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06.62 6.3折 ¥ 170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春青,窦可阳,徐宝锋等著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0306411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70元
货号11354014
上书时间2024-08-17
绪论
第一章先秦的文论发展
第一节概述
一、周代经典中的文论思想
二、诸子的文论思想
第二节孔子
一、关于诗歌的功能
二、关于诗乐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老庄
一、朴与妙
二、自然
三、言与意
第四节孟子
一、关于“以意逆志”
二、关于“知人论世”
三、作为儒家说诗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荀子
一、对诗所言之“志”的新阐释
二、诗与“性”、“伪”的关系问题
第六节《吕氏春秋》
第二章汉代的文论发展
第一节概述
一、两汉的政治文化与文学状况
二、两汉文学与文学批评概览
第二节司马迁
一、“发愤著书”说
二、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
三、“通古今之变”的文学创作观念
四、区分“文学”与“文章”
第三节刘向
一、重视性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文学应承担起“美刺”的社会功能
三、文学创作应文质并重
四、文学有别于经学
五、推崇文学创作中对神话素材的运用
第四节扬雄
一、“文必丽靡”与“文以致用”的文学观念
二、文质相副、辞事相称的文质观
三、“言为心声”与“言不尽意”
四、“因循革化”观念下的述作关系
第五节桓谭
一、小说理论
二、创作技巧
三、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四、文学创作与环境
第六节王充
一、崇尚真实,反对虚妄
二、文为世用
三、反对崇古抑今,提倡独创
四、主张言文一致,通俗易晓
第七节班固
一、诗歌的抒情言志特征和怨刺功能
二、强调文章的教化和颂美功能
三、重视辞赋的颂美和讽喻功能
第八节王逸
第九节郑玄
一、对于诗歌“缘情”艺术特征的认识
二、诗的正变论
三、美刺论
第三章魏晋六朝的文论发展
第一节概述
一、政治的分割与对峙
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三、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四、文论的新变与升华
第二节曹丕
一、文章观
二、文气说
三、文人观
四、作品观
第三节陆机
一、文体论
二、情感说
三、创作论
四、形式论
第四节沈约
一、史学观
二、声律观
三、传播观
……
第三节 王安石
一、文者,礼教治政云尔
二、以经义造士
三、王安石的诗论
第四节苏轼
一、言必中当世之过
二、超然之趣
三、随物赋形
四、诗画本一律
第五节黄庭坚
一、茂其根本,深其渊源
二、诗者人之情性也
三、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第六节陆游
一、功夫在诗外
二、诗家三昧
三、悲愤积中发为诗
第七节朱熹
一、文皆是从道中流出
二、诗者,本为言志
三、沉潜讽诵,玩味义理
四、自然含蓄
第八节严羽
一、以禅喻诗
二、诗有别材;诗有别趣
三、辨体制、格力、气象、音节
第九节元好问
一、提倡真情实感,反对虚情假意
二、提倡慷慨悲壮,反对柔弱纤靡
三、提倡自然雅正,反对雕琢奇巧
四、提倡学至于无学
按照通常的文学理论观点,文学与情感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文学艺术是情感的流露,这一判断在浪漫主义或表现主义美学那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这一判断也几乎成为共识。如此看来,情感对于文艺创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除情感以外,对于文学艺术来说,还有一个主体因素具有同样的、甚至比情感更重要的作用,却往往受到忽略,那就是趣味。情感无非是喜、怒、哀、惧、爱、恶、欲等所谓“七情”,趣味则要复杂多了。任何一部文学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个人、一个社会集团、一个社会阶层、一个民族的趣味。文学艺术的风格特征,归根结底也是表征着某种趣味。我们可以说文学艺术“是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我们同样也可以说文学艺术是“趣味的客观对应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导趣味,它决定着此一时代文学艺术的风格特征,也决定着人们对文学艺术的评价标准。在中国古代,“文人趣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决定着文学艺术的风格与走向,也决定着古代文艺思想与文论观念以及文学批评标准的基本形态与特征。因此,对文人趣味的深人探讨,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艺思想或文论观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一、文人趣味的基本特征
究竟何为“文人趣味”?简单说来,就是古代文人特有的兴趣爱好之总称。所谓“文人”不是某种特殊的人群,不是某个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文人”是一种文化身份,是一个人的许多副面孔中的一副,或者说是一个人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中的一种。此一身份或角色的基本特点就是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的文学艺术门类的创作与鉴赏方面有明显爱好和特长,善于运用文字来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比“文人”外延更大一些的范畴是“士大夫”。所谓“士大夫”是指以做官为目的的读书人和凭借读书而做官的人,亦称为“士人”或“士人阶层”,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就社会地位、生存方式、文化惯习、价值观等方面言之,他们具有相对独立性,对于维系中国古代秦汉以后以君主官僚政体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具有重大作用。这个社会阶层中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拥有多重身份——读书求学时是官僚队伍后备军,为官之后是政治家或社会管理者,为官之余整理文献、著书立说时是学者,而饮酒酬唱、吟诗作赋、舞文弄墨之时就成了文人。读书、做官或准备做官是士大夫的基本身份,不读书就不是士大夫,仅仅读书而与做官毫无关联,也不是士大夫。学者、文人之类则是士大夫的附属身份,或衍生身份,所以有许多土士大夫就不是学者,也不是文人。譬如包拯这个人,可谓是名声最为显赫的中国古代土大夫之一,但是他既没有学者的身份,也没有文人的身份,因为他除了读书做官之外,既没有钻研学问,更不善于吟诗作赋。故而被欧阳修评为“峭直少文”。而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这类人物,则既是官员,又是学者,更是文人,而且在各方面都有很大建树。
理清了“文人”作为一种“身份”的特征,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人趣味”了。简单说来,“文人趣味”就是读书人的“闲情逸致”。那么什么是“闲情逸致”呢?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或士人阶层,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强烈的政治情结,他们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产物,是被“抛入”到价值失范、战乱不已的社会境况中的,因此,对于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阶层来说,世上没有什么比消弭战乱、重建社会价值秩序更紧迫更重要的事情了。所以士大夫或士人阶层骨子里就是政治性的,他们有所言说,其指归不是求真的,不是求美的,而是政治性的,就动机而言,他们提供的那套话语系统就是救世之术。无论是主张出世还是入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莫不如此。这是士人阶层的基本品格,是士人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在以士人文化为主导的文化语境中,美丑善恶的评价标准就必然带有实用特点——以治国平天下为基点,离之愈近,价值愈高;去其愈远,价值愈低。伦理道德在作为士人文化之主流的偶家思想中一直处于核心位置,那是因为儒家始终试图通过改造人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于是伦理道德就成为他们实现政治目的的必要手段。这就意味着,对儒家而言,道德本身就意味着政治。因此在儒家的言说中,伦理道德就始终处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