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下河的女儿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8.58
6.7折
¥
8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冯大生 编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50807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1202648041
上书时间2024-12-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言|历史的余数(毕飞字)/001
一三春晖
写在大地上的悼词/002
清明时节的哀思/036
梅雨季节的思念/051
记住——妈妈的生日/057
哦,那逝去的暑假/063
我的心寻找妈妈已半年/071
月光里的妈妈/078
金秋十月忆老母/087
我眼中的妈妈与爸爸/095
娶媳妇/104
哦,那永远失去的年味/116
延续的家风/132
二满庭芳
……
内容摘要
《里下河的女儿》是作者冯大生和他的家族成员以散文体裁创作的回忆文编,多角度塑造了一位平凡但充满智慧大爱的农村妇女形象,文笔自然朴实,具有较为浓厚的地域特质、乡土气息,展现了冯氏家门这一乡村家族所具有的坚韧不息、乐观生活、热情待人的家风。家风是家庭成员世代遵守的共同价值、集体认同与家族文化,具有言传身教的特点。家风体现在家庭成员每个人的言行上,在家庭核心成员的引领下,家风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家族生命力的延续。本书展示了里下河农村人民生活方式、城乡家庭结构的变化,呼唤以淳朴家风促进形成纯正世风,构筑精神家园,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体现了传统价值在新时代的相融性与统一性。
主编推荐
2021年7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中组部、国家监委、教育部、全国妇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运用生活化场景、日常化活动、具象化载体,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家庭成员牢固树立新时代家庭观,传承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好家风故事。
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八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
本书作为家教家风读物具有亲切感人、接地气的特点,给我们处理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乃至邻里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字里行间传递着如何做人、做事的智慧锦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国历来重视家教家风,无论是传统的耕读为本、诗书传家,还是倡导的孝亲、明理、忠厚、勤俭等,都像一根根牢固的纽带,不断地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文字富有感染力,故事亲切感人,著名作家毕飞宇先生作序,知名教育理论家袁振国教授作跋,也使得本书增色不少。
精彩内容
写在大地上的悼词——纪念母亲逝世一周年
那天早晨,安卧在水晶棺里的母亲,被四人抬起,出了她进进出出无数次的大门,出了她上上下下爬过无数次的院门,在她来来回回走过无数次的屋后的那条路上——上了车,永远离开了她的家……
送葬的车队出了小镇的东头沿着野田河向北,在和尚的吹打声中向左下坡拐进了高徐火葬场。为母亲领到的牌子是5号,在排队等候的过程中,不时听到鼓乐声起,是别人家的送葬队伍。这个火葬场建了几十年了,方圆几十里水乡故去的人,就被送到此处走完人生最后一站。在这里送走了祖父母,在这里送走了外祖父母,在这里送走了父亲,今天又来送母亲。“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人生的三个终极问题也许只有到了这里才能找到答案。这么想着,轮到母亲的告别仪式了,灵堂的主持司仪是位年轻姑娘,她忽然问道:
“你们准备悼词了吗?”我猛然一惊,方才想起悼词没有写啊!转念一想,农村人谁还准备悼词呢?随即那个司仪说:“如果没有,我就代致悼词了。”她格式化地略带感情色彩地说了一段话,这通稿内容也还说得过去。我们随着司仪的引导,向母亲三鞠躬,在哀乐声中,依次向遗体告别。缓行的队伍里有人发出哭喊声,母亲没有女儿,谁在伤心地痛哭啊?我久久端详着母亲的遗容,母亲仍旧安详地睡着,犹如在家里灵堂睡着一样,脸颊上应该还留着泪痕吧?永别了,亲爱的妈妈,永别了,我一步一回头,失声痛哭。我在心底里呼唤:“妈妈,孩儿舍不得您这么走啊,妈妈,让儿再看您一眼吧……”母亲被推进去了,推进去了!我们又赶紧来到灵堂外等待,估计烟囱里那股黑烟是母亲的了,只听人群里有人哭喊:“孃孃(姑妈),你让火啊,你让火啊!”此时此刻,我只有对天而泣,直到黑烟变成青烟,那缕缕青烟可是我母亲的精灵呀!当从窗口接上母亲的骨灰盒后,我的心反而平静了。按照风俗不走回头路,到镇上沿街北绕一圈回家。将母亲的骨灰盒放到堂屋的供柜上,供奉不久,又被送到村里的墓地里。当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走上通往太平村的马路时,路边目送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哭得泪人儿一般,她是母亲的堂姐,从小带我母亲一起玩的娘家人。这条路,是从村里老家通往母亲娘家的那条路,母亲不知道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这是她最后一回了。母亲的骨灰被送到了她最终的归属地,一块离路边不远,离河边很近的墓地,与在这里等候十年的父亲合葬在一起。砖砌的墓室四周有茂盛的松柏与冬青树,前面是一块麦田。俗话说,入土为安,我边叩头边祷告:“妈妈,你今天与爸爸在一起了,你们好好过日子吧,旁边还有爷爷奶奶他们……”
每当回想起送别母亲的那一天,我的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静。从母亲被抬着离开家的那一刻起,从向母亲遗体告别的那一刻起,从母亲被安放在墓室的那一刻起,母亲的后事又走完了三部曲。从童年到青壮年到老年,母亲艰难地走完了人生三部曲,共活了86年零24天(农村习惯过了春节才长一岁)。尤其令我不能忘记的是,母亲的追悼会是个没有悼词的告别仪式,母亲是个爱热闹讲排场的人,按风俗该办的都办了,可唯独没有为母亲写悼词。其实,一个农民死了哪有什么悼词呢?父亲没有悼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没有。也许在中国只有农民死后没有悼词。我听过“八宝山”的悼词,我听过老领导的悼词,我还听过乡镇干部的悼词,参加过若干次追悼会,唯独没有听过农民的悼词。作为祖祖辈辈的农民,没人写也不需要写那玩意儿。因为,农民的悼词写在儿女的心中,写在每个乡亲的口碑中,写在他们赖以生存的那片土地上。如果那天要写,我就这么写:“我的母亲是里下河农民的女儿。”P2-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