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程中原编著的《转折关头》记述了遵义会议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在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所起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张闻天与进入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的关系,既突出了张闻天所担负的领导责任,也讲出了*在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起的关键作用:既写出了张闻天个人的思想转变,也写出了*对其转变的推动;既突出写了两人紧密合作并最终结束了中国革命最为危急的状态,也写出了*、张闻天两人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及工作上的分歧。《转折关头》中在回答“张闻天是怎样当上总书记的”、“张闻天这一任总书记当得怎么样”、“张闻天是怎样离开总书记岗位的“这三大问题时,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毛洛关系这条线索,不仅客观地分析了历史状况,梳理了思想发展脉络。也把这种关系的发展写得有声有色、疾徐有致、层次分明。书中还客观记述了张闻天与博古的关系、与其他历史人物的是非关系,以及一些党史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
作者简介
程中原,男,1938年5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汉族,党员。1952年至1955年,在无锡市当小学教员。1955年至1959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59年至1976年在涟水师范、淮安师范等校任教,先后任教导处副主任、函授进修部主任。1977年至1983年在淮阴师范专科学校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任校党委委员、教务科长、学报主编。1983年评为副教授。为江苏省六届人大代表。1983年至1991年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任《江海学刊》副主编、主编。1986年评为研究员。1990年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起调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任第三研究室主任。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至2006年任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学术顾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盆点教材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题组首席专家。著有《传》、《与新文学运动》、《说不尽的》、《在1975年》、《历史转折论》、《转折年代》、《历史转折三部曲:前奏?决战?新路》、《难忘这八年(1975-1982) 》、《毛洛合作与长征胜利》、《中国的成功之路》等。参与编辑出版著作、胡乔木著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作多种。
目录
引言
上篇 历史选择了
一 同王稼样一起路上长征路
毛洛王组成中央队三人团
“博洛矛盾”加深
“毛洛合作”发展
发表动员长征的“战略社论”
二 长征路上的争论
毛洛王征途上的交流
过了老山界以后
通道“转兵”
黎平决策
洛王橘林谈话
三 遵义会议
袭占遵义
遵义会议的准备和召开
博古作报告
作反报告
的发言和会议的进展
遵义会议的胜利
中篇 挑起历史的重担
四 扎西会议
2月5日:博洛交接
2月5日:决定中央苏区的战略方针和组织问题
2月7日:作出“回兵黔北”决策
2月8日:通过《遵义会议决议》
2月9日:决定中央红军“缩编”
2月9日:决定红二、六军团的战略方针和组织问题
2月10日:传达遵义会议精神
加强对白区工作的领导。恢复与共产国际的联系
五 支持确立军事领导地位
重返军事领导岗位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请担任前敌总指挥
关于“打鼓新场战斗”的争论
赞成参加新的军事“三人团”
四渡赤水,跳出敌人包围圈
走路与打仗的分歧
会理会议克服离心倾向
六 从会合到分离
强渡大渡河前后
懋功会师
两河口会议
两河口会议之后
沙窝会议前后
毛儿盖会议前后
对的等待与争取
危急关头
脱离险区
俄界会议
七 爿陕北落
到达哈达铺
写读报笔记
赋长征诗
翻越六盘山。向陕北苏区挺进
进驻吴起镇
下寺湾决策
兵分两路
八 拉开从内战翻抗战的序幕
提出新策略
“国际代表”到达瓦窑堡
的配合合作
统一战线策略的新内容
改变对富农的策略
九 主持瓦窑堡会议
瓦窑堡会议的召开
通过起草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通过起草的《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瓦窑堡会议的传达贯彻
十 打开新局面
东征山西
回师宣言与西征决策
接待美国记者斯诺
开展白区工作
联合东北军和西北军
十一 实现三大主力会师
中央对的团结争取和等同的斗争
另立“中央”
与反党分裂活动的斗争
被迫取消第二“中央”
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甘孜会师
二、四方面军的北上与一方面军的策应
制止的再度动摇
三大主力大会师
十二 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
国共两党直接联系的恢复
晋西会议调整对蒋策略
“五五通电”以后的曲折
应对“两广事变”
确定“逼蒋抗日”方针
提出“民主共和国”口号
十三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前的形势
张、杨发动西安事变
主持讨论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决策的逐步形成
确定和平调停的策略方针
提出六项条件。确定“放蒋”方针
“放蒋”后的形势与中央的方针
内战危机迫在眉睫
亲赴西安
“二二事件”以后
十四 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迎接全国抗战新阶段的到来
参与领导同国民党、蒋介石的谈判
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
十五 洛川会议前后
主持洛川会议前的政治会议
主持洛川会议
主持洛川会议后的统一战线座谈会
积极贯彻洛川会议的路线方针
十六 主管宣传和干部教育
概况
创办延安马列学院
编著革命史教材和编译出版马列著作
论青年修养和党的建设
宣传鼓动提纲和文化工作政策
十七 从十二月会议到六届六中全会
反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
开展对错误的斗争
在六届六中全会上
