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建筑室内热环境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7.7
7.1折
¥
3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刘义,陈星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74093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1202668244
上书时间2025-0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刘义,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现任扬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作者多年来从事微型建筑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发明人获得发明授权13项,以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9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省部和市厅级课题多项,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微型建筑及其室内热环境基本概念
1.1 微型建筑的历史演变
1.1.1 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1.1.2 由“小”至“微”,极“小”即“微”
1.2 常见的微型建筑空间及其室内环境特征
1.3 微型建筑的发展方向
1.4 微型建筑的非线性化设计
1.5 微型建筑室内热环境基本概念
1.5.1 建筑室内热环境
1.5.2 微型建筑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感觉基本参数
第2章 微型建筑室内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分析
2.1 各类微型建筑的室内热环境特征
2.2 微型建筑与人体热舒适
2.2.1 人体热舒适方程
2.2.2 人体与环境之间的辐射热交换
2.2.3 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对流热交换
2.2.4 人体与环境之间的蒸发热交换
2.3 微型建筑中的人体服装热阻
2.3.1 服装热阻
2.3.2 微型建筑中的服装热阻与人体热舒适
2.4 微型建筑中的人体活动水平
2.4.1 人体活动与能量代谢
2.4.2 人体热感觉投票TSV
2.4.3 人体热感觉投票TCV
2.4.4 室内热环境参数
2.5 微型建筑中的冷热源特性
2.5.1 冷热源特性
2.5.2 夏季空调方式
2.5.3 冬季供暖方式
2.6 微型建筑空间尺度
2.6.1 可变空间微型建筑
2.6.2 建筑空间尺寸与室内空气温度的关系
2.6.3 建筑空间尺寸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关系
2.6.4 建筑空间尺寸与人体皮肤温度的关系
2.6.5 建筑空间尺寸与人体主观参数的关系
2.6.6 建筑空间尺寸与人体生理参数的关系
2.6.7 建筑空间尺寸与人员热期望的关系
2.6.8 建筑空间尺寸与人员压迫感的关系
第3章 微型建筑室内热环境复合传热过程
3.1 微型建筑辐射换热体系
3.1.1 微型建筑辐射换热的特点
3.1.2 建筑—人体—热源综合辐射换热网络
3.2 角系数的求取
3.2.1 角系数的概念
3.2.2 周线积分法
3.2.3 相互垂直围护结构表面之间的角系数
3.2.4 相互平行围护结构表面之间的角系数
3.2.5 人体与围护结构表面之间的角系数
3.3 围护结构传热方程
3.4 室内空气热平衡方程
3.5 微型建筑室内热环境复合传热方程组
3.6 微型建筑室内热环境复合传热方程组求解示例
第4章 舒适节能型微型建筑概念性设计
4.1 舒适节能型微型建筑设计思想
4.2 纸管式微型建筑
4.2.1 纸作为建筑材料的可行性
4.2.2 纸质建筑的先驱者——坂茂(Shigeru Ban)
4.2.3 纸管式微型建筑
4.2.4 纸管式微型建筑保温强化技术
4.2.5 纸管式微型建筑通风强化技术
4.2.6 纸管式微型建筑通用结构
4.3 采用柔性设计方法的临时性微型建筑
4.3.1 对临时性建筑的改进设计
4.3.2 人体工程学柔性设计方法
4.3.3 基于人体运动轨迹的微型居室结构设计
4.3.4 卷制式临时性微型建筑
4.4 插板式全通风微型建筑
4.4.1 全通风建筑
4.4.2 插板式全通风微型建筑结构
4.4.3 插板式全通风微型建筑工作状态
4.4.4 插板组合实例
4.4.5 插板式全通风微型建筑的特色和优势
4.5 折叠式微型建筑
4.5.1 建筑净高与室内环境的关系
4.5.2 折叠式微型建筑的结构
4.5.3 折叠式微型建筑的工作状态
4.5.4 折叠式微型建筑的特色与优势
4.6 嵌套式微型建筑
4.6.1 嵌套式微型建筑主体结构
4.6.2 嵌套式微型建筑天窗结构
4.6.3 嵌套式微型建筑侧窗结构
4.6.4 嵌套式微型建筑楼板结构
4.6.5 嵌套式微型建筑的特色和优势
附录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介绍微型建筑和微型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后引出相关的背景知识,提出微型建筑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其研究室内热环境的必要性,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全书共分为四章,从建筑科学技术的角度,理性地对目前的微型建筑的发展及其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并对舒适节能的微型建筑概念设计进行设计展望与评价,并结合案例分析给出相应的微型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改进方案。本书适用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建筑学、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在校师生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