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6岁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6.11
4.6折
¥
35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铭 著 著作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11433
出版时间2015-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1201200295
上书时间2024-12-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李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靠前教育专业硕士。目前从事早期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参与过早期教育专业培训书籍的编写工作,出版的图书有《福禄培尔幼儿教育》。
目录
Chapter01感官篇——孩子智力和情感的起点
01孩子不同感官的发展/004
视觉:视觉为孩子打开通向世界的第一扇窗/004
听觉:听觉使孩子眼前的世界变得生动/005
触觉:孩子凭借触觉快速地融入环境中/006
味觉和嗅觉:孩子有了自己的喜好/007
知觉:孩子的认识和情感逐渐丰富、完整/008
02通过感官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010
孩子具有强大的感官行动力/010
孩子通过不断重复的动作对事物产生自动反应能力/012
强大的吸收性心智让孩子轻松获得大量信息/016
感官刺激的最佳时机/018
03影响智力和情感的感官综合活动/020
观察力——决定孩子未来的学习力/020
注意力——决定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023
记忆力——为孩子智力和情感积累素材/029
想象力——推进游戏的发展,为创新做准备/034
04感知觉家庭活动方案/038
视觉活动方案/038
1.水果接龙/040
2.五彩花瓣/041
3.看看缺了什么/041
4.可爱的卡通熊猫/042
5.小马和小鹿/043
6.搭建亭子/043
7.蝴蝶的生长/044
听觉活动方案/045
1.身体打击乐/046
2.不同的乐器声音/047
3.数字一连串/047
4.小兔子的好朋友/048
触觉活动方案/049
1.神秘袋里有什么/049
2.三个小球/050
3.买饮料/051
味觉和嗅觉活动方案/051
1.甜和咸/053
2.帮妈妈做菜/053
3.香泡泡/054
Chapter02语言篇——孩子用语言与外部世界连通
01孩子开口说话了/058
孩子开始说话前的准备/058
语言爆炸: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两次重要的突破/060
02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语言/062
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练习发音/062
用快乐有趣的方式认读汉字/063
词语与实物相结合,轻松积累词汇/065
03准确、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068
说出完整的句子并不难/068
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学习抽象词语/070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072
04重视孩子的阅读活动/075
阅读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指标/075
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077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需要关注的几个因素/079
05语言家庭活动方案/082
书写活动方案/082
1.小小连环画/084
2.制作立体文字/085
听力活动方案/085
1.听指令做动作/087
2.接龙比赛/088
3.听孩子讲故事/088
口语活动方案/089
1.词语接龙/090
2.家庭戏剧/091
3.看图编故事/091
4.续编故事结尾/092
5.口头小作文/092
阅读活动方案/093
1.朗读古诗、歌谣/094
2.给故事配文字/095
3.带着问题去阅读/096
Chapter03思维篇——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
Chapter04数学篇——让孩子用数、形、量认识和理解外部环境
Chapter05科学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和发现未知
Chapter06生活与社会篇——生活是孩子重要的课堂
