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概论(第2版)/王新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建筑概论(第2版)/王新泉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0.27 6.7折 5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新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611028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1201819565

上书时间2023-11-01

亿临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绪论10.1人类活动与建筑10.1.1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10.1.2建筑及其基本功能10.1.3现代人对建筑环境的要求20.2建筑构成要素40.3建筑的产生与发展70.3.1建筑的起源70.3.2建筑的发展100.4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240.4.1房屋建筑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240.4.2计划任务书阶段250.4.3规划管理部门批复阶段250.4.4房屋设计阶段250.4.5工程施工的招投标280.4.6施工过程290.4.7竣工验收程序310.5建筑方针330.5.1我国不同时期的建筑方针330.5.2新时期建筑方针的解读33习题34第1章建筑材料361.1概述361.1.1建筑材料的分类与标准化361.1.2建筑材料的基本状态参数371.2常用建筑材料391.2.1气硬性胶凝材料391.2.2水泥421.2.3混凝土431.2.4建筑砂浆441.2.5烧结砖及石材441.2.6木材451.2.7建筑钢材461.3特殊建筑材料491.3.1防水材料491.3.2密封材料531.3.3绝热材料551.3.4吸声材料561.3.5其他材料561.4新型建筑材料581.4.1新型建筑材料的定义581.4.2新型建筑材料的分类591.4.3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591.5未来的建筑材料601.5.1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601.5.2未来建筑材料的主要类型61习题63第2章民用建筑及其结构652.1建筑的基本组成652.2建筑物的分类、分等与分级662.2.1建筑物的分类662.2.2建筑物的分等682.2.3民用建筑的分级692.3建筑设计概述702.3.1建筑设计的内容702.3.2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702.3.3建筑设计的依据712.4建筑模数协调与部件优先尺寸732.4.1建筑模数协调732.4.2部件优先尺寸742.5民用建筑的平面设计752.5.1主要使用房间的平面设计762.5.2辅助房间的平面设计792.5.3交通联系部分的平面设计792.5.4建筑平面组合802.6民用建筑的剖面设计852.6.1房间的高度852.6.2建筑物的层数872.6.3房间的剖面形状872.6.4一般民用建筑中有关的几个高度882.7墙体承重结构体系882.7.1砌体墙承重结构体系882.7.2钢筋混凝土墙承重结构体系892.7.3承重墙体的布置和承重方案892.7.4墙体承重结构的静力计算方案902.7.5墙体承重结构的构造要求922.8框剪和框筒结构体系942.8.1框剪体系942.8.2框筒体系962.9空间结构体系972.9.1空间结构的发展概况972.9.2空间结构的形式1032.10采光与通风1062.10.1概述1062.10.2民用建筑的采光与通风107习题107第3章工业建筑及其结构1093.1工业建筑的平面设计1093.1.1生产工艺和建筑平面设计的关系1093.1.2平面形式的选择1103.1.3柱网的概念和规定1113.1.4厂房的定位轴线1123.2工业建筑的剖面设计1153.2.1生产工艺与剖面设计的关系1153.2.2厂房高度1173.2.3室内外地面标高1183.2.4厂房空间利用1183.3骨架结构体系1193.3.1框架结构体系1193.3.2单层刚架和排架结构体系1263.4轻型钢结构工业厂房1323.4.1承重结构系统1333.4.2钢屋架1353.5工业建筑的构造组成(构件)1373.5.1承重构件1373.5.2围护构件1413.6工业建筑采光与通风1433.6.1生产场所采光等级与采光面积的确定1443.6.2生产场所内部自然采光1453.6.3生产场所内部自然通风146习题147第4章房屋建筑构造1484.1建筑构造概述1484.1.1建筑构造与建筑类型1484.1.2建筑的构造组成1494.1.3建筑构造的影响因素1494.1.4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1504.2地基与基础工程1504.2.1地基与基础的关系1504.2.2基础的类型1524.2.3地下室的防潮和防水构造1534.3墙体1544.3.1墙体的作用及技术要求1544.3.2墙体的类型1554.3.3砖墙1564.3.4砌块墙1594.3.5复合墙体1604.3.6隔墙与隔断1604.4楼地层1604.4.1楼地层的组成及设计要求1604.4.2楼地层的类型1614.4.3阳台与雨篷1634.5屋顶1644.5.1屋顶的作用及要求1644.5.2屋顶的类型1644.5.3屋顶的构造1654.6楼梯与台阶1754.6.1楼梯的组成、分类与尺度1754.6.2钢筋混凝土楼梯的结构与构造1794.6.3台阶与坡道1804.6.4电梯与自动扶梯1814.7门窗1824.7.1门窗的作用与类型1824.7.2铝合金门窗1854.7.3塑钢门窗1864.7.4遮阳构件1864.7.5门窗的隔声设施1874.8变形缝1874.8.1伸缩缝1884.8.2沉降缝1904.8.3防震缝191习题192第5章高层建筑1955.1高层建筑概述1955.1.1高层建筑的分类1955.1.2高层建筑的特点及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1955.1.3高层建筑的发展1985.1.4超超高层建筑2005.2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2065.2.1高层建筑的楼身形体设计2065.2.2高层建筑的立面设计2085.2.3高层建筑的标准层设计2115.2.4高层建筑的剖面设计2165.2.5高层建筑核心体设计2175.3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2205.3.1高层建筑的结构艺术2205.3.2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2225.3.3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点2225.3.4高层建筑结构体系2235.3.5高层建筑结构布置原则2275.3.6高层建筑的基础228习题229第6章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2326.1绿色建筑概念2326.2绿色建筑技术2336.3建筑节能概述2346