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演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演进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0.73 6.3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京祥,胡嘉佩 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67271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1201498351

上书时间2023-11-01

亿临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京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城市经济与区域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区域发展及规划理论,城市地理与空间结构。
胡嘉佩,1989年生,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硕士,现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获得省级很好规划设计奖多项。

目录
序言
前言
1中国城镇体系规划发展演进的总体性分析框架
1.1梳理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历史的重大意义
1.1.1城乡规划学科“科学化”与“中国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1.1.2为“多规合一”背景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提供启示
1.2中国城镇体系规划发展演进的研究框架
1.2.1基于“广义”理解的城镇体系规划范畴
1.2.2从宏观背景到学科发展的整体分析框架
1.3中国城镇体系规划发展演进的阶段划分
1.3.1阶段划分方法的选择
1.3.2阶段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2计划经济时期:孕育与萌芽(1980年代中期以前)
2.1移植于“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
2.1.1百废待兴中“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2.1.2全面引入并深入学习“苏联模式”
2.1.3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与以重工业为主的道路
2.2“城镇布局”思想在区域规划波动发展中孕育与萌芽
2.2.1以工业项目布局为重点的第一次区域规划浪潮
2.2.2“”后区域规划陷入全面停滞
2.2.3“”期间有限的区域调查研究与规划实践
2.2.4“城镇体系”思想在区域规划实践中的萌芽与发展
2.3非常不错式的理论借鉴以及工程化的技术方法
2.3.1多种形式全面引入和学习苏联的区域规划理论方法
2.3.2“地域生产综合体”:区域城镇布局的理论
2.3.3以指标配给与定量判断为主的工程技术方法
2.4以地理院校为起点的城镇体系规划学科萌芽
2.4.1城市规划学科的工科化道路
2.4.2地理院校介入城市与区域规划教育工作
2.4.3地理院校将区域视野引入城市规划教育
2.5小结:“以苏为师”下的城镇体系思想孕育与萌芽
2.5.1角色属性:对国民经济计划单向、被动的空间落实
2.5.2理论建构:国家集权下单向化、单一化的规划理论引介
2.5.3理念方法: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工科思维逻辑
3双轨体制时期:交融与初建(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
3.1“双轨”体制时期的渐进式改革
3.1.1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3.1.2从“以苏为师”走向对外开放
3.1.3从中央集权走向权力下放
3.2中国特色化城镇体系规划初步成型
3.2.1“城镇布局”专题在国土规划浪潮推动下充实发展
3.2.2城镇体系研究为市域规划提供宏观区域分析功能
3.2.3城镇体系规划兴起并最终成为法定规划类型
3.2.4多尺度、多类型、多范畴的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3西方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广泛引入及本地化创新运用
3.3.1城镇体系研究关注度提升与研究机构完善
3.3.2西方城镇体系相关理论成果与实践进展的引介
3.3.3城镇体系理论的本地化创新与实证运用
3.3.4城镇化研究的兴起以及城镇化载体之争
3.3.5科学化思潮下定量方法的兴起与普及
3.4以地理院校为主力的城镇体系规划教学体系初步建立
3.4.1地理院校“城乡区域规划专业”的继续完善
3.4.2对计划经济时期规划教学内容的延续与提升
3.5小结:新旧交替、内外碰撞下的学科交融与初建
3.5.1角色属性:国家有限发展资源的调配工具
3.5.2理论建构:中西交融、兼容并蓄下的积极创新
3.5.3理念方法:实证主义逻辑与过度计量化现象
4增长主义时期:扩充与发展(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初)
4.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
4.1.1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政策导向
4.1.2全面对外开放与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
4.1.3分税制改革背景下政府的企业化治理倾向
4.1.4“城镇化”成为贯穿各级区域、城市的“国家战略”
4.2城镇体系规划向“区域型规划”的巨大转变
4.2.1《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正式颁布
4.2.2城镇体系规划在全国各区域层次全面开展
4.2.3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已经具备了区域规划的综合性
4.2.4作为制度突破的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风靡全国
4.2.5都市圈规划、城市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衍生类型
4.3面向实践需求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
4.3.1以“三结构,一网络”为重点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总结
4.3.2与时俱进地进行靠前理论的引入与应用
4.3.3定性与定量分析促进规划技术方法发展
4.3.4成立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推动学术活动
4.4实践推动下的城镇体系规划教育普及与发展
4.4.1城镇体系规划学科教育的普及化和规范化
4.4.2与规划实践需求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4.5小结:“增长主义”高潮中的学科发展与潜在危机
4.5.1角色属性:走向很好但又濒临失效的管控手段
4.5.2理论建构:实用主义哲学下的理论拼凑与发展
4.5.3理念方法:多样化与规范化并存的逻辑思路
5转型发展时期:多元与提升(2005年以来)
5.1传统发展困境与执政理念转变
5.1.1全球化进程加深与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
5.1.2区域发展落差不断加剧与区域协调政策密集出台
5.1.3城乡差距矛盾日益突出与城乡统筹战略全面实施
5.1.4生态资源危机凸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落实
5.1.5中央“再集权化”以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
5.2“区域型规划”多规并起及转型发展
5.2.1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代表的区域规划强势回归
5.2.2城镇体系规划的拓展深化与调整提升
5.2.3新一轮国土规划试点工作蓬勃兴起
5.2.4“群规割据”的混乱局面与“多规合一”的实践尝试
5.3多元并存、内外并重、融会贯通的理论与方法发展
5.3.1基于增长导向的全球化研究与竞争力理论
5.3.2基于协调理念的区域治理与城乡统筹研究
5.3.3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梳理与总结
5.3.4注重准确描述与及时反馈的规划技术创新
5.4城镇体系规划学科教育日益走向成熟与完善
5.4.1“城市规划学科”向“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转变
5.4.2系统性、规范性、时代性的教学体系日趋成型
5.5小结:转型推动下的学科多元发展与内涵提升
5.5.1角色属性:面向多元目标与多方利益的公共政策
5.5.2理论建构:学科价值内省与本土规划理论发展
5.5.3编制方法:从“精英技术”走向“协商决策”
6中国城镇体系规划发展脉络及总体特征一
6.1角色属性:从“技术工具”逐步走向“公共政策”
6.2实践发展:日益全面、系统、多元的规划编制
6.2.1载体类型日益丰富
6.2.2规划范围不断扩展
6.2.3内容体系持续扩充
6.2.4目标导向渐趋多样
6.2.5部门间职能日益冲突
6.3理论方法:以外部为参照、实践为推力的建构过程
6.4专业教育:从工、理二分逐步走向普及化与规范化
6.5国家宏观环境变化与城镇体系规划发展的互动
7中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
7.1城镇体系规划发展演化的总体趋势
7.1.1不同层级政府间竟合博弈的平台
7.1.2推动中国城市一区域嵌入并重塑优选网络
7.1.3超越特定规划形式而内化为区域统筹协调的思想
7.1.4实践是中国城镇体系规划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7.2城镇体系规划需要前瞻思考的重大命题
7.2.1“新常态”下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变革的方向
7.2.2“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国界城镇体系规划的创新
7.2.3城镇体系规划对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贡献
附录中国城镇体系规划发展演进“大事记”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专栏来源

内容摘要
本书将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放置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中予以研究,以宏观环境转型为序,将1949年以来的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划分为4个时期,并对每一时期规划所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规划实践工作、理论技术、办学教育的相应发展进行一一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演化特征与脉络逻辑,并进而提出中国区域型规划未来的发展趋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