内容摘要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无法挽回,0~6岁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家庭教育影响孩子一生,教育要从家庭开始。本书根据0~6岁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在儿童心理学、经典早教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对早期教育的的五大关键领域——感官、语言、思维与数学、科学、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切实帮助父母解决教育0~6岁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
游戏是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孩子开始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本书中,五大关键领域的游戏一应俱全,父母可以在家里与孩子一起做这些游戏,这样既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各项能力,又能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一举两得。
精彩内容
CHAPTER 01感官篇——孩子智力和情感的起点
在孩子感知觉的发展过程中,面对陌生庞大、纷繁复杂的环境,一些事物、现象逐渐凸现出来,进入他们的大脑。那些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记忆也影响着孩子的情感和意志,那些独有的感觉认知经历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拥有了*初的情感体验。
01孩子不同感官的发展
出生后的孩子对缤纷多姿的外部世界产生了无限的好奇,他们想去认识,想去了解。这些是什么?那些是什么?在孩子身心发展的*初阶段,他们不会说话,不具备成人的语言交流和阅读能力,成人可以凭借信息的传递听别人介绍或看一些文字内容,就可以对事物有个初步的认识,而孩子则需要用各种感官实实在在地接触事物,对它们进行直接的感知才能认识事物。
视觉:视觉为孩子打开通向世界的**扇窗
视觉是孩子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当他们睁开眼睛时,一个彩色的动感世界就呈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有人曾经论断,胎儿和新生儿看不清任何东西,听不到任何声音。但事实上,当医生用胎儿镜给妈妈做子宫检查时,胎儿会用手遮住眼睛来挡光。也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不久,就会有注视母亲面孔的行为出现。
有一项实验,在3个月的婴儿面前放两个圆形卡片,一个是彩色的,一个是灰色的,结果是3个月的婴儿视觉停留在彩色卡片上的时间大约是灰色卡片的2~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能区分颜色。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不同几何形状的物体也有不同的视觉停留现象,他们的眼睛会滑过那些没有边缘的区域,停留在一个几何体的边缘,比如,一个三角形。由此看出,婴儿也是能区别形状的。
宝宝从小就通过视觉探索外界环境及其变化,从出生后**个月起,视觉一直在迅速发展,出生后半年,通过视觉观察,宝宝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有了充分的了解,他们熟悉每一个呈现在他们视觉里的物品,他们知道自己的玩具在哪里。有时,想玩小熊,他会用眼睛盯着玩具放置的地方,并用小手指着,嘴里唔唔哇哇,希望成人帮助他。当宝宝手边的玩具已不能调动他的兴趣时,爸爸妈妈抱着他站在窗前或院子里观景,就可以稍稍平复他焦躁的情绪。因为他看到了一些新鲜的东西,这些更大范围内变化的事物给宝宝带来了视觉刺激。
凭借视觉,孩子记住了一些熟悉的面孔,对他们有了感情的依恋,看见他们,他会高兴或者安心;但是见到陌生人,则会让他紧张不安。
听觉:听觉使孩子眼前的世界变得生动
出生后的婴儿,当他们哭泣时,如果听到母亲的声音或者躺在母亲的怀中,就会慢慢停止哭泣。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人们把孩子妈妈说话、讲故事的声音录下来,同时提供另一个妇女的声音,通过实验发现,即使出生一个月的孩子也表现出对妈妈声音的偏爱。妈妈的声音令孩子全身放松,对所处的环境产生安全感。
电影诞生之初,人们在电影院里欣赏到的是一些无声的不断变换的画面,想要清楚地了解故事,人们需要紧盯着画面上的字幕。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自然环境中各种美妙的声响都无从听到,观众无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与画面中的那个世界始终是隔着的。
听觉带给孩子的感受也是如此,唯有与视觉同步的声音进入到孩子的听觉器官,孩子才真切地感觉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世界。
