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真实库存欢迎选购 套装图书先联系再下单 套装图书请先咨询客服再下单
¥ 14.73 2.1折 ¥ 69 九品
库存3件
作者傅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7865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1057268386197258241
上书时间2024-11-28
写在前面的话
2017年3月4日中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墙上时钟的指针滑过12点08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已经持续了68分钟,主持人宣布发布会结束。
我刚一起身,许多记者就拥到发布会的台子前,高声提着各种问题,期望再得到一些回应。一般这种“无序”的场面是比较难掌控的,发言人一旦接上话头,就很容易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不仅会失去对时间的把握,人多的时候还可能导致踩踏。我看着他们,尽管面对的是一双双饱含期待的眼睛,仍然抱歉地摆了摆手,快步离开现场。
走过厚重的回廊,来到人民大会堂南门外,阳光灿烂,天清气爽,所有一切都豁然开朗起来。
我做过三十多年的外交官,走南闯北,经常面对国内外媒体和接受采访,但是,做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所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努力,是我人生中全然不同的新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面对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求知、求真、求实的强烈愿望,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挑战性越来越大。于我而言,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都如同一场严苛的考试,不仅在现场答问要字斟句酌,而且还有背后海量和艰苦的准备工作,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每次发布会结束时总觉得如释重负,以至于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不愿去看现场的视频。
2013年1月,我在家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3月4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上,我被确定为大会副秘书长兼大会发言人。时至2017年3月4日,我已经是第五次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新闻发言人。
还记得2013年3月4日第一次步入新闻发布会现场时,能够容纳五百多人的发布厅被记者挤坐得满满的,后排和两侧也站得人挨人,电视摄像师、拍照记者架着“长枪短炮”严阵以待。突然面对如此强大的媒体阵势,我心中的压力感陡然上升,那种感受终生难忘。我的一言一语、举手投足,都被镜头盯得紧紧的,无数的聚光灯在我眼前频频爆闪,灿如星河,估计这一刻自己被拍照的次数比一辈子都多,不可能不深深感到惶恐。我在发布会上虽然讲得口干舌燥,却硬是一口水都没敢喝,因为一端起水杯就会引发相机咔嚓咔嚓响成一片。对于我来讲,重要的是不能分散注意力,要保持镇定和专注,实现新闻发布会预设的传播目标。
每年全国人大的新闻发布会都由中央电视台直播,其他许多电视台和网络也会转播,收视率比较高,传播面很广。2013年3月
上阵之初,我既有陌生中的仓促不安,也有“无知者无畏”的闯关勇气。到了2014年3月,我第二次做新闻发布会时,开始更加意识到把握社会焦点和学习立法知识的重要性和难度,压力感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再到第三个年头,我对于准备发布会的方式方法、思路构建和立场表述,都有了改进。经过后来不断积累经验,准备工作更加专业化,目标更加清晰,我对人大工作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入。
回想这五年,我从外交岗位转向聚焦国内问题的立法机关;从参与双边和多边对外谈判,到了解、认识和回应国内民生和社会问题;从亲历国与国之间的斡旋博弈,到学习和参与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这个转型并非坦途,我始终都怀着敬畏职责、敬畏人民之心,攀山般地学习,努力适应这份重任与使命。
大致统计,我在五年的五场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67位记者提出的126个问题,涉及的领域广泛,按照提问次数多少排序,分别是:人大职能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19次)、外交(9次)、税收与经济运行(7次)、社会热点(7次)、国防费预算(5次)、环保议题(5次)、反腐败(4次)、妇女权益(4次)、政治体制改革(4次)、中国香港(3次)。这些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我们国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公众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能够亲身参与对时代大课题的诠释和对党情、国情、民情变迁的直接反映,是我的莫大荣幸。
很多人对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感兴趣,总有人向我提议,为什么不把这些经历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
现在我用文字回望,把我担任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期间的一些工作和体验整理出来,对背后的准备过程进行一个拆解,尽可能客观、真实地还原这个过程。
