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赵燕侠)/菊坛名家丛书
正版图书 真实库存欢迎选购 可开电子发票 有需要联系客服!
¥
28.38
5.9折
¥
4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和宝堂|主编:徐幸捷//唐燕能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24080
出版时间2014-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008503
上书时间2024-12-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赵燕侠,1928年生于天津,自幼在父亲赵小楼严厉督导下奠定从艺基础,后师从荀慧生、诸茹香等名家。6岁登台,16岁开始挑班演出,后在荀派艺术的基础上创作了《红梅阁》、《白蛇传》和《沙家浜》等剧目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唱腔广为流传,表演细腻生动,尤其是在吐字行腔中进行大胆变革,被周恩来总理和广大观众称为“赵派”。1960年,她率团并入北京京剧团,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并列五大头牌主演。为目前硕果仅存的京剧流派艺术创始人之一。《自成一派(赵燕侠)》作者和宝堂在广泛搜集材料和多次对传主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图文并茂记述了赵燕侠不平凡的人生,探讨了赵派艺术的奥秘。
作者简介
和宝堂,1947年生于北京。1959年就学于北京市戏曲学校,学习京剧老生。启蒙老师是喜连成科班头科名须生陈喜星,又得余派须生杨菊芬、王少楼、胡盛岩等以及武生教师王德禄、诸连顺、安晓峰等教授。中专毕业后向北京梨园公会会长沈玉斌学习京剧史,向戏曲理论教师刘建华、范钧宏、吴祖光学习京剧表演理论。
长期担任北京市戏曲学校专业教学研究室主任和教学督导,负责编写京剧剧目教材,同时兼自由撰稿人三十余年,著作有《松柏庵往事》、《为京剧号脉——和宝堂戏曲杂文集》、《谭门七代》、《苟慧生》、《谭富英》、《赵燕侠》、《张学津》等,并长期为《北京晚报》、《梨园周刊》和原《中国京剧》等各报刊杂志撰稿。
作为京剧人,力主京剧恢复主演中心制和自由挑班演出的体制,支持艺术个性的张扬,流派的复苏,反对京剧的“话剧化”。
目录
序一 为燕侠大姐喝彩
序二 在庆贺艺术大师赵燕侠舞台
生活八十年大会上的发言
从第九座铜像说起
一 梨园世家
二 苦难童年
三 南下求生
四 小试锋芒
五 打出真功
六 七龄红童
七 历经抗战
八 厦门试飞
九 上海练剑
十 进京深造
十一 正式登台
十二 被迫改名
十三 燕鸣春晓
十四 徐州受挫
十五 后来居上
十六 玉堂春红
十七 扬州奇遇
十八 二次遭劫
十九 喜得知音
二十 出苟入赵
二十一 五大头牌
二十二 过年反串
二十三 新戏迭出
二十四 港澳之行
二十五 “白蛇”出新
二十六 初识江青
二十七 “芦荡”博弈
二十八 遭遇江青
二十九 毛衣事件
三十 江青点名
三十一 赵燕侠骨
三十二 二次解放
三十三 求索艺珠
三十四 征服美国
三十五 改革先锋
三十六 雏燕展翅
代跋:我也有今天!——记“庆贺赵燕侠舞台生活80周年活动”
再版后记
内容摘要
性格刚烈,经历坎坷,戏路宽广,唱腔独特,做戏细腻洒脱,表演形神兼备,敢于改革,勇于创新,这就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的写照。她出身梨园世家,经历苦难童年,自幼勤学苦练,年少即成大名。具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她在从艺道路上曾几起几落,其中不乏令人悲叹、引人深思的精彩故事。《自成一派(赵燕侠)》作者和宝堂在广泛搜集材料和多次对传主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图文并茂记述了赵燕侠不平凡的人生,探讨了赵派艺术的奥秘,并结合传主进行了许多极富使命感和启发性的深度思考。
精彩内容
梨园世家女,苦练艺超群。
义侠十三妹,冤狱玉堂春。
此身无媚骨,不屑伍奸嚣。
塑造阿庆嫂,京剧天地新。