.3.1建筑节能的概念2346.3.2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356.3.3建筑节能的重点领域2356.4建筑节能的基本原理2366.4.1建筑热工设计区划指标及设计原则2366.4.2建筑得热与失热2376.4.3建筑传热的方式2386.4.4建筑保温与隔热2386.4.5空气间层的传热2406.4.6建筑气密性2406.5建筑节能技术措施2406.5.1建筑节能与地区自然条件2416.5.2供暖建筑节能规划设计2416.5.3墙体节能2426.5.4门窗节能2456.5.5屋顶和地面节能2476.5.6建筑遮阳2476.5.7自然通风2486.5.8红外热反射技术2486.6生态节能建筑技术2486.7太阳能利用技术2496.8自我生存型建筑2536.9节能型建筑实例255习题260第7章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2627.1概述2627.2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开发与工程实践2657.2.1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开发2657.2.2装配式建筑的工程实践2667.3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274习题274第8章建筑设备与智能建筑2788.1建筑与建筑设备的关系2788.2高层建筑的公用设备系统2818.2.1公用设备系统与建筑设计的关系2818.2.2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系统2838.2.3高层建筑的空调系统2848.2.4高层建筑的防火排烟系统2878.3智能建筑的定义与特点2878.3.1智能建筑的定义2878.3.2智能建筑的特点2898.4智能建筑的产生与发展2908.4.1智能建筑的产生背景2908.4.2智能建筑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2938.4.3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2958.5智能建筑的组成与功能2968.5.1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2978.5.2通信网络系统2988.5.3办公自动化系统2998.5.4综合布线系统3008.5.5建筑物管理系统3008.5.6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中心3008.6建筑智能与建筑设计的关系301习题302第9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3039.1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概念3059.1.1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及其基本类型3059.1.2影响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因素3059.1.3基地红线3089.1.4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意义3089.2建筑与自然条件3099.2.1不同气候地区的空间组织3099.2.2建筑的体积与朝向3109.2.3建筑与风向3119.3生产场区总平面功能布局3129.4生产企业厂前区空间环境设计3189.5生产企业总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3229.6场区管道支架与管道地沟3239.6.1管道支架的作用与分类及设置3239.6.2管道支架3269.6.3管道地沟330习题332第10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33310.1综合管廊发展概述33310.1.1地下综合管廊概念及建设意义33310.1.2地下综合管廊常用术语33410.2地下综合管廊发展概况33810.2.1国外地下综合管廊发展概况33810.2.2国内地下综合管廊发展概况34010.2.3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发展方向34410.3地下综合管廊类型34510.3.1按容纳管线性质分类34510.3.2按断面形式分类34510.3.3按舱室数量分类34610.4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34710.4.1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条件34710.4.2地下综合管廊的平面布置34710.4.3地下综合管廊的断面布置34810.4.4地下综合管廊的工程施工34810.4.5地下综合管廊的避让原则350习题351第11章建筑安全35211.1建筑物抗震35211.1.1地震术语35211.1.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5511.1.3建筑抗震设计方法35611.1.4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35611.2消防工作的行政管理和法规、标准35711.2.1消防工作的行政管理35711.2.2消防法规与标准35711.3建筑物耐火等级和火灾危险性分类35811.3.1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35811.3.2建筑物耐火等级的划分35811.3.3产生火灾的危险性分类36011.4防火与防烟分区36211.4.1防火与防烟分区的定义和作用36211.4.2防火与防烟分区36211.4.3防火间距36211.4.4主要防火与防烟分隔物36311.5建筑防爆36611.5.1建筑防爆设计36611.5.2结构设计防爆36711.5.3厂房和仓库的泄压36711.5.4其他防爆措施36811.6安全疏散36911.6.1安全疏散的概念36911.6.2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36911.6.3工业建筑的安全疏散36911.6.4疏散楼梯和消防电梯370习题370参考文献372

