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全集(书信三集39)978754613101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66.53
4.9折
¥
135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茅盾,钟桂松
出版社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31016
出版时间2013-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35元
货号8480668
上书时间2024-08-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一九七五年 致陈瑜清(七月一日) 致臧克家(七月五日) 致沈楚(七月五日) 致赵清阁(七月七日) 致陈瑜清(七月八日) 致胡锡培(七月八日) 致臧克家(七月九日) 致臧克家(七月十四日) 致赵清阁(七月十八日) 致胡锡惠、作部(七月十八日) 致胡锡培(七月二十二日) 致赵清阁(七月二十三日) 致陈瑜清(七月二十三日) 致臧克家(七月三十日) 致胡锡惠、作部(八月九日) 致臧克家(八月十日) 致陈瑜清(八月十日) 致臧克家(八月十三日) 致臧克家(八月十三日) 致赵清阁(八月十三日) 致姚雪垠(八月十四日) 致周俟松(八月十五日) 致宋谋砀(八月十五日) 致陈瑜清(八月十八日) 致冯乃超(八月二十一日) 致陈瑜清(八月二十四日) 致胡锡培(九月十五日) 致臧克家(九月十五日) 致陈瑜清(九月十五日) 致林焕平(九月二十七日) 致臧克家(九月三十日) 致陈瑜清(九月三十日) 致黎丁(十月二十二日) 致沈楚(十月二十二日) 致姚雪垠(十月二十三日) 致戈宝权(十月二十四日) 致碧野(十月二十四日) 致沈楚(十月三十日) 致姚雪垠(十一月九日) 致费在山(十一月十九日) 致陈瑜清(十二月一日) 致碧野(十二月二日) 致林焕平(十二月二日) 致陈漱渝(十二月四日) 致臧克家(十二月五日) 致赵清阁(十二月五日) 致江晖、鲁歌(十二月七日) 致胡锡培(十二月九日) 致葛一虹(十二月九日) 致陈瑜清(十二月十一日)一九七六年 致赵清阁(一月十一日) 致胡锡培(一月十一日) 致臧克家(一月十一日) 致戈宝权(一月十三日) 致陈瑜清(一月十三日) 致臧克家(一月二十日) 致葛一虹(一月二十日) 致林焕平(一月二十一日) 致江晖、鲁歌(一月二十二日) 致臧克家(一月二十五日) 致赵清阁(二月一日) 致碧野(二月三日) 致陈瑜清(二月十日) 致赵清阁(二月十七日) 致江晖、鲁歌(二月二十五日) 致陈瑜清(三月廿五日) 致臧克家(三月三十日) 致臧克家(五月四日) 致胡锡培(五月四日) 致谢广田(五月十日) 致赵清阁(六月五日) 致臧克家(六月十二日) 致王亚平(六月二十四日) 致陈瑜清(六月二十四日) 致陈瑜清(六月二十七日) 致姚雪艰(六月二十七日) 致臧克家(六月二十七日) 致臧克家(七月六日) 致王亚平(七月六日) 致荒芜(七月七日) 致碧野(七月十日) 致臧克家(七月十四日) 致陈瑜清(七月十四日) 致黎丁(七月十八日) 致葛一虹(七月十九日) 致胡锡培(七月二十一日) 致王亚平(七月二十三日) 致江晖、鲁歌(八月三日) 致赵清阁(八月六日) 致臧克家(八月二十一日) 致荒芜(八月二十七日) 致胡锡培(八月二十七日) 致陈瑜清(九月二日) 致臧克家(九月九日) 致陈此生(九月十七日) 致陈漱渝(九月十九日) 致臧克家(九月二十日) 致臧克家(十月五日) 致荒芜(十月五日) 致王亚平(十月十六日) 致陈瑜清(十月十六日) 致臧克家(十月三十日) 致胡锡培(十一月十日) 致赵清阉(十一月十六日) 