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接点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9.47
4.9折
¥
39.5
全新
库存41件
作者(日)河合隼雄 著
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6481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5元
货号1202095704
上书时间2024-12-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河合隼雄(1928-2007),日本临床心理学创始人,日本第一位荣格派精神分析师。日本著名教育家,社会评论家。曾出任日本文化厅厅长,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传奇性文化人物。
目录
序言 生与死
第一编 生死之间
第一章 生命周期
一、生命周期的意义
1. 什么是生命周期
2. 弗洛伊德和荣格
3. 现代的意义
二、古人的智慧
1. 希伯来、希腊
2. 孔子
3. 印度教
三、自我形成的阶段
1. 自我形成的过程
2. 自我、自性、人格
四、成人的发展心理学
1. 中年危机
2. 耶鲁大学研究小组的研究
3. 人生后半期的课题
五、过渡礼仪
1. 过渡礼仪的丧失
2. 现代人和过渡礼仪
3. 死的体验
六、今后的课题
第二章 男女、老少的原型
一、现在的男女、老少
二、亲子
三、弑父与弑母
四、男性与女性
五、老和少
六、全体性
七、小结
第三章 老人神话学
一、老人的尊严
1. 老人的威严
2. 神话的意义
二、生命周期的完成
1. 生命周期与衰老
2. 老圣人
三、死后的生命
1. 濒死体验
2. 迎接死亡
第四章 老夫妇的世界
一、老年夫妇
1. 高砂
2. 丈夫“衣食不自理”,妻子“手脚并用,应接不暇”
二、文学作品中的老夫妇
1. 棉坎肩儿和狗
2. 孙辈
三、新课题
1. 秘密
2. 关系的经营
第五章 幻想世界
一、序言
1. 老人与现代
2. 幻想的内涵
二、老人和少年
1. 《地海战记》
2. 生死的平衡
三、老人与少女
1. 毛毛和老人
2. 时间的意义
四、老人和幻想
1. 《汤姆的午夜花园》
2. 老人的意义
第二编 现代社会与边缘性
第六章 现代与边缘性
一、边缘性人格障碍
二、现代和边缘界限
三、分裂
四、对边缘界限的挑战
第七章 边缘性人格障碍与阈限
一、 序言
二、阈限
三、共同体
四、心理疗法
五、边缘性人格障碍
后记
附录一 青春期的过渡礼仪
附录二 如何生,又如何死?柳田邦男
出版后记 河合俊雄
内容摘要
第一次做人的我,对于生命有很多的疑问啊!
生命是什么?生命有周期吗?
你后悔出生吗?你畏惧死亡吗?你相信灵魂存在吗?
婴儿期、青年期、成熟期、衰退期……把人生分段是不是真的有意义?
出生、上学、毕业、就职、结婚、生子、退休、死亡……我们一定要按照这样的节奏生活吗?
满月酒、成人礼、毕业典、结婚宴……这样的“过渡仪式”对我们的人生会产生什么影响?
……
我们该如何生?又该如何死?
信仰缺失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确立自我?
荣格派心理学巨匠、日本心灵导师河合隼雄,
直面生死难题,探讨如何走好人生路,为第一次做人的你答疑解惑。
主编推荐
荣格派心理学巨匠、日本国宝级心灵导师河合隼雄基于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经验,直面生死难题,探讨如何走好人生路。
★以确立自我为主题,探讨过渡仪式、老人智慧、中年危机和少年意气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而揭示我们究竟该如何生,又该如何死,帮助迷茫和颓唐的人找到前进的方向。
★大量心理咨询实例,细致分析,娓娓道来,心理学爱好者和从业者不可不看。
精彩内容
第一章 生命周期
一、生命周期的意义
“生命周期”这个词,现在已经是众所周知了。不仅专家,普通人也常常会使用这个词。其实,它的出现还是比较近期的事。其在短时间内能得到迅速普及,说明了现代人对“生命周期”的强烈关心。
一个人从生到死,充满了变化和经历。长期以来,心理学中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便是摸索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模式及规律。所以,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研究,由来已久。以往的研究课题中也曾出现过很多的“阶段”设定。生命周期的概念,与以往研究中的发展阶段的概念相比,其实并无大差别。它能有今天这样的普及是有其相应的理由的。在注意到这个特点的同时,我们先来简单地说明一下什么是“生命周期”。
1.什么是生命周期
人从出生到渐渐长大成人,然后慢慢成熟,变老,死去。研究这个变化过程的学问,在心理学里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领域已有许多研究成果问世。其中,根据研究对象年龄的不同,可分为儿童心理学和青年心理学等。这些对心理学的研究的形成和发展,多以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为根据。其关于人的发展状态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答案。问题在于,由于这些研究多以自然科学的方法为基础,其着重点具有偏重于外部观察的倾向。
在深层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从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出发,在人的发展阶段的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对这一点,下文还会进一步介绍。美国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森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他自己的理论。他提出和整理了包括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阶段的理论。埃里克森的理论,即他的关于“生命周期”的理论及“自我同一性”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普及。今天,它在日本已经成为一种常识性的存在。
丹尼尔·J.莱文森(Daniel J.Levinson)对生命周期这一用语,曾做过以下说明:“周期”(cycle)与“发展”(development)出于同一词源。他指出,今天仍在使用的另一些英语词汇,如“circle”“evolve”“completion”“wheel”“inhabit”“culture”“cultirate”等也出于同一词源。“生命周期”(1ife circle)一词“虽包含了这里所有词的基本含义,但这些基本含义却并没有得到明确表现”。莱文森认为,“生命周期”所包含的众多的基本含义里,有两点非常明确:第一,“生命可以被视为从出发点(出生/开始)到终点(死/结束)的过程,或旅程”。第二,“生命周期”如同“季节”,可以被划分为一系列的时期或阶段来看。也就是说,人的一生,虽因人而异,却都可以被看成一个个的过程,就像有季节变化那样,呈现出具有特征的段落及变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人的一生将如何分段?在人生的划分形式上,埃里克森最先提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埃里克森以如下表格,提出了个人发展演变的模式(epigenetic scheme)。
之后,当人们在说明生命周期的阶段时,常会引用此表。尽管如此,对埃里克森十分了解的幹八郎却明确指出,他怀疑我们或许并没能正确理解埃里克森的初衷。幹八郎认为有些人“并不是明知故犯,而是只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解释别人的学说。虽说无意,可在引用中让它跑调了的情况却不少”。之后,他又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即“自我同一性的基本思想,是以精神分析的自我论为基础的。应该说,要让这种理论融入日本文化的水土之中并非易事”。笔者对此也大有同感。
看了埃里克森的图表,便十分清楚,他的想法是立足于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说的理论上的。弗洛伊德的理论以青年期自我确立以前的阶段为基点,他的人生阶段论,是在十分注意性冲动的表现及变化的前提下所形成的。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又考虑到社会因素,增加了青年期以后的几个阶段,完成了包括人的一生的生命周期论。从前因后果上来看,其中不可否认弗洛伊德“自我确立”理论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个“自我”说到底,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物。笔者多年来,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个自我与日本人的自我是不同的。对这一点的探讨有待后续。由于有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日本人很难原原本本地认识和接受埃里克森的最初意图。我们在讨论生命周期时,当然会引用埃里克森的学说,但必须要注意到其中的难点。(P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