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所止
正版图书 真实库存欢迎选购 套装图书先联系再下单 套装图书请先咨询客服再下单
¥
60.95
6.8折
¥
89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潘星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5161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9元
货号978710807516189
上书时间2024-11-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商品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上海交大历史系开设课程“中国文化史”的基础上重新结构撰写而成。全书取用思想史的视角,采用“典籍选讲”的方式,按照先秦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理学、明清之际思想及清代三教混融的次第,选钞《论语》《孟子》《庄子》《抱朴子内篇》《佛遗教经》《佛说阿弥陀经》《坛经》《朱子语类》《语录》《传习录》《明夷待访录》《阅微草堂笔记》的部分内容,以学术笔记的形式,分设若干条目进行讨论:一方面贴近文本,在具体的语义、范畴辨析中,呈现经典的主旨与原貌;另一方面,又把对作者、著述、相关思想的阐绎,放置在时代思想的宏观视域中加以考察,试图在“总体史”的关照下,打通“文”“史”界划,探索古代思想的内在紧张及外在局限,并由此窥见中西文明的根源性差异。
全书最独特之处,便是取用了传统文史之学中常见的“笔记体”,而非时下源自西学的论文式写作。笔记的开合自如、灵活跳跃、回环掩映,照顾到了传统思想方方面面的细节,也在细节中寄寓了对整个中国思想发展轨迹的全局式理解。
作者简介
潘星辉,1971年生,祖籍广东番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致力将古代史研究与传统的“文史之学”相结合,著有《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存傅诗话》《返魅之旅:中国古代美术异史》等,参与整理出版《石仓契约》《明经世文编》。
目录
自序
绪论一
绪论二
《论语》
平圣人——《论语》与性别——孔子刺“今”——人生哲学——孔子的普适性
个体·群体·共同体:直面死亡——行学——仁知——道德与财富——佞——尽礼——性分三等——博弈论——政治——华夷之辨
《孟子》
还原孟子——孟子与孔子——性善论——赤子之心——好辩
保民而王:辞章——乐(yùe)与乐(lè)——民本主义与民粹主义——不忍——君子远庖厨——类比——举斯心加诸彼——仁政——定于一
《庄子》
《老子》与《庄子》——庄子与儒家——庄子与孟子——无用之用
恓惶的逍遥:绝迹易,无行地难——小大之辨——谁是“鹪鹩”、“偃鼠”——有待无待——对话——反客为主——入世与出世——宋人惠施——逃世
《抱朴子内篇》
长生不老——《抱朴子内、外篇》——道教资源——骗——葛洪之死
证实不存在之物:反归纳法(一)——反归纳法(二)——理论证据与实践证据——外丹与内丹——无格物真本领——命定论——诡辩——周旋道、儒
《佛遗教经》
佛教、佛学与思想——传教与翻译——教主的命运——涅槃经
我欲灭度:苦——僧侣营生——第一——法数——六贼——譬喻——三学——视死如杀贼——律宗为苗裔
《佛说阿弥陀经》
大乘佛教——净土宗——宗教与民粹主义——无量寿经节会——《观无量寿经》
设计完美世界:四众——大数——七进制——完美世界——众鸟——接引往生——佛经重复——三——舍利弗一言不发
《坛经》
多心经——达摩西来——伪经——棒喝
编不圆的故事:第一人称——愈改愈劣——禅僧常态——不识字——贬抑神秀——唐宋俗语——《楞伽经》与《金刚经》——下转语——传法偈
《朱子语类》
宋儒与佛教、道教——儒教——语录——理学与社会
伦理化体系:唯心与唯物——阴阳五行——气——宋太祖——善恶之源——敬与定——知与行——明德新民——内在转向
《语录》《传习录》
六经注我——王学特质——兵家与儒家——狂悖——晚明民粹主义
从心出发的困境:朱、陆异同——才力——格竹子——格物致知——无善无恶心之体——神秘经验与道德——读书法——阳明机锋——心学之病
《明夷待访录》
历史假设——遗民“启蒙”的迷思——幻灭、亢奋与非理性——华夷之辨——破坏—再生
历史沉思录:《待访录》迷踪——从“留”到“待访”——《潜书》——等级君主制——伯夷、叔齐——三代——秦与元——明代君相——君臣父子
《阅微草堂笔记》
所见、所闻、所传闻——18世纪灵异调查——顾德懋判冥——《夜谭随录》——汉宋之辨
另类演绎的丧祭观:鬼证——生死之际——着装——棺殓——出殃与回煞——入土为安——堪舆——祭与享——墓祭与庙祭——宗族社会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在上海交大历史系开设课程“中国文化史”的基础上重新结构撰写而成。全书取用思想史的视角,采用“典籍选讲”的方式,按照先秦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理学、明清之际思想及清代三教混融的次第,选钞《论语》《孟子》《庄子》《抱朴子内篇》《佛遗教经》《佛说阿弥陀经》《坛经》《朱子语类》《语录》《传习录》《明夷待访录》《阅微草堂笔记》的部分内容,以学术笔记的形式,分设若干条目进行讨论:一方面贴近文本,在具体的语义、范畴辨析中,呈现经典的主旨与原貌;另一方面,又把对作者、著述、相关思想的阐绎,放置在时代思想的宏观视域中加以考察,试图在“总体史”的关照下,打通“文”“史”界划,探索古代思想的内在紧张及外在局限,并由此窥见中西文明的根源性差异。
全书最独特之处,便是取用了传统文史之学中常见的“笔记体”,而非时下源自西学的论文式写作。笔记的开合自如、灵活跳跃、回环掩映,照顾到了传统思想方方面面的细节,也在细节中寄寓了对整个中国思想发展轨迹的全局式理解。
主编推荐
作者的阅读面很广,全书也综合参考了各家说法,尤其是钱锺书、李泽厚、章太炎、严复等人的说法,从而汇聚凝合成了作者自己的一套的思想史理解方式,在本书的“绪论二”中,有比较完整的体现。比如以巫术传统、类比与意象、实用理性作为理解中国文明的基点;比如对孔子核心地位建构性的揭示,以先秦思想“始于兵家,终于法家”,不同于以儒家或儒道统摄主流思路;再比如,认为佛教东渐和大乘化,对于中国本土思想学派后续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尤其体现在宋明理学和后世的三教融合论。相对于传统的思想史诠解脉络,作者通过这种特殊的、开合自如写作方式,一定程度上复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于内部衍生和外部影响的交融下,展现出的复杂面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