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研究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研究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研究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研究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9.79 6.6折 45 全新

库存1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艳莉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97729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1203307577

上书时间2024-07-06

亿临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艳莉,1986年生,山西平定人,教育学博士,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史、教育学史。先后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学报》《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多篇。出版专著《崇高与平凡——民国时期大学教师日常生活研究(1912-1937)》。参与编写《中国教育活动通史》等著作数项。先后主持、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国家社科项目多项。

目录
第一章  引论一、问题的提出二、已有研究成果述评(一)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的历史研究(二)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路径的研究(三)国外大学教育系科的研究(四)大学教育系科的相关史料三、相关概念的阐释(一)大学(二)教育系科(三)大学教育系科四、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一)研究方法(二)主要内容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历程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萌芽(1901—1914)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产生(1915—1920)(一)产生的原因(二)产生的时间(三)产生的特征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形成(1921—1937)(一)形成的原因(二)形成的标志(三)形成的特征四、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1938—1949)(一)发展的原因(二)发展的标志(三)发展的特征第三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分布及特征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分布特征(一)大学教育系科的地域分布:逐渐全面但不均衡(二)大学教育系科的时间分布:1937年前后分布有差异(三)大学教育系科的院校分布:集中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四)大学教育系科的系所分布:单独存在或下设于文学院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分布特征之成因(一)政府政策的要求(二)地域优势的保障(三)社会需求的促使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分布的反思(一)大学教育系科分布的经验要合理继承和创新(二)大学教育系科分布要重视政府的合理调控(三)大学教育系科分布要根据需求灵活调整(四)大学教育系科分布要制定设置标准(五)大学教育系科分布要做好合理评估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课程设置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的沿革(一)萌芽期(1901—1914)(二)初创探索期(1915—1920)(三)自由确定期(1921—1938)(四)制度化时期(1939—1949)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一)国家政策的要求(二)西方教育学的影响(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四)社会需求的推动(五)培养目标的指引(六)学生和学科的特点(七)留学生的设计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的特征(一)课程设置国外烙印较强但日趋本土化(二)课程设置围绕培养目标变化但有所偏离(三)课程设置与教育学科相连但设置不平衡(四)课程设置较为全面但课程内容有所重复(五)课程设置较为偏重理论灌输而轻视实践(六)课程设置必选修相结合但弹性不够(七)课程设置院校间差异较大且分量不同四、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的启示(一)合理继承20世纪上半叶大学教育系科的课程设置经验(二)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要重视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三)大学教育系科的课程设置应满足社会需求(四)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应重视体现院校特色(五)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应重视结构的合理化(六)大学教育系科的课程设置应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评估第五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授及学术研究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授群体分析(一)籍贯:以江浙地区为主(二)年龄:以四五十岁群体为主(三)性别:男性占据较大比例(四)学历:海外留学及硕士以上为主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授与西方教育学的传播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授与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一)大学教育系科教授与教育学中国化(二)大学教育系科教授与教育学科学化(三)大学教育系科教授与教育学学科独立性(四)大学教育系科教授与教育学体系构建第六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教育学会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育学会发起之缘由(一)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营造校园学术研究氛围(二)构建学生学术社团,共同提高教育学术水平(三)推崇实验调查理念,注重课堂学理和课外调查互动(四)联络教育系科师生,实现学术、情感双向沟通(五)借鉴西方大学学术社团,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育学会的构成及职责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育学会活动的开展(一)定期开会,以研讨教育学术和处理会务(二)举办讲演,以近距离接触教育名家(三)赴外调查,以求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践(四)出版教育期刊,以求保存和传播教育学术(五)创办民众夜校,以提升民众素质和服务社会四、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育学会的作用(一)教育学会是影响教育学术人才的窗口(二)教育学会是推动学生自主、自治的平台(三)教育学会是实现学生学术自由的平台(四)教育学会是师生情感和学术交融的纽带五、余论第七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教育期刊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创办教育学术期刊的缘起(一)教育学的引进与中国教育学发展和教育实践改革的需要(二)大学思想自由的确立与大学教育系科师生的努力(三)共同切磋教育研究和形成教育学术研究互助合作的平台(四)近代办刊业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后学生办刊的兴起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所办教育学术期刊的基本样态(一)办刊时间:集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二)办刊地域:集中于北京、上海、南京(三)期刊内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并举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所办教育学术期刊的历史价值(一)开启大学教育系科办教育刊物先声,是洞悉其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窗口(二)形成以教育学术期刊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于教育学术人才培养(三)西方教育学“东渐”的学术平台,助力于中国教育学发展(四)构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有助于为中国教育实践改革提供学理支持第八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的个案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科的设置和发展(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阶段(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特征二、中央大学教育系科的设置和发展(一)中央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阶段(二)中央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特征三、大夏大学教育系科的设置和发展(一)大夏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阶段(二)大夏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特征四、华中大学教育系科的设置和发展(一)华中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阶段(二)华中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特征第九章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反思及启示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作用和地位(一)实现了教育学术人才培养的“从无到有”(二)明确了教育学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三)推动了教育学术人才培养体制的逐步完善(四)初步形成了教育学术人才的学术共同体(五)推动了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和国外教育学的传播(六)奠定了当前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的基础和分布格局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过分模仿美国模式(二)名称和隶属关系多样(三)分布地区、院校不均(四)职能定位有所偏颇(五)课程设置全面但杂乱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的启示(一)大学教育系科要重视发展模式的构建(二)大学教育系科要重视合理分布和布局(三)大学教育系科要重视在大学中地位的确立(四)大学教育系科要重视确定名称和隶属关系(五)大学教育系科要准确定位职能(六)大学教育系科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七)大学教育系科要合理设置课程(八)大学教育系科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结  语参考文献附录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大事记附录2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简介附录3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授出版教育学著作一览表

内容摘要
本书的研究内容围绕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具体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的研究:第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历程。第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分布及其特征。第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课程设置。第四,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教师及学术研究。通过本书可以为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研究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持,丰富这一层面的研究,进而丰富中国教育学史以及高等教育史的研究;还可以在总结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为当今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改革、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决策依据,为提高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质量和效益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