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相信(精)/新地文丛
正版图书 真实库存欢迎选购 套装图书先联系再下单 套装图书请先咨询客服再下单
¥
20.45
3.7折
¥
5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陈平原|总主编:郭枫
出版社江苏文艺
ISBN9787559429216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30440214
上书时间2024-11-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依旧相信(精)》是《新地文丛》陈平原的散文部分,选录了陈平原先生《今天怎样“教文学”》《“国学”如何“新视野”》《依旧相信文字的魅力》《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等篇目,既有对做学问的深思,也有对文学的阐释,更将叙事与个人记忆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对生活、对学问的独特思考角度。
作者简介
陈平原,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系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
目录
小引
第一辑 文学教育
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今天怎样“教文学”
“胡适人文讲座”的背后
代际交接的接力棒
作为一种精神气质的“游侠”
“今古”何以“齐观”
“国学”如何“新视野”
大一统教学的弊端要反省
“小书”说“大事”
与高雅擦身而过——一个外行眼中的古琴
与人论刊书
依旧相信文字的魅力
如何谈论“文学教育”
大美与大爱
人文学·语文课·演讲术
名刊的责任与困境——为《文学评论》六十周年而作
散淡中的坚守
追记王富仁兄的三句话
编一册少数民族文学读本,如何?
第二辑 学术评论
评价的标准与研究者的心态
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
走出“现代文学”
传统文化的复兴及其面临的困境
“事事不关心”
与学者结缘
晚清的魅力
学会做梦
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谋划策
与对话者同在
中国小说中的人神之恋
关于“学术文化随笔”
千年文脉的接续
哪个“东方”?谁在“崛起”?
作为“文章”的“著述”
关于“小说”的命运
关于“小引”
我看俗文学研究
走出“话本正脉”
历史需要细节,但不等于只是细节
现代史视野中的教育与文化
“未刊稿”及其他
知识生产与文学教育
第三辑 序跋与书评
《诗界十记》小引
《晚清文人妇女观》序
《旧年人物》小引
《晚清社会与文化》序
内容摘要
《依旧相信(精)》是陈平原先生三十年间所撰随笔精选之作的合集,包括绝版且不再重印的书中选取部分,以留雪泥鸿爪。全书三辑,包括了对文学教育的看法,自己在散淡中的坚守、对文字的执着,也
有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的评论。全书散文、随笔、
短论、演说,涉及书与人,风雨凄凄而得见君子,意在逢到知己。
精彩内容
与高雅擦身而过——一个外行眼中的古琴2003年12月的某一天晚上,我应邀参加在全国政协礼
堂华宝斋举行的“古琴音乐会”。我非琴人,不知为何有此荣幸。到了那里一看,是为庆祝中国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举行的雅集,集中了好多位南北名家,还展出若干张名琴。说实话,那一瞬间,我诚惶诚恐。如此隆重的仪式、精彩的演奏,很多琴友不得其门而入,而我这彻底的门外汉,竟混迹其中,确实是很大的浪费。
时隔多年,偶尔谈起我参加了此次雅集,还保存了节
目单,让不少学琴的友人惊羡不已。可当初并不觉得好玩,感觉就像穷光蛋误入了珠宝店,还碰上了热情洋溢的营业员。坐在我旁边的,明显是资深琴友,每报一个演奏者的名字,都要激动大半天;听完一曲,还想跟我交流一下体会。身处那种场合,不能太露怯,只好故作深沉,偶尔点评两句,别人还以为我真懂行。其实,我不懂音律,也
没学过古琴,凭的是直觉。说喜欢某某的演奏,那是因为不喜欢舞台腔,更倾向于文人气,认定这比较符合古琴的趣味。
不过,也不能说我对古琴毫无了解。起码家藏且常听的古琴CD,段位并不低。比如1995年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版《管平湖古琴曲集》,或者古琴界格外推崇的保存中国最后一代传统古琴大师的集体面貌的“老八张”(中国唱片上海公司,1994年),我是百听不厌的。很可惜,因学识及修养限制,这些古琴曲,我只是喜欢而已,说不出所以然,也没能力辨析各家的优劣长短。
人的趣味,有些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我耳朵不行,若学音乐,再努力也没有用。但眼睛还可以,比如,不懂古琴,可我藏有古琴目录学或器物学方面的书籍,如査阜西编纂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乃古琴曲传谱、解题、歌词三个方面的汇典,我当古典文献书籍读。至于郑珉中编着《故宫古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因我早年的学生王风参与撰写,书出版后送了我一册。书很贵,印刷很精美,我看得津津有味。
这么认真“读书”,在古琴家看来,实在是太外行了。我也承认,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高雅的古琴,与我隔着千山万水。不过,中国文人喜欢古琴,没说一定必须会抚琴。《晋书》记录陶潜的妙语:“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到过我家的朋友,会发现我书桌边有一张无弦的古琴。并非模仿陶渊明,那琴本有弦,只是闲置多时,方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二十多年前,某日本留学生回国,临行前赠我古琴,希望物尽其用。几次起意学琴,皆因意志不坚定,半途而废。忘记是哪一年了,已毕业留校任教的王风,自告奋勇,送教上门。我本是自娱,且不解音律,偏偏又碰上了个严师,要求我先正身、调息、静心、凝神,一个下午就拨一个音,不知何时才能成调。我抱怨他教学不得法,他批评我学习不认真,于是,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