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第2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第2版)

正版二手,均有笔记不影响使用,无赠品、光盘、MP4991等。如需购买套装书,请联系客服核实,批量上传数据有误差,默认一本,套装书售后运费自理,还请见谅!

5 1.0折 49.9 八五品

库存359件

山东枣庄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有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

版次2

装帧其他

货号9787121388569

上书时间2024-11-05

必过书城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有光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6
  • 版次 2
  • ISBN 9787121388569
  • 定价 49.9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2页
  • 字数 499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供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的教材。作者从身边感性事物“智能手机”入手,介绍移动通信、集成电路、计算之芯、信息存储、数码影像、人机交互、移动互联、移动应用等8个方面。通过追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产业创新的演变历史,穿插人物故事、创业案例,将电子信息的专业内涵蕴藏其中,使读者不仅了解专业技术,还能体会到工程师的能力与态度,甚至科学家与企业家精神。展望未来,将智能手机与5G、万物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无人驾驶等核心技术与前沿产业紧密联系起来,彰显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作者简介】
张有光 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现为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与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核心成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与通识教育委员会核心成员。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国家公开视频课,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优秀教材一等奖,校级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目录】
第1章 移动通信 1 

1.1 移动通信的早期历史 2 

1.1.1 通信的早期历史:有线电报与电话 2 

1.1.2 给信息插上翅膀:无线电通信技术 3 

1.1.3 通信的数学理论:香农及其信息论 4 

1.2 第一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探索时代 5 

1.2.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诞生 5 

1.2.2 模拟信号与模拟通信系统 7 

1.2.3 移动通信的骨和肉:基站与频谱资源 8 

1.2.4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频分多址(FDMA) 10 

1.3 第二代移动通信:长江后浪推前浪 11 

1.3.1 数字时代的赶超者:诺基亚与GSM 11 

1.3.2 卧薪尝胆的颠覆者:高通与CDMA 13 

1.4 第三代移动通信:中国标准崭露头角 16 

1.4.1 CDMA技术、波束赋形及其智能天线 16 

1.4.2 TD-SCDMA:中国标准开始登上舞台 18 

1.4.3 智能手机:推动3G业务快速发展 20 

1.5 第四代移动通信:中国与欧盟并驾齐驱 22 

1.5.1 OFDM技术:似曾相识燕归来 23 

1.5.2 MIMO技术:柳暗花明又一村 24 

1.5.3 4G时代:中国企业的群体突破 25 

1.6 第五代移动通信:中国企业开始领跑 26 

1.6.1 5G的三大应用场景与性能指标 26 

1.6.2 5G关键技术:无线、编码与网络 29 

1.6.3 5G标准与产业:突显中国的力量 32 

1.6 总结与展望 35 

思考题 35 

第2章 集成电路 37 

2.1 从电子管到晶体管 38 

2.1.1 晶体检波器:电子器件的首秀 38 

2.1.2 电子管:电子时代的来临 38 

2.1.3 晶体管诞生:信息时代的开端 41 

2.2 集成电路的发明与发展 44 

