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书专业化二十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皮书专业化二十年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55 7.0折 7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谢曙光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1676

出版时间2017-08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201550891

上书时间2023-11-03

亿临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谢曙光,本名谢寿光,1956年10月生于福建,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编审、教授、二级研究员。现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研究中心副主任。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第十届韬奋出版奖”,并先后荣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数字出版优选人物”等称号。策划的图书多次荣获“中国政府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很好科研成果奖”等奖项。开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知名品牌——皮书,被称为中国“皮书”出版靠前人。

目录
前言/001
专论
如何实现L型长期中高速增长?(蔡昉)/003
中国社会形势研究25年记述(李培林)/015
数读社会蓝皮书:1998~2017(谢曙光 吴丹)/036
平台专业化
立足创新、提升质量,建好出版平台传播好智库成果(邬书林)/061
智库要把皮书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冯仲平)/072
地方经济类皮书与地方智库建设(沈开艳)/076
服务党委决策 推动新型智库建设——“贵州蓝皮书”研创与发展的体会(吴大华 张松)/085
提升皮书研创质量,打造辽宁智库品牌(梁启东)/093
十年皮书研创之路——福建师范大学竞争力系列皮书的创新与发展纪实(李建平)/101
皮书研创与高校的新型智库建设(张倩红)/106
皮书研创平台的专业化——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展报告》为例(陈凤玲)/113
研创专业化
精心策划周密组织 不断提高质量和影响力(龚维斌)/123
通过全过程质量控制提升皮书影响力——“德国蓝皮书”研创的若干体会(郑春荣)/132
皮书研创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倪峰)/142
优化皮书管理,促进皮书全方位发展(王学勤)/151
注重专业化与规范性,提升研创质量(苏海红)/160
将专业化作为立命之本,提升皮书影响力(王爱丽)/166
皮书研究的专业性与成果传播的有效性探讨(郑金连 苗绿 许海玉)/174
记录改革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发展:1992~2016年——基于《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总报告的词频分析(范雷)/181
出版专业化
皮书图表数据管理与可视化探索研究(高蝴蝶)/203
中国皮书国际化的模式研究(高靖)/212
欧美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及对皮书数据库发展的借鉴(周琼 杨一男)/221
图书编辑实务——以皮书编辑为例(王玉山)/231
皮书研创出版:专业化与规范性——第十七次全国皮书年会(2016)会议综述(张艳丽)/241
附录
皮书专业化二十年大事记(1997~2017)/263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本论文合集,以“皮书专业化二十年(1997-2017)”为主题,分析了皮书在平台建设专业化、研创专业化以及出版专业化方面的经验,更有对《社会蓝皮书》二十多年研创经验的分享和解读,皮书专业化20年重大事件的记录,将为更多的皮书课题组和即将进行皮书研创的课题组、作者了解皮书、研创皮书提供启发。内容包含专论、平台专业化、研创专业化、出版专业化和附录。

