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看(1-5)
  • 南北看(1-5)
  • 南北看(1-5)
  • 南北看(1-5)
  • 南北看(1-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南北看(1-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72.12 6.6折 260 全新

库存3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唐鲁孙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226173

出版时间2024-02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定价260元

货号1203191001

上书时间2024-06-01

亿临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唐鲁孙,一九〇八年九月十日生于北平,满族镶红旗后裔,原姓他塔拉氏,本名葆森,字鲁孙。其曾祖长善,字乐初,官至广东将军。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二女并选入宫侍光绪,为珍妃、瑾妃。

唐鲁孙七八岁时进宫向瑾太妃叩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因父亲早逝,十六七岁便顶门立户,交际应酬。于北京崇德中学、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毕业后,任职于财税机构,后以弱冠之年只身外出谋职,先后客居武汉、上海、泰州、扬州等地。一九四六年随张柳丞先生赴台,任烟酒公卖局秘书,后历任松山、嘉义、屏东等烟叶厂厂长。一九八五年在台病逝,享年七十七岁。

唐鲁孙年轻时游宦全国,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平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作为民俗学家,其写作“和《清明上河图》有相同的价值”;加之出身贵胄,常出入宫廷,习于品味家厨奇珍,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闲暇时对各类美食揣摩钻研,改良创新,又有美食家之名,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人”;一九七三年退休后,以民俗、美食为基调进行创作,凡百万字,内容丰富,自成一格,允为一代散文大家,“可以当作《洛阳伽蓝记》看,比照《东京梦华录》来读”。

目录
  
《南北看.1》

南北看.2

《南北看.3》

《南北看.4》

《南北看.5》

内容摘要
《南北看:全5册》由唐鲁孙著

主编推荐
★在没有搜索引擎的年代,做一个行走的资料库,
书写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旧王孙的《东京梦华录》,有情、有味、有讲究的《朝花夕拾》——
“从前好吃好喝、好瞧好玩的物事,也都荡然无存。要不是我脑子里还存留有若干印象,将来找一位说天宝遗事的白头宫女,恐怕还没有呢!”

一九七二年春,《联合报》副刊刊出唐鲁孙先生的《吃在北平》。这篇文章谈民国时期的北平饮食文化,从福寿堂的翠盖鱼翅到同和堂的天梯鸭掌,从东兴楼的盐爆肚仁到什刹海会贤堂的什锦冰碗,外加玉华台汤包、春华楼银丝牛肉、丰泽园糟蒸鸭肝、厚德福糖醋瓦块……正是南北荟萃,如数家珍。大家气派、雍容丰瞻,径自流露于字里行间。果然,唐出身八旗世家,少年即遍历故都富贵繁华,之后游走大江南北,以迄来台。晚年他蛰居台北,北望故乡,油然而兴莼鲈之思,寥寥数笔,已足以让知之者动容,不知者垂涎了。以后数年,他写了近百万字的杂文,不只言说京津饮馔,也追记昔日北平种种世路人情。上至逊清宫闱见闻,下至梨园趣事、市井习俗,乃至四合院里的春夏秋冬,娓娓道来,具见其人见多识广。(王德威)

难得的是,这些资料都来自唐鲁孙的亲身体验,可谓真正的“一手资料”。夏元瑜回忆起初读唐文时的感受:“……有人说他的这些资料从哪儿来的,想必也有所本?我可以诚恳奉告:他的资料全是他亲自的经历,由于记性好,所见所闻全都忘不了。他不是找资料来写的,他写的才是后世的资料。”“老盖仙”夏元瑜也不吝推荐:“鲁孙的记事,秩序分明,有头有尾。其中有许多事都该画出图来。在今日的社会转变中都成了往事,以后也不会再有。那么他这本书和《清明上河图》有相同的价值,全是记录往日的生活,老年人看了这本书可以引起你个人的幽思,青年人看了可以增加见识。我套句做生意的话,叫作‘货真价实’。”

★文如其人,味若平生:
人生没有那么多的道理,不妨品尝更多的滋味——

唐鲁孙自道:“自重操笔墨生涯,自己规定一个原则,就是只谈饮食游乐,不及其他。良以宦海浮沉了半个世纪,如果臧否时事人物,惹些不必要的啰唆,岂不自找麻烦。”但正如“酒话之中蕴含人生大道”,饮者如酒,物肖主人,文如其人,难以遮掩,在游乐之时,宴饮之间,作者心性跃然纸上,例如:“我年轻时节虽然喜欢说说笑笑,但跟人开玩笑以点到为止,而且总要留一点空隙,好让人还绷子,风趣而不失敦厚,才有意思。”“平素只听说有人斗蛐蛐落败,恨极把蛐蛐生吞,想不到真有其事,未免太残忍了。”只言片语,足见其宽厚、敦仁。