2.2.1 集成电路的诞生:基尔比与诺伊斯 44 

2.2.2 集成电路的发展:摩尔与摩尔定律 48 

2.3 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 50 

2.3.1 集成电路的器件演进 50 

2.3.2 集成电路的制造设备 56 

2.3.3 集成电路的工艺流程 60 

2.4 集成电路设计与EDA 61 

2.4.1 集成电路设计流程与设计自动化 62 

2.4.2 专用集成电路ASIC:职业化选手 63 

2.4.3 可编程芯片FPGA:万能数字芯片 64 

2.4.4 系统级芯片SoC:软硬件协同设计 65 

2.5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模式 65 

2.5.1 集成器件制造(IDM)模式 66 

2.5.2 集成电路Fabless与Foundry模式 66 

2.5.3 集成电路设计的IP模式 67 

2.5.4 集成电路的封装与测试 68 

2.5.5 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系统 69 

2.6 总结与展望 70 

思考题 70 

第3章 计算之芯 72 

3.1 图灵、冯?诺依曼与大型计算机 73 

3.1.1 图灵与逻辑计算原型:图灵机 73 

3.1.2 ENIAC与冯?诺依曼计算体系架构 75 

3.1.3 大型计算机与IBM System/360 78 

3.2 个人计算机与微处理器 81 

3.2.1 英特尔与微处理器的诞生 81 

3.2.2 牵牛星:PC的雏形 82 

3.2.3 Apple II:PC商业化 84 

3.2.4 IBM PC与兼容机的普及 85 

3.2.5 Wintel商业生态的形成 86 

3.3 计算体系架构与指令集 87 

3.3.1 英特尔的第一个X86体系 87 

3.3.2 融合GPU的CPU系列产品 88 

3.3.3 复杂指令集与精简指令集 89 

3.3.4 ARM的诞生及其生态系统 91 

3.3.5 ARM的商业模式:IP授权 92 

3.3.6 ARM搭上智能手机的快车 93 

3.3.7 ARM的挑战与RISC-V的机遇 94 

3.4 基带处理器 95 

3.4.1 基带处理器概述 95 

3.4.2 高通基带处理器 96 

3.4.3 华为基带处理器 97 

3.4.4 其他基带处理器 98 

3.5 图形处理器 99 

3.5.1 什么是图形处理器 99 

3.5.2 苹果的图形处理器 100 

3.5.3 高通的图形处理器 100 

3.5.4 华为的图形处理器 101 

3.6 移动处理器与人工智能 101 

3.6.1 人工智能简介 102 

3.6.2 华为麒麟与神经网络处理器 103 

3.6.3 苹果处理器与神经网络引擎 104 

3.6.4 高通骁龙与神经网络处理引擎 104 

3.7 总结与展望 104 

思考题 105 

第4章 信息存储 106 

4.1 机械硬盘发展简史 107 

4.1.1 机械硬盘的诞生与IBM 350 107 

4.1.2 温切斯特技术与PC硬盘 108 

4.1.3 硬盘的快速发展与GMR技术 109 

4.1.4 微硬盘与音乐播放器iPod 111 

4.1.5 机械硬盘的未来发展之路 112 

4.2 固态硬盘发展简史 115 

4.2.1 浮栅晶体管与EPROM 116 

4.2.2 闪存NAND的发明与产业化 118 

4.2.3 闪存早期应用:优盘的发明 120 

4.2.4 闪存大规模应用:固态硬盘 120 

4.2.5 大容量闪存:MLC与3D NAND 121 

4.2.6 长江存储与闪存国产化之路 123 

4.3 计算机内存:SRAM与DRAM 124 

4.3.1 静态随机存储器与存储体系架构 124 

4.3.2 登纳德与动态随机存储器的发明 126 

4.3.3 动态随机存储器的快速发展之路 128 

4.3.4 动态随机存储器的大容量化方法 129 

4.4 忆阻器与阻变式随机存储器 130 

4.4.1 蔡少棠教授与迷失的第四元件 130 

4.4.2 无心插柳:忆阻器元件的发现 131 

4.4.3 阻变式随机存储器:非易失性 132 

4.4.4 忆阻器与存内计算、类脑计算 133 

4.5 自旋电子与磁性随机存储器 134 

4.5.1 巨磁阻效应与自旋电子学的诞生 134 

4.5.2 隧穿磁阻效应与磁性随机存储器 135 

4.5.3 自旋转移动量矩磁性随机存储器 137 

4.5.4 自旋电子学的未来:全自旋计算 139 

4.6 总结与展望 139 

思考题 140 

第5章 数码影像 141 

5.1 摄影与摄像:留住精彩瞬间 142 

5.1.1 影像系统的基本结构 142 

5.1.2 数码摄影与智能手机 144 

5.1.3 多摄:量变引发质变 145 

5.1.4 人像模式与ToF镜头 147 

5.1.5 高倍变焦与潜望式镜头 148 

5.2 图像传感器与智能处理 149 

5.2.1 开启数码影像的大门:CCD图像传感器 149 

5.2.2 数码影像跃上新台阶:CMOS图像传感器 152 

5.2.3 镜头背后的影像功臣:ISP图像信号处理 153 