我的讲述将以2017年3月4日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为主线展开。第一部分聚焦2017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我会通过对一些答问的解构,展现背后的思考,也会穿插对此前四次发布会的一些回顾。第二部分则转向幕后的故事,分别呈现了大会新闻工作筹备的过程,以及我作为新闻发言人对发布会的准备。第三部分是关于我在国际交往中的一些经历和经验,并追忆了担任驻英国大使期间在国际传播方面的探索。
希望这些综合起来的画面能让大家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的制度和做事方法,也希望其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能够对我的同行或者未来的同行有所助益。我也想以此作为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一个回馈和纪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终将微笑着面对如星河般闪烁的聚光灯和镜头背后的世界。
写在前面的话
2017年3月4日中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墙上时钟的指针滑过12点08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已经持续了68分钟,主持人宣布发布会结束。
我刚一起身,许多记者就拥到发布会的台子前,高声提着各种问题,期望再得到一些回应。一般这种“无序”的场面是比较难掌控的,发言人一旦接上话头,就很容易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不仅会失去对时间的把握,人多的时候还可能导致踩踏。我看着他们,尽管面对的是一双双饱含期待的眼睛,仍然抱歉地摆了摆手,快步离开现场。
走过厚重的回廊,来到人民大会堂南门外,阳光灿烂,天清气爽,所有一切都豁然开朗起来。
我做过三十多年的外交官,走南闯北,经常面对国内外媒体和接受采访,但是,做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所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努力,是我人生中全然不同的新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面对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求知、求真、求实的强烈愿望,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挑战性越来越大。于我而言,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都如同一场严苛的考试,不仅在现场答问要字斟句酌,而且还有背后海量和艰苦的准备工作,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每次发布会结束时总觉得如释重负,以至于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不愿去看现场的视频。
2013年1月,我在家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3月4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上,我被确定为大会副秘书长兼大会发言人。时至2017年3月4日,我已经是第五次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新闻发言人。
还记得2013年3月4日第一次步入新闻发布会现场时,能够容纳五百多人的发布厅被记者挤坐得满满的,后排和两侧也站得人挨人,电视摄像师、拍照记者架着“长枪短炮”严阵以待。突然面对如此强大的媒体阵势,我心中的压力感陡然上升,那种感受终生难忘。我的一言一语、举手投足,都被镜头盯得紧紧的,无数的聚光灯在我眼前频频爆闪,灿如星河,估计这一刻自己被拍照的次数比一辈子都多,不可能不深深感到惶恐。我在发布会上虽然讲得口干舌燥,却硬是一口水都没敢喝,因为一端起水杯就会引发相机咔嚓咔嚓响成一片。对于我来讲,重要的是不能分散注意力,要保持镇定和专注,实现新闻发布会预设的传播目标。
每年全国人大的新闻发布会都由中央电视台直播,其他许多电视台和网络也会转播,收视率比较高,传播面很广。2013年3月
上阵之初,我既有陌生中的仓促不安,也有“无知者无畏”的闯关勇气。到了2014年3月,我第二次做新闻发布会时,开始更加意识到把握社会焦点和学习立法知识的重要性和难度,压力感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再到第三个年头,我对于准备发布会的方式方法、思路构建和立场表述,都有了改进。经过后来不断积累经验,准备工作更加专业化,目标更加清晰,我对人大工作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入。
回想这五年,我从外交岗位转向聚焦国内问题的立法机关;从参与双边和多边对外谈判,到了解、认识和回应国内民生和社会问题;从亲历国与国之间的斡旋博弈,到学习和参与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这个转型并非坦途,我始终都怀着敬畏职责、敬畏人民之心,攀山般地学习,努力适应这份重任与使命。
大致统计,我在五年的五场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67位记者提出的126个问题,涉及的领域广泛,按照提问次数多少排序,分别是:人大职能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19次)、外交(9次)、税收与经济运行(7次)、社会热点(7次)、国防费预算(5次)、环保议题(5次)、反腐败(4次)、妇女权益(4次)、政治体制改革(4次)、中国香港(3次)。这些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我们国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公众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能够亲身参与对时代大课题的诠释和对党情、国情、民情变迁的直接反映,是我的莫大荣幸。
很多人对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感兴趣,总有人向我提议,为什么不把这些经历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
现在我用文字回望,把我担任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期间的一些工作和体验整理出来,对背后的准备过程进行一个拆解,尽可能客观、真实地还原这个过程。