致荒芜(十一月十六日) 致胡锡培(十一月十六日) 致荒芜(十一月二十三日) 致章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致吴作人(十二月一日) 致陈瑜清(十二月三日) 致臧克家(十二月三日) 致胡锡培(十二月三日) 致臧克家(十二月十五日) 致荒芜(十二月十五日) 致姚雪垠(十二月十九日) 致姚雪垠(十二月二十九日) 致臧克家(十二月三十日) 致曹辛之(十二月三十日)一九七七年 致赵清阁(一月九日) 致吕剑(一月九日) 致碧野(一月九日) 致叶子铭(一月九日) 致黎丁(一月十九日) 致叶子铭(一月十九日) 致碧野(一月二十一日) 致姚雪垠(一月二十三日) 致林焕平(一月二十三日) 致王亚平(一月二十三日) 致吕剑(一月二十三日) 致曹靖华(二月九日) 致吕剑(二月十日) 致胡锡培(一月二十九日) 致碧野(二月一日) 致江晖、鲁歌(二月八日) 致叶子铭(二月九日) 致高莽(二月九日) 致臧克家(二月十一日) 致王仰晨(二月十四日) 致陈瑜清(二月十五日) 致臧克家(二月十六日) 致姚雪垠(二月十七日) 致王亚平(二月十九日) 致姚雪垠(二月十九日) 致马子华(三月三日) 致沈德溶(三月三日) 致臧克家(三月三日) 致臧克家(三月七日) 致姚雪垠(三月七日) 致碧野(三月七日) 致高莽(三月七日) 致胡锡培(三月八日) 致姚雪垠(三月十五日) 致江晖、鲁歌(三月十八日) 致陈瑜清(三月二十日) 致臧克家(三月三十日) 致姜德明(四月三日) 致姚雪垠(四月五日) 致孔罗荪(四月八日) 致王亚平(四月十七日) 致叶子铭(四月十七日) 致高莽(四月十八日) 致马子华(四月十八日) 致胡锡培(四月二十二日) 致陈鸣树(四月二十六日) 致赵清阁(四月二十九日) 致马子华(四月二十九日) 致臧克家(五月八日) 致叶子铭(五月二十六日) 致陈瑜清(五月二十六日) 致周而复(五月二十七日) 致周而复(六月五日) 致高莽(六月五日) 致林焕平(六月八日) 致周钢鸣(六月八日) 致于逢(六月八日) 致马子华(六月八日) 致姚雪垠(六月九日) 致荒芜(六月九日) 致叶子铭(六月十二日) 致沙汀(六月十三日) 致姚雪垠(六月十三日) 致胡锡培(六月十三日) 致姚雪垠(六月十五日) 致陈丹晨(六月十八日) 致周钢鸣(六月十九日) 致姚雪垠(六月二十一日) 致吕剑(六月二十一日) 致陈次园(六月二十一日) 致陈瑜清(六月二十一日) 致臧克家(六月二十四日) 致鲁歌(六月二十四日) 致王亚平(六月二十六日) 致臧克家(七月一日) 致马子华(七月一日) 致王德厚(七月一日) 致陈小曼(七月四日) 致臧克家(七月七日) 致冯至(七月十日) 致周钢鸣(七月十日) 致陈丹晨(七月十日) 致巴金(七月十一日) 致孔罗荪(七月十一日) 致王德厚(七月十一日) 致碧野(七月十七日) 致臧克家(七月十八日) 致陈鸣树(七月十八日) 致曹靖华(七月二十四日) 致姚雪垠(七月二十八日) 致姜德明(七月二十八日) 致陈丹晨(七月) 致陆谷苇(七月) 致沈德汶(八月二日) 致王仰晨(八月四日) 致姜德明(八月四日) 致胡锡培(八月四日) 致赵清阁(八月五日) 致臧克家(八月六日) 致王亚平(八月六日) 致荒芜(八月六日) 致王昆仑(八月十日) 致王仰晨(八月二十日) 致陈丹晨(八月十日) 致姜德明(八月十日) 致周而复(八月二十四日) 致林焕平(八月二十四日) 致荒芜(八月二十八日) 致杜宣(八月二十八日) 致臧克家(九月六日) 致姜德明(九月六日) 致臧克家(九月十二日) 致姜德明(九月十二日) 致臧克家(九月二十四日) 致姚雪垠(九月二十四日) 致周振甫(九月二十四日) 致姜德明(九月二十六日) 致丁力(九月二十六日) 致江晖、鲁歌(九月二十七日) 致单演义(九月二十八日) 致巴金(十月三日) 致臧克家(十月三日) 致叶子铭(十月五日)22() 致叶淑穗、赵淑英(十月五日) 