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傻瓜城的故事
  • 傻瓜城的故事
  • 傻瓜城的故事
  • 傻瓜城的故事
  • 傻瓜城的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傻瓜城的故事

10 8.3折 12 八五品

仅1件

河南周口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艾·巴·辛格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88

上书时间2024-05-15

瑾一图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艾·巴·辛格
  •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4
  • 版次 1
  • ISBN 9787532468423
  • 定价 1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72页
  • 字数 109千字
【内容简介】
多少年前,在山东烟台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前几年,我将这个观念修正了一下,作了一个新的定义: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我现在更喜欢这一说法,因为它更广阔,也更能切合儿童文学的精神世界。

   换一种说法:儿童文学的目的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

   这套“双桅船经典童书”,选择的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它们无疑是精神的大餐。这些书就是我所说的那种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人性基础的书。这些书,是书中之书。我曾称这样的书为王书。

   我们现在先来说一说这所谓的良好的人性基础都到底有哪些基本面—— 道义感。

   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当初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于文学。在今天的人的美妙品性之中,我们只要稍加分辨.就能看到文学留下的痕迹。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之世界,就没有今日之人类。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苍茫与灰暗之中,还在愚昧的纷扰之中,还在一种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性的生存之中。

   文学要有道义感,儿童文学更要有道义感。

   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远非那么可爱与美好。事实倒可能相反。人性之中有大量恶劣成分。这些成分妨碍了人类走向程度越来越高的文明。为了维持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人类中的精英分子发现,在人类之中,必须讲道义。这个概念的生成,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若干世纪过去了.道义所含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演进.但它却也慢慢地沉淀下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东西:无私、正直、同情弱小、扶危济困、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尊重个性、呵护仁爱之心……这些道义的旗帜性内涵.与其他精神形式(如哲学、伦理学等)一道。行之有效地抑制着人性之恶,并不断使人性得到改善。

   情调。

   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间,把情调的因素输入人的血液与灵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将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情调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供我们审美的东西。

   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而情调的培养,应始于儿童。

   情调应该属于审美范畴。

   我的看法是一贯的,在我的意识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我认为美感的力量、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但只有一个东西是不会衰老的,那就是美。然而,在现在中国的语境里面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美”成了一个非常矫情的字眼。这是非常非常奇怪的。

   我横竖想不通:人们到底是怎么了?对美居然回避与诋毁.出于何种心态?难道文学在提携一个民族的趣味、格调方面,真是无所作为、没有一点义务与责任吗?

   成人文学那里,我们就别去管它了,由它去吧。儿重文学这一块,我们还是要讲一讲的。不打这个底子不行。没有这个底子,人性是会很糟的。

   美育的空缺,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误。这一失误后患无穷。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提出五育(德育、智育、体育、世界观教育、美育)并举的思想,其中就有美育。但美育的问题引起激烈的争论,几乎被否定掉了。后来仅仅是作为中小学的方针而不是作为全国的教育方针被肯定下来。再后来,对美育的理解日趋狭窄,到了最后.仅仅将它与美术、音乐等同了起来。在蔡元培看来,五育为一个优质人性培养的完美系统,德育、智育、体育为下半截,世界观、美育为上半截。然而,这上半截被腰斩了。中国的教育系统成了一个残缺的系统。

   情感教育。

   古典形态的文学,始终将自己交给了一个核心单词:感动。古典形态的文学做了多少世纪的文章,做的就是感动的文章。而这个文章,在现代形态的文学崛起之后,却不再做了。古典形态的文学之所以让我们感动,就正是在于它的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

   人类社会滚动发展至今日,获得了许多.但也损失或者说损伤了许多。损失、损伤得最多的是各种情感——激情、热情、同情…… 甚至是在这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所谓的“新新人类”) 都已受到人类学家们的普遍担忧。而担忧的理由之一就是同情心的淡漠(他们还谈不上有什么悲悯情怀)。我们已看到,今天的孩子,似乎已没有多少实施这种高尚行为的冲动了。

   种种迹象显示,现代化进程并非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进程。人类今天拥有的由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好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情感的弱化就是突出的一例。

   我们如此断言过:文学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性基础。而这一“基础”中理所当然地应包含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悲悯情怀。

   若从上面所说到的这三个基本面来考量,这些选在“双桅船经典童书” 中的作品是最理想的范本。它们在三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也是人的平衡,人类的平衡。

  这个集子原名为《给孩子们的故事》。

  其中收进了辛格为孩子们所写的故事中最精彩的篇目。这些故事的背景是往昔的波兰,有些还是作者的童年回忆,可我们现在读起来依然感到那么亲切、有趣。

  这个集子里有好几篇童话都讲到傻瓜城,这傻瓜城叫海鸟姆。波兰真有这么一座城,当时很小,现在是波兰海鸟姆省的首府了。作者说它是个傻瓜城,只是借用。可傻瓜城里众傻瓜做的事实在傻,而傻瓜们却有他们的傻“道理”。这些童话很有讽刺意味,小读者读来一定觉得滑稽。所以我们也就借它们把这个集子叫做《傻瓜城的故事》。

  除了“傻瓜们”,辛格还写到上帝和天使,写到恶魔和妖怪,关于这一点,天性爱读童话的小朋友一定很明白,他们是代表善和恶的童话人物,大家一定懂得故事的真正含义。
【作者简介】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04年,辛格生于当时在沙俄统治下的波兰。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的教士,家境贫寒。四岁时全家搬到华沙。1917年华沙发生饥荒和瘟疫,一家又逃难到小城比乌戈拉伊,在外祖父家住了四年。 1923年,
【目录】
1 海乌姆城众长老和盖嫩德尔的钥匙 

2 海乌姆城众傻瓜和一条蠢鲤鱼 

3 一个富人可以长生不老的地方 

4 阿戆做买卖 

5 阿戆上华沙 

6 天作之合 

7 三个希望的故事 

8 好运和噩运 

9 挪亚为什么选择鸽子 

lO 节日前夜的故事 

ll 一只名字叫做陀螺的鹦鹉 

12 蟋蟀和小妖精 

13 故事大王和他的马 

14 兰图赫 

15 两片叶子的故事 

16 机灵鬼和吝啬鬼 

17 恐怖客栈 

18 自以为是狗的猫和自以为是猫的狗 

19 梅纳谢的梦

附录

关于作者

关于这本书

大手笔和小故事(译者的话) 

一座诙谐幽默的傻瓜城(阅读指导)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