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朴讲中国文史978751264359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0.09
3.4折
¥
59.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姚永朴著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43598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9.8元
货号9467434
上书时间2024-08-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姚永朴于民国三年(1914)应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其间著《文学研究法》四卷二十五篇和《史学研究法》一卷,均为授课的讲义。《姚永朴讲中国文史》将《文学研究法》与《史学研究法》合辑为一册。《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作家系统阐述桐城派文论的专享专著,其体例模仿《文心雕龙》有关文章的生成、构选、风格、流变及作家修养等,均有详尽引证讨论。作者强调文学和语言学的结合,资料宏赡,行文严密,文字雅洁,对研究中国文学和语言学极有参考价值。《史学研究法》讲述治史方法,以经学家眼光论史学研究,条分缕析,极为周详,有理有据,令人折服。两部经典论著合二为一,方便研究者参阅翻检,不加校注,还原文本原貌。
作者简介
姚永朴毕生潜心经学,致力教育,本书将姚先生的讲义《文学研究法》《史学研究法》两部经典论著合二为一,方便研究者参阅翻检,姚先生著作行文严密,文字雅洁,令人折服。
目录
文学研究法 | 001
卷一 | 003
起源 | 003
根本 | 010
范围 | 017
纲领 | 024
门类 | 031
功效 | 041
卷二 | 049
运会 | 049
派别 | 058
著述 | 065
告语 | 072
记载 | 078
诗歌 | 085
卷三 | 094
性情 | 094
状态 | 101
神理 | 109
气味 | 116
格律 | 122
声色 | 131
卷四 | 144
刚柔 | 144
奇正 | 150
雅俗 | 156
繁简 | 163
疵瑕 | 169
工夫 | 176
结论 | 188
史学研究法 | 191
史原 | 193
史义 | 199
史法 | 207
史文 | 215
史料 | 221
史评 | 227
史翼 | 235
结论 | 240
内容摘要
起源 昔《尚书·帝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关睢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朱子(熹)《诗集传序》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为作也。”然则文字之原,其基于言语乎;言语其发于声音乎;声音其根于知觉乎。大凡盈天地间者,皆物也。物之号有万,其由气而凝为质者为矿物,有生意者为植物,有知觉者为动物。动物之中,惟人也得五行之秀气而最灵。故鸟兽虽有知觉,而狭而不广,偏而不全;人则既广且全,广故大,全故周。自堕地以来,即呱呱而泣,盖已有所欲矣;继而解笑,又继而解言;至能言而思无不达、求无不遂矣。故不惟一己之欲可以表示;且人与人之欲,亦可以相为感通。然而能宣之于觌面者,究不能推之于万里,是行于近而隔于远也;能著之于一旦者,究不能求之于百年,是通于暂而滞于久也。使终古如斯,将思之达者仍有所不达,求之遂者仍有所不遂。有聪明睿智者出焉,于是作书契以易结绳之治,百官以理,万民以察。盖至是而人类之作用乃益宏,文字之功效,乃不可胜数矣。昔扬子云(雄)《法言?问神》篇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徐伟长(干)《中论?贵验篇》引子思云:“事,自名也;声,自呼也。”孔冲远(颖达)《尚书?序?疏》云:“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韩退之(愈)《送孟东野(郊)序》云:“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程子(颐)《语录》云:“凡物之名字,自与音义气理相通。天未名时,本亦无名,只是苍苍然也。何以便有此名?盖出自然之理,声音发于其气,遂有此名此字。”然则天地之元音发于人声,人声之形象寄于点画,点画之联属而字成,字之联属而句成,句之联属而篇成。文学起原,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粤稽“庖牺氏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系辞下》)又“因而重之”(《系辞传》),为六十四卦。盖天地万物之情状,已隐然括于其中矣。及黄帝时,史臣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乃造书契。其初但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而谓之字;著于竹帛,则谓之书。《周礼?地官?保氏》教国子有六书,所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是也。许叔重(慎)《说文解字序》云:“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二是也(二即上下)。”“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汉书?艺文志》又云:“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大抵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同为造字之本,然序不可紊。其优选者为指事、象形;有指事、象形而后有形声、会意;有四者为体,而后有转注、假借为用。故《汉?志》于四者皆曰“象”,而二者缀于后,与许君小异而大同,但世运变迁,而文字随之。据《说文解字序》云:“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已与古文或异。”七国时以天下分裂,字尤异形。秦始皇时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时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古文由此绝。自尔秦书有八体:曰大篆,曰小篆,曰刻符,曰虫书,曰摹印,曰署书,曰殳书,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孝平皇帝时,征沛人爰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及新莽居摄,复改定古文,时凡六体,所谓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者也。《隋书?经籍志》亦云:“自仓颉讫于汉初,书经五变:一曰古文,仓颉所作;二曰大篆,史籀所作;三曰小篆,李斯所作;四曰隶书,程邈所作;五曰草书,汉初作。”秦废古文用八体;汉用六体,并稿书、楷书、悬针、垂露、飞白等二十余种之势,因事生变也;魏世复有八分书。然自晋以后,楷书独盛行,其后遂为世所循用。此字数逐代增加,古少而今多;与其体变易,古繁而今简,之大略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东汉元兴中(和帝年号)宦者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和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谓之“蔡侯纸”(《后汉书?宦者列传》)。及唐末益州有墨版,蜀相毋裔请用以刻九经;宋景德中(真宗年号)又及于诸史(详见焦竑《笔乘》)。由是印刷之业兴而版本出。明中业复有活字版。此文籍流布、其术古拙而今巧之大略也。
主编推荐
民国时期风云变幻,学人辈出,学术名作纷纷涌现。
此次结集百册经典出版,欲为复兴中华文化、助力全民阅读贡献力量。
精彩内容
民国三年(1914)应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其间著《文学研究法》四卷二十五篇和《史学研究法》一卷,均为授课的讲义。本书将《文学研究法》与《史学研究法》合辑为《姚永朴讲中国文史》。《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作家系统阐述桐城派文论的专享专著,其体例模仿《文心雕龙》有关文章的生成、构选、风格、流变及作家修养等,均有详尽引证讨论。作者强调文学和语言学的结合,资料宏赡,行文严密,文字雅洁,对研究中国文学和语言学极有参考价值。《史学研究法》讲述治史方法,以经学家眼光论史学研究,条分缕析,极为周详,有理有据,令人折服。两部经典论著合二为一,方便研究者参阅翻检,不加校注,还原文本原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