致碧野(十月十日) 致陈瑜清(十月十日) 致胡锡培(十月十日) 致姜德明(十月十日) 致姜德明(十月十一日) 致姜德明(十月十二日) 致臧克家(十月十七日) 致姜德明(十月二十五日) 致姜德明(十一月二日) 致赵清阁(十一月五日) 致周而复(十一月十二日) 致陈瑜清(十一月十二日) 致李乡浏(十一月十二日) 致臧克家(十一月十三日) 致陈瑜清(十一月二十一日) 致孔罗荪(十一月二十八日) 致胡锡培(十一月二十八日) 致吴海发(十一月二十八日) 致姚雪垠(十二月一日) 致高莽(十二月一日) 致臧克家(十二月四日) 致王解冲(十二月四日) 致王解冲、李渭钫(十二月七日) 致臧克家(十二月八日) 致姚雪垠(十二月十二日) 致胡锡培(十二月十四日) 致杨全泰(十二月十四日) 致周而复(十二月十五日) 致赵清阁(十二月十五日) 致康濯(十二月十五日) 致赵家璧(十二月二十日) 致袁良骏(十二月二十日) 致高鹤云(十二月二十日) 致姜德明(十二月二十七日) 致罗君策(十二月二十七日)一九七八年 致王仰晨(一月六日) 致袁良骏(一月六日) 致林焕平(一月十日) 致沙汀(一月十一日) 致阮章竞(一月十七日) 致叶子铭(一月十七日) 致碧野(一月十九日) 致姜德明(一月十九日) 致庄钟庆(一月十九日) 致陈瑜清(一月十九日) 致吴文祺(一月二十日) 致姜德明(一月二十三日) 致叶子铭(一月二十五日) 致高鹤云(一月二十五日) 致袁良骏(一月二十六日) 致庄钟庆(一月二十八日) 致胡锡培(一月) 致叶子铭(二月二日) 致碧野(二月九日) 致姚雪垠(二月十日) 致荒芫(二月十日) 致王亚平(二月十日) 致叶子铭(二月十九日) 致姜德明(二月二十二日) 致陈瑜清(三月十六日) 致姜德明(三月十七日) 致陈瑜清(三月十八日) 致万树王(四月一日) 致陈白尘(四月二日) 致陈瑜清(四月十七日) 致王亚平(四月二十二日) 致方绪源(四月二十二日) 致沈德汶(四月二十二日) 致康濯(四月二十六日) 致臧克家(四月二十七日) 致宋谋瑒(四月二十七日) 致姜德明(四月二十七日) 致冯亦代(四月二十七日) 致阮章竞(四月三十日) 致姚雪垠(五月三日) 致胡锡培(五月三日) 致叶子铭(五月七日) 致李门(五月七日) 致王尔龄(五月七日) 致臧克家(五月十日) 致陈瑜清(五月十六日) 致姜德明(五月二十四日) 致刘麟(五月二十四日) 致阮章竞(五月二十六日) 致孔罗荪(五月三十日) 致林默涵(六月一日) 致吕剑(六月五日) 致沈德汶(六月九日) 致彭守恭(六月九日) 致姜德明(六月十一日) 致叶子铭(六月二十一日) 致万树玉(六月二十一日) 致江晖、鲁歌(六月二十三日) 致鲁迅研究室(六月二十五日) 致沙博理(六月二十九日) 致孔罗荪(六月三十日) 致林焕平(七月十日) 致王西彦(七月十一日) 致林焕平(七月十八日) 致周而复(七月十九日) 致刘玉洲(七月十九日) 致袁宝玉(七月二十一日) 致王西彦(七月二十六日) 致周而复(七月二十七日) 致袁良骏(七月二十七日) 致查国华(七月二十八日) 致沙汀(八月二日) 致马子华(八月五日) 致万树玉(八月五日) 致姜德明(八月七日) 致黎丁(八月十一日) 致胡锡培(八月十六日) 致杜埃(八月二十九日) 致叶子铭(八月二十九日) 致孙中田(九月六日) 致顾彭年(九月七日) 致高鹤云(九月七日) 致近代史研究所(九月八日) 致姜德明(九月十五日) 致李文浩(九月十五日) 致五四文学社(九月十九日) 致臧克家(九月二十一日) 致姜德明(九月二十一日) 致胡锡培(九月二十一日) 致林焕平(九月二十二日) 致陈瑜清(九月二十二日) 致陈荒煤(九月二十九日) 致毕朔望(九月=十九日) 致叶子铭(九月二十九日) 致魏绍昌(九月二十九日) 致吉少甫(九月二十九日) 致王西彦(十月四日) 致周雷(十月四日) 致袁宝玉(十月五日) 致姚雪垠(十月十日) 致姜德明(十月十一日) 致周扬(十月二十四日) 致陈瑜清(十月三十日) 