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青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们的青春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9.18 5.5折 35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文健 主编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72535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1202045819

上书时间2024-05-18

亿临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我们的青春》是以1938年出版的《抗大动态》为线索支撑,通过广泛的搜集资料来讲述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革命事迹,爱国情怀等多方面内容,展现他们如何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和艰苦的学习环境中丰富自身科学知识,提升自身军事能力,塑造崇高政治理念,和奉献国家,奉献人民,奉献革命的“大我”精神。



作者简介

李文健,男,历史学博士,1979年生,河北唐山人。本硕博均毕业于南开大学。主要从事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社会史、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24万字)。2013年至今,作为主持人承担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项目2项。主讲课程有中外新闻传播史、媒介伦理与法规、媒介文化研究等。



目录

1938年前后中国革命的大背景/001
抗大的创立/004
女性:抗大新女性群像/009
寸山寸血,无畏青春/010
光影交叠,红色岁月/016
只问深情,无问西东/021
巾帼新驻,天涯半边/026
劳动: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029
抗大的田园日记/030
抗大的别样课堂/037
抗大募捐*课/045
在太行抗日前线/051
军事:燃烧的青春/055
那些年,班上的“尖子生”/056
自由之路,我们时刻准备着/060
夜空中*亮的星/064
信念筑起的流动长城/068
思想:岁月如风,思想永恒/073
岁月几回眸,组织在心中/074
一颗红心卫家国,信念是星星之火/083
不堕德业,文以立身/092
交往:听见世界的声音/097
您好,世界学联代表团/098
战地记者在抗大/108
当鲁艺邂逅抗大/117
学俄语、用俄语/124
文艺:恰同学少年/129
活跃的抗大救亡室/130
青春的歌声/138
青春的角色/145
马背上的“抗大”文工团/150
风华正茂的青年/155
参考文献/161
后记/163


【书摘与插画】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快活的日子。” 这是诗人何其芳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抗战初期“红色首都”延安城的真实写照,更是数万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抗战救国的爱国之心的体现。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消极抗战,对外不抵抗,对内不理会民众抗日呼声、封锁追杀共产党,对日政策经历了从*不抵抗、寄望于国联调停、有限抵抗、部分抵抗到下决心抗战的过程。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的消极抗战态度使得抗日正面战场遭到日军的重大打击,丧失了大量国土,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惨重。青年知识分子对国民党及蒋介石的思想态度也从满怀希望、稍有不满,到开始失望、彻底反抗直至投靠中国共产党。

自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后,中国共产党反思知识分子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汲取党的历史上因歧视、排斥知识分子导致革命事业严重受挫的深刻教训,及时调整了知识分子政策。1937年10月,*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写道:“目前干部的恐慌,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养与提拔,‘干部决定一切’。”[1]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共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制定了“干部教育*”的政策,有计划地培养了大批抗战急需的人才。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2]1939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要求各地区和军队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同时,中央要求全国各地党组织和八路军办事处,要像与敌人争夺国土那样,竭尽全力、源源不断地向延安吸收和输送革命青年,以储备人才。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提出要“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海人”,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氛围。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到延安去!”这一口号被视为投身抗日救国事业的信号,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响彻云霄。“割掉我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我还有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爱国青年们激情宣誓。梁漱溟描述通往延安的路:“车是军用大卡车,无篷。路是军用公路,而自西安往北,越走越高,缺乏桥梁涵洞,车行危险而且费事。”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目睹行进在蜿蜒山路上向延安进发的青年队伍时,由衷地赞叹道:“奇迹,奇迹,这简直就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抗日战争初期, 大批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进步记者和友好人士到访陕甘宁边区和延安。他们秉持人类正义,坚决反对法西斯侵略,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给予强烈谴责,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事业寄予满腔同情和大力支持。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史沫特莱等人经过实地走访考察而创作的作品如《西行漫记》《中国的战歌》《伟大的道路》等,客观公正地向国内外介绍了苏维埃政权的运作模式、中国人民真实的生存状态、中国的抗战情况、国共两党的抗战态度及领导组织能力等内容,使海内外的知识分子了解到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状况,通过这些报道传达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和品质风骨更赢得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拥戴,激发出了他们对“红色圣地”延安的强烈向往。

此外,左翼工作者的进步书籍在这一时期为青年知识分子打开了认识中国共产党、认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真实进程、认识人类社会阶级斗争的大门,鲁迅的杂文、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陈唯实的《通俗辩证法讲话》等在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中受到热烈追捧。

大批文化界进步人士和全国各地被战火赶出学校的爱国青年奔赴延安,肩负着培养抗战干部人才重任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安吴堡青训班、民族学院等吸纳青年知识分子的抗战学校,在中国大西北应运而生。

关于抗日战争初期奔赴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具体数量,目前并没有一个准确数字。据任弼时1943年12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70%为中学以上水平,还有少部分大学生。[3]抗战初期赴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家庭成分涵盖了官僚、地主、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旧军人、海外华侨等社会各阶层和职业,[4]其中很多是家境殷实、有着海外教育背景的青年知识分子。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当时全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典范。优待知识分子,政治上实行代议制民主,推行“三三制”改革;经济上开始大生产运动,号召党员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文化教育上兴办学校,大力普及教育。1940年,*在《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的讲演中讲道:陕甘宁边区是全国*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风,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与腐朽、黑暗的国统区、沦陷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爱国青年向往的新型社会。

 

[1] *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

 

[4] 杨军红.抗战初期青年知识分子赴延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

 



主编推荐

一种缅怀 一种传承

本书以1938年出版的《抗大动态》为线索支撑,通过讲述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革命事迹及爱国情怀,让新时代的青少年了解革命时期英雄先烈艰苦奋斗的革命生活与奉献祖国的民族精神,慎终追远,照亮伟大事业继续前行之路。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