内容摘要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本书是按照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的要求,为适应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等公用设备工程领域相近专业,如能源与动力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开设“建筑概论”课程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共11章,概括地介绍了建筑工程的基本知识和靠前外建筑技术的新发展;阐明了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建筑物的组成及其构造和做法。本书编者以求精、求新、求实,突出重点,避免烦琐的教学理念,将各方面的碎片予以整合,从局部走向整体。在内容上突出了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运用,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书中有大量插图,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消化、掌握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是一本内容体系新颖、独具特色的“建筑概论”课程的教材,适合公用设备工程领域各专业以及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等专业选用,也可供从事与土木建筑工程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本书配有PPT课件,免费提供给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授课教师,需要者根据书末的“信息反馈表”索取。

精彩内容
第2版前言岁月不居。《建筑概论》于2008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迄今,已十年矣。这样一本小书,十年间,重印8次,被诸多高校老师选作教材,其中还有不少品质名校,可见还是颇受非建筑专业师生欢迎的,其对教学质量的维系及教学效果的提升亦贡献了些微之力。幸甚的是,本书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选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为了进一步全面提升本书质量,作者亦自2015年起,即着手修订,历时3年多,现束册,付之梨枣。藉此,谨向本书所有读者、出版印刷发行流程中各个环节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第2版与第1版相比,总体量虽相差不大,但对全书内容体系做了全面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增补了新的内容。本次修订,除全书新增三章即“第7章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第8章建筑设备与智能建筑”“第10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外,还在某些“章”中新增部分“节”,如在“绪论”中新增了“0.5建筑方针”一节,在第1版“第7章建筑节能”的基础上,增补有关绿色建筑的内容后,重新撰写成“第6章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此外,还给每章都增编了习题。我认为,习题除了是教材的组成部分,还是某些知识的补充;教师对教材特点的把控、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往往是通过对教材例题与习题的深度研习而实现的。二是,精简合并了部分内容。(1)第1版的“0.4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一节,是将第1版“第11章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精简后并入“绪论”的。(2)第2版的“1.3特殊建筑材料”一节,是将第1版的“1.4”“1.5”“1.6”节精简、合并而成的。(3)第2版的“第2章民用建筑及其结构”,是将第1版的“5.2”“5.5”“5.6”节精简后,整合为相应的“2.7墙体承重结构体系”“2.8框剪和框筒结构体系”“2.9空间结构体系”节,并入重新命名的第2章。(4)第2版的“第3章工业建筑及其结构”,是由第1版的第“2.5”“2.8”“5.3”“5.4”“4.9”“2.9.3”节整合而成的。(5)第2版的“第4章房屋建筑构造”与“第9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分别是在第1版“第4章”与“第3章”基础上,经精简、改写而成的。(6)第2版的“第5章高层建筑”,是在第1版“第8章”基础上,将第1版“绪论”中有关高层建筑的内容移入后,整合、改写而成的。(7)第2版的“第11章建筑安全”,是在第1版“第9章建筑防火防爆与安全疏散”基础上,将第1版“0.4.3建筑抗震设防分类”移入后,经精简、整合后重新撰写的。三是,删除了部分内容。第2版删除了第1版的“第5章建筑结构体系”与“第10章构筑物”,但将其部分内容并入了相应的章节。此外,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很大一部分引用的规范、标准中的条文。我认为,首先,本书是概论性教材,重在讲清楚基本概念、知识体系架构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非具体的工程技术措施;其次,把某些规范、标准中具体条文“搬”到教材中来,一则增加了教材的体量,二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在讲解某部分内容时认为有必要详细介绍相关规范或标准对之要求,自然会加以补充。四是,补偏救弊。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举。关于选用本书作为教材时,教授内容的取舍与增补问题。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教材话题”,而是一个“课程话题”。“教材”与“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教材,实则只是某专业所开设的某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参考资料。当教师选用某本书作为某专业某门课程的教材时,通常都要根据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及该门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与内容体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决定哪些内容可少讲或不讲,哪些内容要细讲,甚至要补充一些资料多讲(教材的扩展性),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有些内容要“照着讲”(即按照学科思想和特点,阐述必要的教学内容),有些内容要“接着讲”(即与时俱进地引入前沿发展问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可见,教材只是给某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某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参考书(教材不是要把什么问题都讲得清清楚楚的,要留有让学生自己刨根问底的问题),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习探究某类相关知识的路线导引图(授课教师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列参考文献),是师生一起通过研究,提升对某一类相关知识(即“课程”)的分析能力、处理能力,培养学生怀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激活了教材、激活了课程,进而激活了教学。