5.2.4 数码影像自动化核心:AI智能处理技术 153 

5.3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 155 

5.3.1 TFT-LCD的概念与早期发展 155 

5.3.2 液晶的发现与液晶物理学 158 

5.3.3 TFT-LCD产业化:日本企业从小处入手 160 

5.3.4 TFT-LCD产业转移:韩国的反周期投资 163 

5.3.5 TFT-LCD产业再转移:中国的超越之路 164 

5.4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167 

5.4.1 OLED的发明与邓青云的贡献 167 

5.4.2 OLED产业化:韩国发展历程 169 

5.4.3 OLED产业转移:中国赶超之路 170 

5.4.4 MicroLED与显示技术的未来 171 

5.5 总结与展望 172 

思考题 173 

第6章 人机交互 174 

6.1 图形交互:计算机与互联网普及的基石 175 

6.1.1 鼠标与图形用户界面的首秀:在线系统(NLS) 175 

6.1.2 鼠标与图形用户界面的雏形:施乐Alto 177 

6.1.3 鼠标与图形用户界面的商用:苹果Macintosh 179 

6.1.4 鼠标与图形用户界面的普及:微软Windows 182 

6.1.5 图形交互:WIMP 界面范式 183 

6.2 触控交互:突破智能手机的人机交互瓶颈 184 

6.2.1 按键交互:智能手机发展中的最大瓶颈 184 

6.2.2 多点触控:从概念原型走向触摸屏系统 185 

6.2.3 触控交互:苹果首款智能手机的最大亮点 188 

6.2.4 触控交互的应用:安卓、小米、华为的UI设计 190 

6.3 人机交互:功不可没的传感器 193 

6.3.1 传感器原理与微机电系统(MEMS) 193 

6.3.2 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手机运动 195 

6.3.3 角速度传感器:测量手机姿态 196 

6.3.4 方位传感器:感知手机方位 196 

6.3.5 环境传感器:感知距离与光强 197 

6.4 自然交互:人机融合与人工智能 198 

6.4.1 指纹识别:最经典的生物特征识别 198 

6.4.2 人脸识别:相面就能确认你的身份 199 

6.4.3 语音交互: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 200 

6.4.4 手势交互:与智能手机也能打哑谜 201 

6.4.5 人工智能:让机器来理解你的想法 202 

6.5 总结与展望 203 

思考题 203 

第7章 移动互联 205 

7.1 互联网起源与发展 206 

7.1.1 互联网前身:阿帕网从构想走向现实 206 

7.1.2 早期互联网:因特网与万维网的诞生 208 

7.1.3 浏览器之争:微软和网景的世纪之战 211 

7.1.4 互联网门户:雅虎与新浪、搜狐、网易 214 

7.2 互联网的普及 216 

7.2.1 搜索引擎:新时代的互联网霸主 216 

7.2.2 电子商务:挑战传统的商业模式 219 

7.2.3 社交网络:从社交生活到新媒体 223 

7.3 幕后的英雄:现代通信网络 226 

7.3.1 网络协议:互联网的交通规则 226 

7.3.2 路由技术:架起互联网的桥梁 227 

7.3.3 光纤通信:铺设信息高速公路 229 

7.4 互联网发展新趋势 230 

7.4.1 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在线 230 

7.4.2 云计算:虚拟资源按需供应 232 

7.4.3 大数据:挖掘其内在的价值 234 

7.4.4 数据智能:自动化与精准化 234 

7.4.5 物联网:将万物接入互联网 235 

7.5 总结与展望 236 

思考题 237 

第8章 应用软件 238 

8.1 App Store与移动应用生态系统 239 

8.1.1 苹果App Store的艰难问世 239 

8.1.2 苹果App Store的快速发展 241 

8.1.3 苹果打造移动应用生态系统 243 

8.1.4 苹果移动应用生态面临的挑战 245 

8.2 移动应用:类平台化发展战略 246 

8.2.1 图片社交:Instagram 246 

8.2.2 超级应用:腾讯微信 249 

8.2.3 电商平台:手机淘宝 252 

8.3 幕后英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254 

8.3.1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概述 254 

8.3.2 安卓操作系统悄然问世 256 

8.3.3 安卓操作系统开源策略 257 

8.3.4 鸿蒙与物联网操作系统 259 

8.4 移动替代:移动应用丰富生活 261 

8.4.1 从游戏机转向手机游戏 261 

8.4.2 被装进口袋里的工具箱 263 

8.4.3 移动新闻与个性化推荐 264 

8.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