下篇 完成历史使命以后
十八 六届六中全会后党内职责的变动
主动移交的工作
负责局部关注全局
十九 整风前后
整风运动的发动
提出“还账”与“补课”
陕北、晋西北调查
出发归来
二十 总结历史经验
研究党史,写《反省笔记》
参与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二十一 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后记
内容摘要
1932年秋冬,张闻天在上海接受“左”倾错误在实践中不断碰壁的教训,就已开始了由执行“左”倾路线到反对“左”倾路线的转变。到中央苏区后,张闻天从思想认识到方针政策,直至策略路线,逐步挣脱“左”的桎梏。这一艰难的转变过程,同时也是同犯“左”倾错误的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产生、发展、加深的过程。所谓“博洛矛盾”,在重要的历史转变时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1931年秋,王明赴莫斯科,博古接任中共临时中央总负责人。在此期间,张闻天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博古共事,虽然工作作风不完全一样,对若干具体问题难免有不同意见,但在政治上,革命目标一致,在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方面,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什么原则分歧,两人关系可以说是亲密团结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闻天在实践中逐渐觉察到“左”的危险性,认识到“左”倾也会成为革命前进中的最大的障碍物,反对“左”倾的一面开始滋长。而博古却没有及时觉醒过来。
既然如此,两位领导人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会在政治上,在重要的方针、政策上,产生分歧和矛盾。
博洛之间政治上的分歧,首先产生在对于“共同抗日三条件”的理解上,也即关于统一战线策略变化的认识上。
1933年1月17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扩大侵略,占领山海关,向华北进犯的形势下,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宣言,提出: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愿与任何部队订立共同作战的协定。在国内、国际都引起广泛的注意和强烈的反响。然而,博古却从下层统一战线和打击中间力量的共产国际的“左”的固定公式出发来理解共同抗日三条件宣言,认为我们的宣言只是对群众说的,只是对士兵说的,或者至多是对国民党军队下级军官说的。至于国民党上级军官,那决不会接受我们的条件,我们也不会去同他们谈什么条件,同他们订立什么共同作战的战斗协定。宣言上的提议只是个宣传口号,是用来揭破国民党的造谣污蔑的。张闻天则接受了淞沪抗战事实的教育,对在日本侵略下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动开始有所认识,纠正了“一·二八”事变后对国民党十九路军军官的过“左”的策略思想,所以,他对在三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的对日作战协定的理解同博古大为不同。他认为:“三条件是宣传的,也是行动的号召”,不仅是对下层士兵与广大工农群众讲的,“也是对上层军官说的”。①围绕着对“共同抗日三条件”应怎样理解的问题,张闻天同博古进行了争论。博古没有采纳张闻天的意见,所以,“宣言”发表以后,苏维埃政府与红军没有采取任何主动行动,“宣言”发表以后的八九个月里,也没有同任何一支国民党部队订立反日作战协定。
第二,关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与政策。
这是博洛之间的又一个分歧点。先是博古发表《论目前阶段上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①,重复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与反对资产阶级并列的特点。博古认为,目前的中国革命不但要“反对封建残余,反对军阀制度,反对帝国主义者,而且同时要进行反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无情的斗争”,这是工农民主专政的特点之一。博古主张对资本主义政策的基点是“限制”,“在发展苏维埃经济中间、在相当的容忍资本主义发展中间来有系统的限制资本主义剥削”。张闻天在《论苏维埃经济发展的前途》、《五一节与(劳动法)执行的检阅》、《苏维埃政权下的阶级斗争》等文章中论述了“利用”私人资本发展苏维埃经济的主张,提出应该允许资本主义发展,采取利用、限制、竞争、斗争的政策。显然同将资本主义作为“反对”对象,采取“系统限制”政策大相径庭。博古在随后发表的《论目前阶段上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的第三部分②中对张闻天的观点进行了严厉批评。博古强调:“资产阶级将成为我们当前的惟一的最主要的敌人,所以,与资产阶级妥协的政策是不可允许的”。他认为,对于资本家,“不是‘妥协’政策,而是坚决的发展阶级斗争”;除了消灭他们的反抗,限制他们的剥削之外,应该是“强迫”他们为苏维埃工作。博古不点名地指责张闻天主张的“让步”、“妥协”政策是“机会主义”的政策,甚至认为这种“对资本家的投降情绪”,是目前苏区职工运动中的“主要危险”,提出要以“坚决的无情的火力反对这种危险”。
……
主编推荐
《转折关头:在1935-1943(讲述怎样当上中央岗位)》编辑推荐:“是怎样当上的?”“这一任当得怎样?”“是怎样离开岗位的?”——这三大问题,是党史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广大读者要求索解的问题。程中原编著的《转折关头》力图运用翔实的史料,进行具体的分析,作出比较全面的回答。
精彩内容
程中原编著的《转折关头》记述了遵义会议后担任中央的,在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所起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记述了与进入中央领导核心的的关系,既突出了所担负的领导责任,也讲出了在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起的关键作用:既写出了个人的思想转变,也写出了对其转变的推动;既突出写了两人紧密合作并很终结束了中国革命很为危急的状态,也写出了、两人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及工作上的分歧。 《转折关头》中在回答“是怎样当上的”、“这一任当得怎么样”、“是怎样离开岗位的“这三大问题时,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毛洛关系这条线索,不仅客观地分析了历史状况,梳理了思想发展脉络。也把这种关系的发展写得有声有色、疾徐有致、层次分明。书中还客观记述了与博古的关系、与其他历史人物的是非关系,以及一些党史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