致《文学评论》编辑部(十一月五日) 致康濯(十一月六日) 致姜德明(十一月十四日) 致姜德明(十一月十五日) 致毕朔望(十一月二十一日) 致臧克家(十一月二十六日) 致林默涵(十一月二十六日) 致鲍祖宣(十一月二十八日) 致作协广东分会(十二月一日) 致姜德明(十二月一日) 致全国通用教材编写会议中学语文组(十二月九日) 致曹禺(十二月十五日) 致杜埃(十二月十五日) 致《教与学》编辑部(十二月十五日) 致荒芜(十二月十六日) 致黎丁(十二月十六日) 致姜德明(十二月二十五日)一九七九年 致托乎提·巴克(一月七日) 致张盛裕(一月七日) 致姜德明(一月十三日) 致吴世昌(一月二十二日) 致施蛰存(一月二十二日) 致钟伟今(二月四日) 致黄镇(二月八日) 致聂华苓(二月八日) 致林焕平(二月十日) 致冯亦代(二月十日) 致徐重庆(二月十一日) 致《中学语文》编辑部(二月十五日) 致林默涵(二月十六日) 致胡锡培(二月十七日) 致林焕平(二月二十二日) 致徐重庆(二月二十三日) 致柳尚彭(三月七日) 致于逢(三月十二日) 致林焕平(三月十八日) 致姜德明(三月二十日) 致湛有恒(三月三十日) 致林焕平(四月十日) 致姜德明(四月十七日) 致于逢(四月十八日) 致明华(四月十八日) 致阳翰笙(四月二十六日) 致林焕平(四月二十六日) 致碧野(四月二十六日) 致于逢(四月二十六日) 致王立诚(四月二十六日) 致朱棠(四月二十七日) 致罗俞凡(四月三十日) 致邵伯周(五月三日) 致欧阳山(五月八日) 致陈荒煤(五月八日) 致郭述申(五月九日) 致湖南人民出版社(五月十二日) 致陈铁健(五月十四日) 致林焕平(五月十五日) 致陈铁健(六月四日) 致乐黛云(六月四日) 致段宝林(六月四日) 致郑幼敏(六月九日) 致段宝林(六月九日) 致林默涵(六月十一日) 致林焕平(七月一日) 致戴焱(七月一日) 致姚以恩(七月四日) 致孔令仁(七月十五日) 致外文出版社编辑部(七月十五日) 致钱钟书(七月二十日) 致时钟雯(七月二十一日) 致赵朴初(七月二十五日) 致胡锡培(七月二十五日) 致扬非(七月二十五日) 致胡锡培(八月十三日) 致郭风(八月十四日) 致林默涵(八月十六日) 致姜德明(九月二日) 致姜德明(九月五日) 致罗章龙(九月十五日) 致许德珩(九月二十日) 致刘英(九月二十四日) 致臧克家(十月十二日) 致赵清阁(十月十二日) 致楼适夷(十月十二日) 致刘桂生(十月十二日) 致叶子铭(十月十五日) 致姚雪垠(十月十八日) 致聂华苓(十一月二日) 致邹荻帆(十一月二日) 致江树峰(十一月二日) 致沙汀(十一月二十六日) 致安志洁(十一月二十七日) 致陈沂(十二月八日) 致中共中央纪委会第八组(十二月十日) 致刘英(十二月十日) 致沙汀(十二月十六日) 致吴文祺(十二月二十四日) 致周红兴(十二月二十五日)一九八〇年 致周红兴(一月七日) 致黄慕兰(一月十一日) 致阳翰笙(一月十七日) 致姚雪垠(一月十九日) 致赵朴初(一月二十日) 致吴文祺(一月二十日) 致黄慕兰(一月二十四日) 致邹获帆(一月二十四日) 致于逢(一月二十九日) 致赵清阁(二月四日) 致黄慕兰(二月四日) 致柳无非(二月四日) 致邹获帆(二月四日) 致袁珂(二月四日) 致胡锡培(二月四日) 致周扬(二月八日) 致赵丹(二月八日) 致赵朴初(二月十日) 致碧野(二月十五日) 致林焕平(二月十六日) 致张慧珠、王积贤(二月二十七日) 致黄慕兰(六月二十八日) 致冯其庸(七月四日) 致聂华苓(七月三十一日) 致冯乃超(八月三日) 致冯乃超(八月十三日) 致赵清阁(九月十一日) 致姜德明(九月十一日) 致黄育顺(九月十五日) 致赵清阁(十月十八日) 致叶君健(十一月四日) 致梦禅(十一月五日) 致茹志鹃(十一月九日) 致伊罗生(十一月十七日) 致方纪(十二月七日) 致茹志鹃(十二月十五日)一九八一年 致湖州中学(一月五日) 致吴文祺(一月十五日) 致刘达(一月二十三日) 致胡其方(一月二十三日) 致胡石如(一月二十六日) 致陈复礼(农历除夕) 致碧野(二月四日) 致汪洋、水华(二月八日) 致赵清阁(二月十五日) 致臧克家(二月十五日) 致罗髫渔(二月十五日) 致王亚平(二月十五日) 致胡石如(二月十六日) 致中共中央(三月十四日) 附:中共中央决定恢复沈雁冰同志的党籍 致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三月十四日)收信人姓氏检索表