与此同时,所有的言外之意,未尽之情,也都渗透在字里行间。透过他的文字,旧京的风华仿佛又熠熠生辉起来。他笔下的北平知情守礼,韵味悠远醇厚:同仁堂、瑞蚨祥这些老字号总让客人宾至如归;城里的节庆喜丧永远有规有矩,从出生的洗三抓周到大去的送殡出殃,都有讲究;热豆汁、涮羊肉、茯苓饼、豌豆黄、奶酪、灌肠、炒肝儿,冬天夜半叫卖的冻梨、心里美……求之他处,何可复得?在重新梳理、编排过的“唐鲁孙全集”中,但愿各位读者也能寻得更多生活的趣味,人生的况味。

★从古至今的散文传统,群英荟萃的副刊江湖:
从传统笔记体到现代小品文,不变的是中国文人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中国文人,一直有写食记趣的传统,苏轼、林洪、张岱、李渔、袁枚莫不如此。上世纪中叶,这种传统在台湾得到了延续,梁实秋、唐鲁孙算作第一代。其中我更喜爱唐鲁孙。他的文字像河水,但凡美食出现,即若流经峡谷,激流险滩,欢腾跳跃,有你看得见的兴奋和垂涎。然而,我更喜欢他美食之外的闲笔,讲人生阅历,讲世事沧桑,讲故土乡愁……静水流深,天光云影,是另一番开阔和苍凉。”(陈晓卿)

1.中国古代笔记体:中国的“文学”,从来都是“文章博学”,中国传统文人谈论饮食、逸闻、闲玩的文章均属此列,包含了太多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陈平原在谈及唐鲁孙时说道:“在我看来,这才是聪明的举措——有文化情怀,但不忘食品本味。”唐鲁孙与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中国文人一样,写景、状物、讲古莫不有所寄寓,却又不会太过顾影自怜地将一切物质性的存在都矮化为个人精神世界的投影,作为一个旧学功底深厚的所谓“遗老”,他天然属于《酉阳杂俎》《随园食单》《浮生六记》《洛阳伽蓝记》《东京梦华录》的中国传统文人笔记体文学传统。

2.现代文学:与此同时,清末民初是一个“经此世变”的大撞击,人心如何去应对,语言如何去适应,也是“现代文学”诞生的重要背景和核心命题。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法,唐鲁孙的写作,也属于许地山、李劼人、汪曾祺、周作人、胡兰成、施蛰存、沈从文、林语堂、顾颉刚等人的序列里。“一支笔,一盘一碟,重建灰飞烟灭的旧社会。他尤其擅长调度四字形容词,现在没什么人写那样的京腔白话文了。他写藤萝饼,馅里有紫藤花,‘冷香绕舌,满口甘沁’,读了就算没吃过,也胜似吃过了。”(马世芳)

3.报刊小品文:加之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台湾“副刊文学”的黄金时代,在群英荟萃的副刊江湖,与张爱玲、金庸、古龙、倪匡、董桥等同台竞技,和高阳、梁实秋、夏元瑜、陈纪滢互相唱和,媒介与技术的发展,也为唐鲁孙及同代人的小品文写作增添了更多的趣味、风味。新版“唐鲁孙全集”中也收录了部分唱和文章,试图更加立体地呈现唐鲁孙的创作环境,为读者朋友提供更加沉浸地阅读体验。

★真正的经典值得再读一次:全新改版,精编精校,查漏补缺,丰富完善——
作品屡获“中国好看的书”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操刀设计,二十周年典藏版“唐鲁孙全集”重版出来!

1973年至1985年间,在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等报刊杂志的邀请之下,唐鲁孙笔耕逾百万字,按发表顺序先后结集为十二册,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理想国于2004年推出简体版“唐鲁孙作品集”,并于2013年、2017年两次再版。本次新版为第四版,主要调整如下:

1.检索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报章杂志,增补遗漏文章共计二十九篇。

2.修订前版错漏,打破原十一本书的目录结构,按照主题梳理全部篇目,辑为《天下味》与《南北看》两部:《天下味》以谈吃为主,分为“吃在北平”“吃在南北”“吃在台湾”“海外余香”“私家食谱”“烟酒茶糖”六辑,共四册;《南北看》以风俗掌故为主,兼忆故人旧地,分为“少年好弄”“市井风俗”“岁时风物”“掌故逸闻”“曲艺影视”“怀往忆旧”六辑,共五册。

3.收录唐光熹(唐鲁孙次子)所作家族回忆录《粉子胡同老志家》部分章节、唐鲁孙亲撰《祖先生平事略》与《家族世系表》、十三幅早年珍贵影像、数篇其他副刊作者(梁实秋、高阳、夏元瑜)呼应文章,从多个维度呈现唐鲁孙的身世、经历与创作环境。

此外,二十周年典藏版“唐鲁孙全集”由作品屡获“中国好看的书”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操刀设计,分为《天下味》与《南北看》两部,装帧方式为精美磁吸套盒+趁手文库本,简洁大方,质感不错,打造“爱不释手”的阅读体验+收藏价值:盒面裱封与书籍内封用纸均为进口“竹尾”纸,盒面一体压凹烫印设计,加之白墨、丝网印刷,极具收藏价值;套盒内含数本文库本小册子,主题集中,色泽淡雅,轻盈趁手,方便携带、翻阅;内文采用微涂布纯质纸,印刷清晰,性质稳定,色泽柔和,不黄不透,阅读体验不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