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谈美(全译彩图本)
正版图书 真实库存欢迎选购 可开电子发票 有需要联系客服!
¥
37.77
5.8折
¥
6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德)席勒//(俄)普列汉诺夫|译者:李光荣
出版社重庆
ISBN9787536696280
出版时间2008-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1388837
上书时间2024-12-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本书收录了《美育书简》、《没有地址的信》两部美学经典著作。前者是德国启蒙文学家、戏剧家席勒的代表性作品,后者是俄国思想家、美学家普列汉诺夫的扛鼎之作。在美学史上,席勒是第一个将美及审美与艺术的建构同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联系起来的人,并为后世的人文主义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树立了新的坐标。相比而言,《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对我国文学界和艺术界的影响更巨,书中的有些思想甚至成了指导文学艺术人士成长的圭臬。要想了解我国建国以后的文学艺术的流变及文学艺术人士的思想脉络或思想架构,就需研究《论艺术》。
作者简介
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总委员会主席,早年是民粹主义者,在1883年后的20年间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是最早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十分受列宁尊敬。但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他渐渐与布尔什维克分道扬镳,转向孟什维克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又支持民族主义,此后对十月革命又持反对态度。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1759年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1805年逝于魏玛)是德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强盗》是他的第一部戏剧,最初在1781年匿名发表。一开始,席勒并没有想把这个敏感的剧本搬上舞台,因为它的内容触动了社会和基督教的价值取向。1782年,这部带有浓厚的狂飙突进色彩的戏剧在曼海姆首演。—方面,席勒由此一举成名,另一方面,符腾堡公爵卡尔·欧根被触怒,禁止他继续写作。席勒逃到图林根。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先后辗转到曼海姆、莱比锡、德累斯顿,饱受贫苦、债务和病痛之苦。1800年,席勒最后迁居魏玛。在那里,和歌德的友情激发了席勒的创作灵感,促使他写就一系列著名的叙事曲和经典戏剧。
目录
编译者语
席勒传略
美育书简
第一封信 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是人类最基本的嗜好
第二封信 审美应当行走在自由的政治制度之前
第三封信 在刚性的政治制度下进行审美的自我培育
第四封信 在各种"力"的权衡中人有审美的绝对自由
第五封信 审美意识在人生中的作用
第六封信 理性的明确和感性的鲜活应当相得益彰
第七封信 审美的自我培育是为了恢复天性的完整
第八封信 理性的法则需由勇敢的意志和鲜活的感觉来实现
第九封信 国家的一切改革都需从人的高尚化出发
第十封信 人的审美培育是在超越现实上实现的
第十一封信 人格的分离是现代文明的必然
第十二封信 被时间限制了人的天禀通过感性冲动会被唤醒
第十三封信 感受性得到越多培育人就越是聪敏
第十四封信 人性追求的无限是怡乐的冲动
第十五封信 具有鲜活的形象以及对它们的一切感悟和欣赏就是审美
第十六封信 美的冲动是在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中力图保持平衡
第十七封信 人的天性是既紧张又松懈而美则是介于两者之间
第十八封信 美学的全部精髓在于对立和整合的不断循环
第十九封信 人的认识的彼岸和意志的彼岸就是审美的自由
第二十封信 审美状态是一种既实在又主动的可规定性状态
第二十一封信 审美心境的营造来源于天性的自由
第二十二封信 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心绪的自由和舒心的爽快
第二十三封信 美的法则使人在一切外在生活中保持内心生活的笃定
第二十四封信 审美使人既保持尊严又享受幸福
第二十五封信 世界作为一个对象存在就是因为人类有审美的心绪
第二十六封信 审美的心境来自于自然但却营造着自由
第二十七封信 审美可以解决看似永恒的对立并建立起自己的王国
附录 论崇高——一种振奋性的美
《美育书简》评论
普列汉诺夫传略
没有地址的信
第一封信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二封信 原始民族的艺术
第三封信 原始民族的艺术(续)
第四封信 艺术类型的起源和发展
附录1 《论艺术》的补充篇
附录2 《论艺术》的准备工作(札记)
内容摘要
《美育书简》是席勒关于美学的主要著作,他第一个将美(包括审美)与艺术的建构同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相联系起来的人,并为后世的人文主义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树立了新的方向标。《没有地址的信》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劳作”这一著名论点,没有人类的劳作,就谈不上艺术活动。作者向我们证明了:艺术作品——这一民族精神的本性反映,并非是人的本性(亦即一定的民族性格)直接的在向我们展示,而是通过“这样一种艺术”,向我们展示出了它的历史和当时具备的诸多社会条件;阐明了“人是先有功利的思想并以此思想观点来观察事物,从而产生