这首诗,是当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也是赵燕侠的戏迷之一陆定一,应赵燕侠之邀所写的一篇文章的结尾。虽不能概括赵燕侠的方方面面,却也显示出她的艺品与艺德。让我们就以陆定一这首诗为引线来回顾赵燕侠那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吧。
因时间久远,我们不可能准确、详细地描述一位耄耋老人诞生时的情景。
根据赵燕侠本人的记忆,以及有关的文字记录,她生
于1928年2月10日,祖籍是河北省武清县曹子里乡大三庄,至今这曹子里乡依然是武清县的重镇。但是她的出生地点却在天津卫的沈家台。如今,天津市已经不属于河北省,而位于天津西北部的武清县也已经划入天津市管辖,所以赵燕侠应该算是天津人。至于“赵燕侠”这三个字,却是1944年她在北京(当时称为北平市)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十三妹》时,由她的七姑妈给起的名字。
从赵燕侠一出生,就决定了她以唱戏为生的命运,尽管在她一周岁的时候,按照我们民族的乡俗由她的父母给她做“抓周”的游戏。据说是为了从孩子的爱好中预测孩子今后的道路。办法就是周岁
生日的那天,在她面前摆上各种各样的物件,她任意拿起那一物件,就预示着
她将来必然热衷与此物件相关的职业。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周岁时做“抓周”一样,由于贾宝玉当时抓的都是胭脂钗环,便预示他一辈子将在女人堆里混日子的命运,气得贾政连连摇头叹气。当时赵燕侠也没有抓与唱戏有关的物件。她的父亲赵小楼特意找来旦角化装的头面、绢花、凤冠、戏服、刀枪把子等等,摆了一炕。而小小的赵燕侠偏偏爬到炕沿拿走了一个装脂粉的瓷瓶。这使得想着要女儿继承梨园衣钵的赵小楼一度非常失望。
当赵燕侠三岁的时候,她父亲就迫不及待地询问赵燕侠是否喜欢唱戏。而赵燕侠却干脆回答:“我就不喜欢唱戏。”还连说了三个“不喜欢”。这使寄予厚望、做好规划,要女儿唱戏成名的赵小楼夫妇如同冷水浇头怀抱冰。可是后来的赵燕侠为什么还是走上了京剧的艺术道路呢?就因为她一出生就被京剧艺术包围了。
原来她的祖父赵广义是唱京剧小生的,她的大祖父赵广顺先唱京剧青衣,后改场面上的打鼓佬,也就是乐队的指挥。兄弟二人曾拉起个戏班,闯荡江湖,走码头,跑野台子,也曾进宫为老佛爷慈禧太后演过戏。1915年,天津滨江道上建起一座新中央戏院,因为缺少经费,无法开业,赵广顺和赵广义兄弟就借
了一笔钱把这座戏园子承包下来。破台开戏那天,他们特意从上海请回了著名大武生李兰亭,李凭借扎实的功底主演各类勇猛武生
大戏,如《盘肠战》、《杀四门》、《金钱豹》、《粉面金刚》和全本《武松》以及黄天霸的“八大拿”等戏,而在天津成为长期成班的一路诸侯。不久,赵氏兄弟又与唱花脸的黄元庆、唱文武老生的唐文贵四人磕头拜把子结为盟兄弟,在天津南市荣吉大街下天仙戏园子落脚,自组“鸣凤班”挑帘唱戏。这四兄弟是“下天仙”戏园有名的“四扇屏”,在当时的天津卫很有影响。别看这个“下天仙”戏园在南市,历史沿革时间却最长,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清末民初天津最红火的戏园子。他们邀请的第一
位名角,就是当时被梁启超称为“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在一百多年的京剧历史上被尊为泰山北斗的小叫天,使“下天仙”戏园顿时声名显赫,闻名全国。1925年改为“新明大戏院”,最后改为“人民剧院”。在京剧历史上最红的京剧名角、曾在清官应差的谭鑫培、老乡亲孙菊仙、大头汪桂芬以及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可谓好角云集,生意兴隆,是唱京剧的福地。当时的海河两岸谁都知道“要看好戏到下天仙”。
再说赵燕侠的父亲赵小楼手足四人,小楼排行老
大,原名赵庆祥,唱武生。
老二小山,原名赵庆瑞,给哥哥打下串。老三小德,原名赵庆德,学司鼓,很早就过世了。大爷爷赵广顺也有一个儿子叫赵克俭,学的也是场面(京剧乐队伴奏)。她的祖父赵广义有三男五女,八个孩子虽然都学艺,可是年纪小,一时也
不能唱戏挣钱,一家十口人都靠赵广义一个人挣钱养活,生活一度非常紧张,经常是有上顿没下顿。孩子越大,饭量越大,眼看这一
家子就要混不下去了。无奈中,只好把孩子送出去。把女孩子送出去,谁也不放心,当然,从挣钱养家的角度考虑,赵广义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为此把小楼、小山昆仲送到江苏镇江,在一位教武生戏的王先生那里学戏,而且亲自立下了生死文书。P11-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