精彩内容
前    言 蓦然回首,皮书的专业化历程已经走过20年了。作为“皮书”这个概念的提出者,“皮书”从一般图书到系列图书,再到品牌图书、学术平台这整个过程的亲历者,回忆这整段历程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20年的路确实值得总结。 从2017年年初以来,我们开展了“皮书专业化二十年”系列活动,这里包括皮书博物馆的策划、皮书品牌故事的梳理、皮书发展二十年中重要人物的“致敬”……当然,也包括我们这第四本“皮书研究”的出版。 近两年,不断有人采访我,问我大致类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皮书能够成功?”“为什么是皮书?”“皮书如何让一个原本小得不能再小的传统出版社成为大社名社?”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皮书能够成功?”于我而言,皮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心血来潮、灵光一闪”。从我踏入出版行业,我就很清楚,图书尤其是发行量有限的学术图书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商品”,它有其自身盈利能力的“先天缺陷”:首先,定价有“天花板”,在目前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图书定价是不能完全体现产品的价值的;其次,能够开发的衍生产品极其有限。用什么来弥补这一“缺陷”呢?唯有走系列化、品牌化之路,通过持续发布积淀品牌影响力,最后形成“核裂变”式的效应。综观当下出版行业,能够做到成系列,成集群,品牌鲜明,并已经成为中国智库建设和学术科研的平台的出版物,唯有皮书。 “为什么是皮书?”回答这个问题,要分析皮书的特质,也要分析时代的需求。可以说,皮书赶上了好时代!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信息革命,互联网浪潮席卷一切,深入一切。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呈现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对专业深度资讯、细分领域资讯、个性化研究成果的需求成倍增加。我在1997年的秋天到社科文献以后,就深刻地感悟到一点,那就是在海量信息时代,太需要“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这样的年度性发展报告,来为普通大众提供科学数据、严谨分析,来为领导者、决策者提供咨询与参考。正是沿着这样的发展思路,在国家还没有正式提出“智库建设”发展战略的时候,皮书就已经成为国内优秀智库的成果代表,推动着中国智库的发展。今天,皮书更是成为智库建设的重要抓手。 “皮书如何让一家不知名的小社成为大社名社?”在这里,我想引用著名历史学家金冲及先生的一句话:“我的书(《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选择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有缘由的,除了他们有业界专业的编辑外,他们所策划的皮书,是我在写作时必看的参考书。”可以说,研究当下中国,尤其是研究21世纪中国、研究当代中国智库的成长史,皮书及皮书数据库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研究当代出版史,“皮书”也已成为不可绕过的新的出版型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对有关领域工作作出战略部署。2016年5月17日,习又专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习的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历史和现实的高度、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鲜明地指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瞬间,然而,对于人类而言,20年的时光荏苒,“皮书”品牌已经进入了快速成长的青壮年。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立足当下,把皮书作为平台发展的核心,正是落实习“5?17”讲话的现实路径。我相信,皮书的发展正值好时光! 在发展中不断总结,伴随时代不断促进“皮书”品牌自身的成长,是“皮书研究”系列出版的初衷。正如我在版前言中所说,在将皮书作为一种出版型态和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忧患意识始终与我相伴相随,由此不断激励我和我的团队以及日益壮大的合作伙伴,不断探索和完善皮书研创和出版体制、机制、技术规范和评价办法”。对“皮书”本身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巨大宝藏。 在本书中,有“社会蓝皮书”最早的主创人员和执笔总报告次数最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副院长所撰的《中国社会形势研究25年记述》;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范雷副研究员所撰的对“社会蓝皮书”25年总报告进行内容分析的专业文章《记录改革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发展:1992~2016年——基于〈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总报告的词频分析》;也有同样以“社会蓝皮书”发布内容为研究对象,由我和我社皮书研究院的执行院长吴丹共同执笔的《数读社会蓝皮书:1998~2017》。这三篇文章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对“社会蓝皮书”进行研究,其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对“社会蓝皮书”本身的总结,而且能为更多的皮书及智库成果提供好的参照与镜鉴。 本书共有24篇文章,分为专论、平台专业化、研创专业化、出版专业化、附录五个部分。专论中,有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也有对“社会蓝皮书”的研究;平台专业化中,有分管皮书的领导、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的专家、皮书品牌的管理者所撰的关于皮书发挥平台作用、智库作用的重要文章,其中包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的《立足创新、提升质量,建好出版平台传播好智库成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冯仲平的《智库要把皮书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等,这些文章深入浅出,富有远见卓识,对于皮书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创专业化中,是由各皮书主编、副主编或报告作者针对皮书研创本身所撰,既有管理的创新,又有问题的分析;出版专业化中,是由出版社编辑、数字编辑、国际出版编辑所作,总结并分析了皮书品牌在出版各个环节的专业化经验;附录部分,是“皮书专业化二十年(1997~2017)”的大事记。 作为本书主编,我还要感谢蔡继辉、吴丹、张艳丽、丁阿丽、白云这几位来自皮书研究院的同事为本书的出版、编辑所付出的努力! 愿“皮书研究”系列丛书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优质皮书、更多的优秀智库服务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谢曙光 2017年7月于北京马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