内容摘要
如果你们觉得有必要把这问题弄清,请征求雪垠同志的意见,他对于历史上(尤其是明清之际)一些问题,深有研究,我是十分尊重他的意见的。
我读了马、刘两同志来信后,初步的印象是:他们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民族关系及党的民族政策的当今现实,而对“外族侵略”一语提出反对意见的。而姚雪垠同志是就三百多年前的历史事实的实际情况,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认为卢象升死于反侵略,是值得赞许的。明朝末年,中国劳动人民(农民为主,包括手工业者),还有破产的小地主,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推翻明王朝(这是阶级斗争),一是抵抗满洲奴隶主贵族的武装侵略(这是民族斗争)。这恐怕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满洲奴隶主贵族是要征服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这只看满清征服了全中国、建立大清帝国以后的种种军事、政治、文化政策就得到了证实。在明朝末年,想像着中国劳动人民会认满洲奴隶主贵族为“同族”,恐怕不妥罢?简直是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此所以推翻了明王朝的农民起义的李自成之挥军抗清,是符合中国劳动人民的愿望的。结果是满洲奴隶主贵族的军事力量“联合”了(或者更应该说统率了)代表中国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军事力量,打败了李白成,使得轰轰烈烈的农民与地主的阶级斗争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后的改朝换代,与李自成失败后的改朝换代不同,即清朝是外族,清朝全部历史是满民族奴役汉民族的历史。所以清朝末年,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家都号召反满和反对保皇党。结果是革命党战胜了保皇党,因为孙中山的反满革命是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的。
马、刘二同志对“外族”二字表示不满,而我则以为中国之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像现在那样,是有其发展过程的,在各个历史阶段,今天的“内族”在当时似乎还不成其为内族,因此,对于那时对中国武装侵略的民族,只能说是外族侵略;最明显的例子是宋代的辽、金、元(蒙古族),明代的满族(原来它叫女真)。
如果混淆了这种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而将现在的观点强加于古人,那么,历史上(从汉直到明)的许多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都变成没有意义,而历史上许多媚外求和的卖国贼倒是值得称许的致力于“民族团结”的好人了?