我的讲述将以2017年3月4日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为主线展开。第一部分聚焦2017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我会通过对一些答问的解构,展现背后的思考,也会穿插对此前四次发布会的一些回顾。第二部分则转向幕后的故事,分别呈现了大会新闻工作筹备的过程,以及我作为新闻发言人对发布会的准备。第三部分是关于我在国际交往中的一些经历和经验,并追忆了担任驻英国大使期间在国际传播方面的探索。
希望这些综合起来的画面能让大家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的制度和做事方法,也希望其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能够对我的同行或者未来的同行有所助益。我也想以此作为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一个回馈和纪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终将微笑着面对如星河般闪烁的聚光灯和镜头背后的世界。
傅莹,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英国肯特大学国际关系硕士。曾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至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也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
第一部分
解析2017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
第一章 走进新闻发布会
准备工作进行到最后一刻 / 003
发布会开始前的最后准备 / 004
2017年3月4日上午11时 / 007
见证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开篇布局 / 010
了解民法典 / 018
从外交官到立法参与者 / 023
雾霾是一道“必答题” / 027
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想法 / 033
第二章 国防费、个人信息保护、反腐败
世界上哪儿的战乱是中国造成的? / 037
国防费预算的数据给不给记者? / 039
2017年对国防费预算问题的回答 / 041
中国国防费 / 045
关于“中国威胁论” / 048
公民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 051
化繁就简 / 053
回应经济领域的关切 / 058
反腐败没有禁区 / 064
法治和制度建设 / 069
反腐与人大、反腐在人大 / 073
第三章 妇女儿童保护、中国的国际角色
丰满的道理和骨感的现实 / 081
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出台 / 086
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 090
中国要在世界上发挥什么作用? / 092
中印不是敌人 / 096
与外国记者交朋友 / 100
回答质疑性的问题 / 103
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07
“怼”不是我的本意 / 115
第二部分
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
第四章 一切为了大会
进入一年一度的筹备期 / 127
先从知己开始:人大内部座谈 / 130
媒体的背后是老百姓:与媒体座谈 / 133
来自一线的信息:与部委座谈 / 138
讲好中国故事:与外媒座谈、召开吹风会 / 143
第五章 “炼”成新闻发言人
与记者会的初次接触 / 151
单打独斗?不,我需要一个团队 / 155
寻觅公众心中的问号 / 158
找准我们的立场和角度 / 162
发布会是“听”的艺术 / 171
训练、再训练 / 178
形象也是一种表达?/ 182
第三部分
新闻发布会之外的故事
第六章 国际论坛上的和风与疾雨
国际论坛需要更多中国人的身影 / 188
初识慕尼黑安全会议 / 193
谁“控制”朝鲜? / 198
辩驳与争论 / 203
我与瓦尔代论坛 / 208
俄罗斯的“瓦尔代经验” / 221
第七章 英伦追忆
初到英国 / 227
“3?14”事件后的舆论冲击 / 231
“干得那么好,说得这么差” / 235
严厉的教师 / 238
试水《早间新闻》节目 / 242
北京奥运会圣火来了 / 249
跌宕起伏的火炬传递 / 252
大使火炬手 / 258
在《星期日电讯报》发表文章 / 262
与资深记者琼恩面对面 / 265
与巴伯争论一个词 / 273
G20伦敦峰会前接受采访 / 277
把伦敦经验搬到北京 / 282
写在后面的话 / 289
致谢 / 305
傅莹女士,2013-2017年担任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也曾担任驻英国等国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长。书中展现的是,她作为一名新闻发言人,如何向中外媒体介绍中国的内政外交;作为一名外交官,如何面对国际上的各种误解和成见,如何客观平和地介绍中国。
全书分三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解构2017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分别从民法典、环保、个人信息保护、反腐败、国防费、妇女儿童保护、中国的国际角色等七方面,再现了作者是如何在发布会上回应各方关切的。第二部分“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条分缕析发布会的准备过程,呈现了一位发言人是怎样“炼”成的。第三部分“新闻发布会之外的故事”,主要谈作者参加一些国际论坛的体会,比如慕尼黑安全会议和瓦尔代俱乐部会议;回顾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伦敦传递等事件以及其间与国外媒体打交道的经历。这本书对思考如何做好公共和国际传播,如何与世界相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