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现代性
  • 后现代性
  • 后现代性
  • 后现代性
  • 后现代性
  • 后现代性
  • 后现代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后现代性

正版无笔记无划线

4.8 3.4折 14 九品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大卫・莱昂;郭为桂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C3-2

上书时间2023-11-17

七月悦读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大卫・莱昂;郭为桂
  •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12
  • 版次 1
  • ISBN 9787206045929
  • 定价 1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87页
  • 字数 130千字
【内容简介】
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之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依系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反应。在这一点上,加拿大女王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大卫·莱昂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出了表率。他的研究、写作和教学的兴趣都围绕着现代世界重大的社会变迁展开。技术、社会、(后)现代性是他关注的焦点;与此相关,信息社会、全球化、世俗化与宗教、电子监控与隐私,当然,还有(后)现代性,成为他的著作处理的主题。这些著作主要包括:《9·11后的监控》(Sunvillanceer September 11,2003),《作为社会分类的监控:隐私、风险和数码鉴别》(Surveillance as Social Sorting:Privacy,Risk,andD~'t02 Discrimination,2002),《监控社会:日常生活的监视》Surveillance Society:Monitoring Everyday Life,2001),《重新审视教会、国家与现代性:处在欧美夹缝中的加拿大》(Rethink Curch,State and Modeminy:Canada between Europe and America,与Marguerite Vandi合编,2000),
  《迪斯尼乐园中的耶稣:后现代宗教》(Jesus in Disneyland:Religion in Postmodem Time,2000).《电脑、监控和隐私》(C0mputers.Surveillance and Pri—vacy,1996,与Ella Zureik 合编),《电子眼:监控社会的兴起》(The Electronic Eye:the rise of Surveillance Soci—ety,1994),
  《信息社会》
  (The Information Society.1988)等等。

  《后现代性》自然应该忝列上述“敏锐反应”系列之中。这本小书初版于1994年,1999年修订增补后再版。作者的写作意旨十分明确:通过后现代性对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敏锐反应”。他说:“现在,任何人想描绘文化变迁的图谱,以及——如果本书的观点正确的话——理解当代社会现象,都必须围绕后现代性这个中心问题。……因为后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次重新评估现代性的机会,它表明,时下的种种迹象可以理解为现代性自身就是变化无常、捉摸不透的,而且似乎要背弃它当年对未来的承诺。”(引自本书第127页)“后现代性概念值得珍视,是因为它警醒我们注意一系歹4重大问题。它提升了我们的敏感性,有助于我们把某些争论当作有待解释的问题。它迫使我们的眼光从狭隘的技术和具体的争论中放开,在更开阔的视野之下处理历史变迁问题。”(见本书第9页)与人们印象中把后现代视为异端、反叛等“反
  面”现象不同,作者并不认为它是一种无谓的学术臆造和流俗宣传,而是把后现代(性)当作把握特定时代变迁的一个主体话语,正如人们用现代(性)标示启蒙运动以来的世界一样。

  的确,与马克思、韦伯、齐美尔、尼采(被认为是后现代的思想先驱)等人生活的时代相比,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已经大为“变异”了。信息与通讯技术不仅带来信息社会、全球化、地球村等外在宏观世界的新形态,它们还时时刻刻都在重构和型塑着人、社区、民族、性别等等的微观形态;生物基因技术给经济社会的外在形态带来许多革命性变革,同时,它促发了对人体、甚至对人的重新界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问题被再度凸显;电视、影像、广告充斥地球的各个角落,消费主义的狂潮波及每一颗富裕的、贫乏的心灵,消费者和消费、而不是工人和生产,成为社会分析所应该关注的焦点,鲍德里亚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模式分析,无法充分理解消费社会。很大程度上,这个一日千里的信息社会,这个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这个光怪陆离的影像世界,这个稍纵即逝的“超现实”世界,处在现代性宏大叙事的视野之外。新时代需要新标志、新思维。正是在结合文化变迁中考察新技术和消费主义等社会现象中,莱昂让我们相信.用“后现代(性)”来标示这个新时代、新思维是贴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身处后现代。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现代性。在莱昂看来,后现代并不是对现代的决绝断裂,正如现代并不是对传统的决绝断裂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在“往旧的智慧”中找到新的生机。后现代新状况使人、社会、未来等等这些亘古不变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日趋尖锐。那么,如何应对呢?对此,莱昂不同意尼采式的虚无主义观点,即认为伦理、价值、意义资源在现代的流失,已经使人类坠入万劫不复的虚无深渊。现代性没有死亡,莱昂在这一点上站在哈贝马斯一边.现代性中还有智慧资源可供挖掘。甚至,莱昂说,即使身处后现代,人们还可以回收、利用前现代——即传统——的智慧资源:宗教和伦理。这充分显示了莱昂开阔的历史视野,他提出,我们要“认可后现代,重估现代,回收利用前现代。”(见本书第134页)在这种视野中,各个时代都被相对化了,都被情景化了,以此关照,人类的未来未必是千年主义者眼中那幅“天启式”的灾难前景。

  转型期的中国(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正处在对现代性的“饥渴”状态之中。那么,后现代性是不是一种奢谈呢?认真阅读莱昂对后现代性的解读,答案昭然若揭:谁能否认,新技术、消费主义等这些“后现代状况”不是活生生地在我们身边展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后现代性虽然并非中国的“主流”,谁又能否认,这股“支流”能够反照“主流”、能够让我们更清醒地评估现代化事业?还有,在我看来,眼下风行的“读经运动”,正是国人自信力提升、因而不殚从传统中挖掘出救助当下精神危机良方的表现。我们正在共时性地体验着传统、现代、后现代,因此,我们难道不是更有理由“认可后现代,重估现代,回收利用前现代”吗?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莱昂作为西方学者,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保持着自己的视角,在作品中,他几次谈及后现代和马克思主义的关联,并把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评作为后现代性的特征来讨论,这显然是牵强的,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缺乏深刻的认识所致。在另一个方面,作者对于现代性的批评,也显得过于严厉。虽然这些缺点不能稍减这部作品的价值,但是,我们在阅读过程,还是要持有一种批评的态度,合理地进行取舍。
【作者简介】
大卫·莱昂是加拿大女五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该大学位于安大略省金斯教市。他的著作包括《信息社会》、《电子眼》和《电脑、监控和隐私》。他的著作被翻译成10种语言。
【目录】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章 导论:银幕上的复制人与社会现实  

第二章 后现代性:思想史

第三章 现代性及其歧见

第四章 从后工业主义到后现代性

第五章 消费主义及其他:未来之(混沌)状况

第六章 后现代性,千年结束与未来  

注释  

译者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