了艺术;只是到了后来,人们才从单纯的审美观点来看待这一系列的思想、事物和艺术”。
精彩内容
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个冲动之问的相互作用,一个冲动在活动的同时,为另一个冲动的活动奠定了基础,划定了限界;而且一个冲动能够在最高程度上显示出自己,必然依赖于另外一个冲动的能动力。当然,这种关系只是人的理性的一个任务,如果人的生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因此,我们只能把它看做是一种人的人性观念——从最
根本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人性追求的无限;我们只是在时间的流延中与之越来越接近,但永远也难以达到。人在追求形式时不应该牺牲他的实在,人在追求实在时也不应该牺牲他的形式;相反,他应该在一种特定的存在中,寻求绝对的存在;他应该在一种无限的存在中去寻找特定的存在。他应该朝向一个世界,并积极地与世界接触,因为他需要显示自己的理性人格;他应该具有理性人格,以便在感受外在世界时能够保持他的不变,否则他只能变成世界的物质。他应该去感觉外在的世界,因为他意识到有一
个自我;他应该意识到有一个自我,因为他正在感觉世界。只要我们仅仅只满足于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当中的一个,或者我们先满足一个后再满足一个,我们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也不是现实中的经验的人,而只是一
个仅存于观念上的人。其中的原由在于,如果人只是在感觉,他的理性人格或日绝对存在对现实的他来说就永远是个秘(永远意识不到);同样,如
果人只是在思维,他的在时间中的存在或日状态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永远的秘(永远感觉不到)。这里,如果我们假设有一种状况:人同时意识到双重经验——他既感觉到自己是实存的,同时又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既认识到自己是精神的,同时又感觉到自己是物质的;如果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而且绝对地只是在这一种状况下,人就会惊鸿一瞥地观照到他的完整的人性,而且那个引起他惊鸿一瞥的对象,就会成为他已经实现的一个规定的象征,引起他的流连忘返,并成为他在时间的整体中已经达到的具有无限意义的一种表现和标志。
也就是说,如果这类状况在一个人的经验中出现,一个新的冲动就会在他身体内部被唤起,并因为这个新的冲动是与前述的那两个冲动一起活动的,从各自的角度看去,它与那两个冲动并不是一样的,而且呈对立状态,所以称为新的冲动。那么,要求变化、要求时间有一个内容的感性冲动,和要求废弃时间、要求保持恒定的形式冲动,两者结合在一起并同时运动的那个新的冲动,我们暂时称它为怡乐冲动(随后会进一步论证这一称谓)。这个怡乐冲动所指向的目标是:在时间中扬弃了时间,让演变和绝对存在、变化和保挣匣定合二为一了。
感性冲动要感受它的对象必然要求被规定,形式冲动要创造它的对象必然要求自己来订立规定;而怡乐冲动一经被唤起,就力争如同是自己在创造一样地来感受,同时力争如同感官在感受一样来创造。
从主体中排斥一切自由是感性冲动(物质)的必然,以便取得独立的强制的统治权;从主体中排斥一切受动是形式冲动(精神)的必然,也要取得独立的强制的统治权。因此,两个冲动都在带强迫性的控制人心,只不过一个是假道自然法则,一个是借助于精神法则。当它们被怡乐冲动结合在一起并共同活动时,怡乐冲动就取代了前述两个冲动的强迫性权力,自己掌握了控制权;由于它是同时从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达到这一目的的,并且把一切偶然性加以扬弃,因而怡乐冲动实际上在得到控制权后就随即扬弃了强制,让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都得到空前的自由(这一论述的整个意思是:一个冲动占据了统治地位后,就形成强制,就必然压制另一个冲动;于是此冲动的一切行为就不是必然的而只是可能的,即成为偶然的。
又由于怡乐冲动被唤起后,结合了两个冲动的功能并同时从两方面强制我们。这时,偶然性就没有了,先前的两个冲动的一切活动都是必然的了。
既然两个方面都是必然的,它们就互相地抵消,不能继续地形成强制,所
以说是自由的(活动)了。——编译者注)。比如,我们被情欲驱使而去拥抱一个我们正在鄙视的人时,一定感到我们正被自然所强制,会很痛苦;而当我们去敌视一个我们不得不尊敬的人时,我们也感到正被理性所强制,同样是一种痛苦。但当一个人在赢得我们的爱慕的同时(感觉认为应当爱慕),又博得了我们的敬仰(理性认为应当尊敬),此时的感觉强迫性和理性强迫性都消失了,一种来自于神性的、纯洁的、发自我们内心自由的“爱意”油然而生;也就是说,我们的爱慕和我们的尊敬一同地进入怡乐的境界。
此外,当我们受到感性冲动的物质性、形式冲动的精神性强制的时候,前者的形式就带有偶然性,后者的物质也带有偶然性。也就是说,不管是我们的幸福感觉去依附我们的理性完善,或是我们的理性完善去依附我们的幸福感觉,都无一例外地必然地成为偶然。因此,当怡乐冲动将两个冲动统一起来进行活动时,都将使我们的形式特性和物质特性即我们的理性完善和幸福感觉同时成为偶然的。正因为它能使两者都成为偶然,又因其“必然”这样的“偶然”随即消失,因而怡乐冲动的偶然性也被扬弃,它把物质渗合进形式,又把形式渗入到实在。这样,它在夺去了感觉和热情的那种强制性影响后,就让它们同理性观念趋于了一致;它在消除了理性法则的精神强压后,又让它同感官的愉悦相契合了起来。P93-9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