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7.63 6.3折 ¥ 6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梁少飞主编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930066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0元
货号11016291
上书时间2024-08-17
第一章少林武术概述
一、少林武术的渊源
古时候人兽同居。人,飞不如禽,走不如兽。禽兽以爪牙扑人,人以智技制服禽兽。《汉书》云:齐民技击强。苟子云:齐人隆技击。这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技击术。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河南嵩山少林寺,创立佛教禅宗。他不主张用文字传教,而采用“壁观”的办法,静坐修心。他在嵩山五乳峰上的一个天然石洞(原名蚩尤洞,今名达摩洞)中,面壁九年,“寂坐参悟”。由于长期静坐,精神和肉体都不免困倦,而且身居深山密林之中,经常受到毒蛇猛兽的威胁,他便根据山林中虎跃、猴攀、鸟飞、虫爬等动作,并效法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和锻炼身体的各种方式,初创了简单的肢体动作,作为健体护身术来研究和练习。有时也随手练练农具、手杖、棍棒等器械。遇到野兽侵袭时,便与之搏斗,这便是达摩铲、达摩杖、少林棍等器械名称的由来。达摩初创的这些简单动作,称不上什么拳术,仅是开创了少林寺僧众健身、防身、养生之先河。
二、少林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僧众依照我国民间流传的健身技击术,吸纳众家拳术之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通过长期演练、创新和总结,使少林武术得以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在隋末唐初,隋将王世充盘踞洛阳称王,与唐高祖对抗,直接阻碍了唐王朝的统一。唐高祖李渊带兵征伐失利,其子李世民被掳入洛阳。高祖书约少林寺僧助战。寺僧应诏参战,击败王世充,生擒他的侄子王仁则于柏谷庄。僧兵中立功者13人,其中昙宗和尚被封为大将军。李世民继位后,赠寺田40顷,盖殿宇僧房2000余间,使寺院面积扩大到540亩,僧众达2000余人,并允许寺内建立兵营,训练僧兵。少林寺达到了极盛时期,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少林寺养僧兵后,僧众习武就直接与实战联系起来了,这为少林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为了提高实战能力,寺僧们不仅练拳术、器械,而且加强了实战技能和马步战术的演练,还经常邀请各地武术名家入寺切磋传艺。如宋朝,曾先后吸纳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太祖长拳、韩通的通背拳、马藉的短打等十八家拳法的精华,汇成拳谱,流传后世。又如金元时期的觉远和尚,出家到少林寺后,感到寺内武艺不佳,便携资西出,访师于陕西及甘肃兰州,聘请名师李叟、白玉锋入寺传授武艺。李叟传大洪拳、小洪拳、擒拿术,白玉锋传气功及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等。再如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曾入寺传授临阵实用的棍术。同时,少林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使其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少林武术与诸家流派取长补短,互相交流促进。经过历代演练和总结,少林武术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少林寺即成为全国会武之地,支脉繁茂,驰名中外。
另一说法是,少林武术并非始于达摩,而是首创于跋跎的两个弟子慧光和僧稠。跋跎是印度僧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来中国传教,比达摩早来32年。孝文帝尊崇佛事,为跋跎建少林寺。跋跎喜爱中国武术,收了两个弟子,一个叫慧光,一个叫僧稠,他们二人均是练武的能手。慧光身子轻灵,能在桥栏杆上踢毽子。僧稠刚出家时,身体虚弱,常受师兄弟们的戏弄,便决心发奋练武以自强,后来竟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传说,僧稠曾挥杖赶走在少林寺山门前争斗的两只猛虎。
以上两种说法何者为准,尚需作进一步考证。
三、少林武术的特点与作用
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够千年传承,受人敬仰,除受一些神话传奇故事的影响外,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功夫过硬、风格独特、立足于实战。它的套路结构严谨,动作朴实刚健,攻防严密,招式多变,力量的运用灵活而富有弹性,着眼于实用,不练花架子,具有很强的自卫能力。少林寺白衣殿的南北山墙上,各有一幅寺僧练武的壁画,称为“捶谱”,是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1年)绘制的。这幅壁画画的是六合拳对练和各种器械对练,生动地记述了当时寺僧练武的情景,也突出了少林武术手、眼、身法、步的特点和攻防含义。干佛殿内练功的脚窝,就是寺僧们一代复一代刻苦练功的见证。在演练套路的形式上,少林武术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这说明少林武术在演练时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即使在实战中,也能充分利用地形狭小的不利,发挥出它的威力。“拳打一条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