4~5个月的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对声响有反应了,一些高频的声响,比如,汽车的喇叭声、音乐声等,可以增加胎儿的活动频率。
不断成长的孩子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的发声特点。他们依靠听觉欣赏音乐、学唱歌曲、学习口语。5个月的孩子已有能力辨别出母语。让孩子听两个成人说同样的两句话,一个用母语,一个用其他语言,两个成人说话的速度、面部表情、感情表达尽量保持一致,孩子依然能区分出两种语言的不同。孩子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在母语环境中,听觉的日积月累,让他们已经熟悉了母语表达的口语特征。
从生理的角度看,婴儿的耳和成人基本相同,只是小一些。但正是因为孩子的耳小,加上他们的耳内纤维较短,使孩子接受振动频率的范围大,因此成人不能听到的某些尖细声音和高音哨声,婴幼儿往往能够听到。可以说,孩子更能敏感地捕捉到环境中的一些细微部分。
触觉:孩子凭借触觉快速地融入环境中
孩子亲眼看到一个事物、亲耳听到一个声音,但是如果没有身体的触碰,对孩子而言,这个事物跟他还是没有形成切实的关联。他跟那个环境是远离的。只有用自己的小手、嘴巴接触物体,他们才能感知那个事物的真实存在。
这就如同我们看到的某个情景,一个孩子站在一群玩耍的孩子的外围,看着那些小朋友热闹嬉戏,听着他们开心地欢呼,他的脸上充满渴望。孩子感觉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寂寞。而当他接受小朋友的召唤,投身到他们中间,与他们进行身体上的接触,并触碰那些玩具时,孩子才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
孩子通过触觉活动,对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软硬等都有了较为*确的认识。当孩子通过身体接触对环境中的物体有了清楚的了解后,环境带给孩子的陌生感就消失了,孩子也就融入那个环境了。
孩子对物体的触觉探索*初是从口腔的活动开始的。出生后的**年,孩子都是在用嘴巴探索物体,我们看到这一阶段的孩子无论看到什么东西,都要拿过来放到嘴里,孩子不是想尝尝它是什么味道,而是想通过这一方式了解它是什么东西。
接下来就是孩子手的触觉过程。他们常常用手探索每一个可及的物体,他们不断翻转物体,大一些的孩子甚至能够拆卸物品。孩子的触觉经常与其他的感官协调行动,比如,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开始了眼手协调的活动。三四个月的婴儿看见放在远处的物体时,小手会做出伸抓的动作。七八个月的婴儿看见物品时,常常用手去抓住,然后转动手腕,使物体转动。这样,他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对物品进行观察。孩子在幼儿期会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性,比如,在黑暗的房间里,5个月的婴儿听到声音时,会把手伸向声源的方向。
孩子身体表面的皮肤对于抚摸、温度和疼痛*常敏感,当他睡觉的时候,轻轻地拍打其身体的某一部位,会使他形成一种习惯;让他更加安静地入睡。温柔的抚摸拍打能够刺激不敏感的婴儿或者抚慰易激动的孩子。如果孩子经常被家庭某一个成员怀抱、抚摸、牵手,他们便会更加依赖这个成人。在生活中,孩子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亲密关系。因此,触觉不但帮助孩子认识物体,而且对于孩子人际关系的形成、情感依恋也有重要的作用。
味觉和嗅觉:孩子有了自己的喜好
有个妈妈说,她的孩子总喜欢扑到她的怀里闻她的脖子,有时还喃喃自语:“妈妈的味道……”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孩子上小学三四年级;还有一个孩子,喜欢自己的小被子,睡前常常把被子盖在脸上,原来,他是喜欢被子上的味道。那是他婴儿时用过的一个被子,上面还留着他婴儿时的味道。
味道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尤其是低龄的婴幼儿。因为出生后的孩子无论是用嘴巴尝、用鼻子闻,接触到的味道都是有限的,因此,那些*初给他们带来感官刺激的味道形成的记忆将是长久而强烈的。
孩子出生不久就表现出明显的味觉偏爱,他们吮吸甜汁液的频率远远快于酸、咸或者水的频率。不同的味道还会引发婴儿不同的面部表情,甜的东西能使婴儿的哭泣减少,并能逗引他们发笑和咂嘴;酸的东西会让婴儿皱鼻子和噘嘴;而苦的东西则经常会让婴儿吐口水、伸舌头。
婴儿很早就表现出了对牛奶气味的偏爱,母乳喂养的婴儿能够通过气味认出自己的妈妈。对于不喜欢的气味,如醋或者臭味,他们会扭头或表现出厌恶的表情。一般来说,对于味道的感觉,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知觉:孩子的认识和情感逐渐丰富、完整
孩子通过眼睛、耳朵、身体触觉等接收了很多外部刺激和信息,大脑中形成了对事物不同特征的知觉。他们看到圆圆碧绿的西瓜,尝到红红的瓜瓤,知道它跟那个看起来弯弯黄黄、吃起来软软甜甜的香蕉是不同的。由此,他们建立了对西瓜和香蕉的知觉。孩子在多次天阴刮风、电闪雷鸣之后,看到了瓢泼大雨,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对天气的认识。当他们被妈妈怀抱着看到在庭院的树梢上、廊檐下一只只振翅跳跃、啼声婉转的小鸟时,他们的大脑中就有了对小鸟的印象,于是产生了对小鸟的知觉。孩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来自感官体验,同时,感官体验又不断丰富着他们的感知觉。
