藉与启迪。辑封配以作者亲摄的风物图片,简洁素雅,展现历年来行脚之处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精彩内容
《信心》收入作者历年来创作的哲思随笔,其中既有对“意义”“自由”等抽象概念的探求和思索,也有对“教学”“读书”等生活日常的体悟和自省。作者从自身出发关切社会,旨在探寻生命的真谛与价值,于人间烟火之中观照当下世风与世人的心灵世界。
媒体评论
喧嚣时代里的禅思沉吟? 本书系“普隐文库”子系列“普隐心语”之一种,记录作者对于人世间一切现象的思考与感悟,贴合时代思潮,令阅读者在当下时代的虚浮空气里,感受思想与文字的静气。
四十余篇哲思随笔,文句精辟,见解深刻,给予阅读者慰藉与启迪。
辑封配以作者亲摄的风物图片,简洁素雅,展现历年来行脚之处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