今年6月,在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第一次提出“金课”,接着在8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育部“教高函(2018)8号”)],要求“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是教育中的最微观的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的问题,也是当今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短板和关键问题。我认为,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课堂革命是大学打造“金课”的紧迫任务和神圣使命。我认为,“教学”与“讲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就是教学生学”(陶行知),“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大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也是一个学术活动(科学研究)过程。在“教学论”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一对关系。相对于“教”而言,“学”是二者关系的主要方面,是本源性和本体性的存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内因和根本。“学”没有发生,“教”就没有发生。只有当“学”发生时“教”才发生,没有“学”的“教”就失去了“教”的价值和意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突出以“学”为本,要回归到“学”上来。我认为,教学改革要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上,下功夫,只有当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了,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才能真正建立以“学”为中心、为的新的课堂教学。大学课堂教学并不简单,需要智慧,需要积累,需要全身心投入,更需要琢磨、研究。“研究”只是“手段”,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学术性”,而在于“教育性”。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了解、通晓大学的教学之道,把握大学的教学规律和机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掌握有效教学策略,形成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从而成为一个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思想的教育家型的大学教师。所以,我认为,大学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学术活动。教师要改进教学,就必须研究教学,围绕教学凸显教学的学术性,提高教学的学术水平。教学涵育学术,学术支持教学。教学是教师的一项专门技术。关于十年才修订再版问题。生命是拿时间计算的,我所懵懂的却偏偏是时间。本书早就该修订再版了,早在2012年就草拟了修订大纲。可是,2013年我到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工作后,总是被学会各种事务裹缠着,根本抽不出一块相对完整的时间,允许我坐下来梳理梳理思绪。屈指数来,我到学会工作已5年矣。在我生命中,这5年真是一段特殊而重要的岁月,就好像是一个突发的天外之力把我从一条轨道上撞到了另一条轨道上,它迫使我暂时搁下我的学术计划,而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应对一些令我困惑而又不熟悉的难题。表面看来,我似乎脱离了学术轨道,但我又坚信,我没有脱离,因为码字一直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心中一条热闹而又寂寞的“道”。今生,我再也找不出这样一个时段,它往我生命里注入那么多正能量,我庆幸我生活的态度没有改变,在岁月中沉淀着、丰富着自己,我满怀感激。去年冬,我应邀到某高校演讲。一位学生找到我,递上一本《建筑概论》,我打开一看,扉页上有我的签名,落款日期是2009年夏。这位学生告诉我,书是他叔叔的,他是读了这本书才决定学建筑的,……。我自嘲道,这本书已经这么老了,你还要吗?他说,我要。它一点都不老,何况它还是有故事的。《建筑概论》讲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基本的东西,是不会老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尚可高筑大坝暂为挽留,时间却是怎么也留不住的。留不住的就随它去,留得住的就让它留下来。不知诸君以为然否。本书第2版修编大纲由王新泉教授提出,经多次研讨、修改后定稿。整个修编工作都是在王新泉教授亲自主持、协调下完成的。参加本书第2版编写工作的有(按姓名汉语拼音音序排)董云霞、高长征、郎秀琴、李立峰、刘洁、王新泉、王总映、杨建中、张苗;此外,朱长江、吕广辉、王龙、陶彪也参加了本书部分编务工作。借本书修订再版大果之际,谨向使用本书第1版并提出宝贵建议、意见的(按校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北京建筑大学邹越、成都理工大学程锦发、东南大学王晓、广东工业大学张慧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陈洪杰、河南工业大学金立兵、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薛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陈贡联、华南理工大学李琼、火箭军工程大学刘顺波、江西理工大学秦艳华、兰州交通大学曾发翠、辽宁科技大学高振星、南京工程学院何培玲和贾彩虹、南京工业大学鹿世化、山西大学徐清浩、天津工业大学宋佳钫、武汉工程大学周朝霞、武汉商学院黄文、西安科技大学董丁稳、西南交通大学杨玉容和周密、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依巴丹、延边大学李珍淑、中南大学饶政华、中原工学院高龙等老师表示诚挚的、深切的谢意。本书基本概念精准明确、深度广度适中、内容多元而丰富、知识体系合理且有新意、知识点布局得当,这一特色,经修订后得到了进一步彰显,适合各类高校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消防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环境工程等专业及相近专业选作“建筑概论”课程的教材。然经纬万端,罅漏难免,期望大家不吝斥谬,以匡不逮。写着这些文字,不觉晨光熹微,一只鸟儿飞临窗口,隔着玻璃朝我啾啾地说话儿。我不知她叫什么,更听不懂她的语言,唯引为吉兆耳。缀数语,为2版前言。王新泉2018年夏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