这两位读者大概不能否认明末的建夷(满洲)是一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国家,他们自己并不承认同明王朝(汉族为主体)是一家,或同属一个“祖国”的两个民族。因此,在它占领了中国而国号大清的时候,对汉人是十分歧视的。那么,我们现在却要把我们的观点强加于它,岂非有背于历史唯物主义么?
以上云云,不过是凭我的简单的历史常识,信笔写来,并不是查考历史,深入研究的结果。希望将此信转给雪垠同志一看,听听他的意见。 我还有一个建议,不知你们能不能试试。这就是请《光明日报?史学》副刊就这个“外族侵略”问题发表一些文章,不一定从小说《李自成》说起,只谈明清之际的两个战争(一即清奴隶主贵族对明朝地主政权的战争,又一即起义农民与明王朝的战争)的性质与交互关系,作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与结论。如果结论正如马、刘两同志所说,我是乐于接受,欣然承认“外族侵略”的提法不妥。在这以前,我宁可沉默。
又:说满族早已是那时候的明王朝多民族政权下的一个少数民族――即“内族”,恐怕也不妥。
满族是女真的后代,即宋朝的外族金的别部。自称日“满洲”,是其部落的称号。明朝初年,国势强盛的时候,满族的奴隶主贵族受到附近游牧部落的侵害,因请内附,受明王朝封。号为建州卫指挥等职。此后,渐渐强大;不受明朝的约束。到了努尔哈赤,自称。
P192-194
精彩内容
《茅盾全集(书信三集39)(精)》收作者茅盾于一九七五年七月至一九八一年三月间所作致亲友、社团或国外人士等书信共五一七件。它们或据手稿,或据抄件,或据原发表报刊;曾编入《茅盾书简》(一九八四年十月浙江文艺出版社版)、《茅盾书信集》(一九八七年十月百花文艺出版社版及一九八八年三月文化艺术出版社版)三书所收同期书信亦经全数辑入。
所有书信,悉按编年形式排列。其中原无书写日期者均据有关内容或资料补入,并以[]号为记;一时难以查考者则暂付阙如。
各信均曾分别据手稿或原发表件进行校核,并各注明其来源,以便读者查考;部分书信酌情保留了原刊(或另作增补)的若干注释。已见于前两卷之收信人,本卷不另作注。
媒体评论
《茅盾全集》由茅盾之子韦韬先生授权,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茅盾研究会理事钟桂松主编。全集共41卷,再加一卷附集。1至9卷为小说;10卷为剧本、诗词、童话;11至17卷为散文,其中13卷为“游苏见闻”专集;18至27卷为中国文论;28卷为中外神话研究专集;29至33卷为外国文论;34卷为“古诗文注解”;35至36卷为回忆录;37至39卷为书信;40至41卷为日记;附集卷收有关资料。这是规模最大、收集最全的总集,是研究茅盾著作的十分完备的参考材料。
《茅盾全集(书信三集39)(精)》是其中的一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