孩子的感官刺激也影响着他们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发展。2~6个月的婴儿,看见别人做鬼脸,他会做出微笑反应。1岁左右的婴儿,如果有人突然关了屋里的灯,他就会很害怕。
如果一个孩子曾经不小心被火灼烫过,那么他就会对火产生恐惧感,不敢轻易靠近。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色彩艳丽的东西、清洁整齐的环境。听到美妙动人的音乐,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而如果哪里传来刺耳的声音,他们就会皱起眉头,捂紧耳朵。幼小的孩子如果被成人怀抱、爱抚,他们就会感到开心愉快;而如果受到成人的厉声斥责,他们就会出现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时间久了,孩子便对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情绪的态度。
感官体验还为孩子的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当孩子的大脑中有了对事物的知觉,才有可能在大脑中留有它们的形象。如果孩子曾经看到过真实的火车,听到过火车的鸣笛,当他再次从电视、广播里听到轰隆隆的声音时,孩子的脑中就会出现对火车的记忆。通过观看夜空,孩子知道亮晶晶闪烁的是星星,于是当妈妈指着闪动的灯光问孩子:“它们像什么啊?”孩子凭借记忆,就会产生灯光一闪一闪像星星的想象。孩子将乒乓球和玻璃球同时放入水盆里,乒乓球浮在水面,玻璃球沉入水底,有了多次这样的感觉体验后,孩子就会明白,重量轻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到水面上。
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通过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吸收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首先在孩子大脑中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随着孩子感官能力的不断发展,他们逐渐具备了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孩子的大脑中形成了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孩子的情感、智力不断地发展,内在的精神世界也慢慢地构建和丰富起来。
02 通过感官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
孩子具有强大的感官行动力
彤彤生日时收到一个拼图玩具,当爸爸还在旁边仔细看玩具说明以期获得行动指导时,彤彤已经动手操作起来了。没用多长时间,他已经像模像样地拼出了一个小飞机。幼小的孩子常常无须成人教授,仅凭自己的观察、模仿、琢磨,一次次地试验、操作,就可以掌握一些技巧,获得某种能力。比如,他们在某种语言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自然地就学会了一种语言。
因为成人具备语言和沟通能力,所以他们在学习一些新东西时,往往会通过阅读文字、与人交流、听人讲授等间接方式获得认识。但是,婴幼儿阶段的孩子不具备成人的这些条件,那么,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地突破未知,掌握知识和能力,成长、发展起来的呢?
分析婴幼儿阶段的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早期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多感官的行动操作过程,他们需要感官与外部事物的充分接触,从而获得切实的身体体验。而孩子的感官学习离不开内在和外部两个条件。内在条件是指孩子的大脑、心理吸收能力,外部条件是指外部施加给孩子的感官刺激。下面,我们对上述几个影响孩子能力获得的因素做更进一步的分析。
4岁的依晨喜欢看动画片,听说互联网上有很多好看的内容,妈妈尝试着给依晨寻找。互联网上的信息纷繁庞杂,令人眼花缭乱,找到一个自己想要的内容,有时颇费周折。妈妈作为一个新手还在探索中,可是不久便发现,依晨在网络上能够熟练地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 没有人教过她,可是她似乎找到了一条清晰的途径。妈妈感叹她的无师自通。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对儿童做了一项观察研究,他把一个玩具娃娃放在毯子上,婴儿拿不到玩具,急切地用手试图攀抓,偶然拉动了毯子一角,孩子发现了毯子运动与玩具间的关系,于是拉过毯子,取得了玩具。孩子就是这样在行动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比于孩子,成人常常是以一种清晰的合乎逻辑的方式行动。他们在行动前,首先会思考行动中的各种因素,或者设计一个活动方案,然后再付诸行动。孩子却是一个“行动派”,想到就立即行动,他们需要通过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亲手触摸到来确认物体的存在,从而实施自己的行动。
幼小的孩子因为对外部世界所知甚少,为了尽快适应环境,求得发展,他们内在的力量会激发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共同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外部环境,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需要的知识信息。在行动的过程中,孩子的感官不断被刺激,逐渐形成某些行动的反应能力,孩子也从中认识到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孩子就是这样在行动体验和感知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能力的。
孩子的行动往往来源于好奇,卢梭说:“只有欲念才能使我们有所行动,我们对不感兴趣的东西,怎么会产生欲念呢?”好奇让孩子焕发出积极探索的意志和激情去达成目标。他们情绪激昂地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内容,同时,快速获取新的知识和内容。虽然孩子正在发展中的大脑只有极少的信息内容,但却少了成人大脑中冗余繁杂信息内容的干扰。
在探索过程中,成人常常希望找到一些捷径,有时还会对自己的方向产生怀疑,或者因欲望而生的目标过于庞大、不切实际,因而在求知的路上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终可能连现实的目标都不可及。而孩子却总是心无杂念,在行动的过程中,目标坚定,精神专注,他们不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甚至很少倦怠。他们用自己的大脑、意志、情感以及身体各器官,一起参与到行动探索中去。
当孩子因为独立的行动获得一个小小的新知后,他们异常兴奋,这就如同他们打开了迷宫的**道门,成功的喜悦和自信激励他们一步一步向前走下去。他们将大量吸收的新知识、新经验与旧知识、旧经验相互联结,然后依据这些丰富而庞大的内容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展开比较、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过程,于是,他们很快地发现了事物的规律、特征,由此获得了直抵目标的途径。孩子的心智就是这样慢慢地发展、成熟起来的。
孩子通过不断重复的动作对事物产生自动反应能力
彤彤15个月时突然对家里的小盆小桶很着迷,他有时一个人长时间地坐在地板上,用手将小盆翻过来翻过去,对这样一个简单重复的动作,他乐此不疲。有一天下午,他从家里客厅开始,小手扶着墙壁走到门口,将果皮桶盖吧嗒一声掀开;然后来到另一个房间,将一个扣放在小盆上的小桶翻转过来,返回客厅,再将果皮桶吧嗒一声关上。接着,重复前面的动作。就这样,那个下午,在彤彤爸爸安静的观察中,彤彤将同一套动作进行了17次。
3岁时,姥姥带彤彤外出散步,在回来的路上,彤彤急不可待地走在姥姥前面。回到家里,他冲进厨房,掀开地上一只水盆上面的盖子,将小手放进盆里搅动姥姥浸泡着的东西;然后,打开上下两个水龙头,让水畅快地流出,他则静静地欣赏。完成这一过程,他像是释放了某种紧张的情绪,慢慢地、很放松地走向自己的玩具空间。这是他一段时间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观察那一串动作的实施,你可以感觉到,他受到一种力量的驱使,这种力量促使他去做那些事情,而且似乎在行动之前他就已经规划好了动作程序。那么,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
我们知道,孩子是探索世界的“行动派”,彤彤那些不断重复的过程以及“匪夷所思”的行为是在探索一些未知事物,满足他的好奇心。
在*初的阶段,面对庞杂的外部环境,孩子虽然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但由于他感到自身力量的微弱,所以只能选择一些微小的他可以掌控的小物品来探索。在彤彤的观察中,小桶小盆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生活需要,那么,它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它们具备那些他看到的功能?姥姥在盆里泡着的东西是什么?对这个陌生的东西,他能做的就是用手抓、摸。水是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将那个龙头朝旁边一拧,水便哗哗地流淌出来,再往相反的方向拧去,水就没有了,为什么会这样?很多很多的问题萦绕在孩子的大脑中,但是孩子常常无法得到完整而令自己信服的答案,于是,他会尽己所能地继续进行自我探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