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3.59 7.2折 88 全新

库存8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喻梦哲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97316

出版时间2017-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202101248

上书时间2024-12-26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喻梦哲,1984年出生,201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师从张十庆教授,获“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学位。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授课教师。任职以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项目:《中国古建筑测绘大系》分卷一一“陕西祠庙”,参编陕西省文物局科研出版项目:《凌苍莽瞰紫微一一陕西古塔实录》《天心地中一一陕西泾阳历史建筑测绘图志》等图书。主要研究领域为东亚建筑技术史、建筑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西北地域建筑史等。

目录
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与对象选择

1.1.2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1.2 既有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1.3.2 全书框架及逻辑线索

1.4 史地背景

1.4.1 晋东南地区的地理特征

1.4.2 晋东南地区的建置沿革

1.4.3 晋东南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

1.4.4 晋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

1.4.5 晋东南地区的宗教流派及民间信仰

第2章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建筑的构架体系

2.1 本章 引言

2.1.1 以构架的分类及分布作为本研究起点的必然性

2.1.2 中国传统木构架分类问题的研究综述

2.2 殿堂构架的发展与衰微

2.2.1 殿堂构架演化的外部表征——铺作层

2.2.2 厅堂化——五代、辽、宋时期北方殿堂构架的主流发展趋势

2.2.3 殿堂构架厅堂化的表现及其评价

2.2.4 殿堂构架在南方的传播及其在地化的特点

2.3 《营造法式》成书前后厅堂构架的发展情况

2.3.1 前法武时期的北方厅堂原生性问题

2.3.2 连架式厅堂与井字式厅堂的地域属性

2.3.3 《营造法式》的成书与北方厅堂的展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建筑的构造类型

3.1 本章 引言

3.1.1 以构造节点的分类比较作为本研究知识背景的必要性

3.1.2 有关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建筑构造类型问题的研究综述

3.1.3 样本案例的选择依据及分类标准

3.2 宗教差异与殿宇平面构成

3.2.1 佛坛庄严与后内柱间版壁设置

3.2.2 前廊开敞与祠观神龛布置

3.3 梁架做法及其分类

3.3.1 梁架分类的考察指标及案例统计情况

3.3.2 典型的构造节点类型

3.3.3 晋东南遗构梁架做法与周边地区同期实例的比较

3.4 铺作做法及其分类

3.4.1 铺作分类的考察指标及案例统计情况

3.4.2 晋东南遗构的铺作做法与周边地区传统做法及《营造法式》制度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建筑的构件样式

4.1 本章 引言

4.1.1 以样式研究作为《营造法式》传播线索的适切性

4.1.2 晋东南地区木构建筑构件样式问题的研究综述

4.2 耍头拟昂问题

4.2.1 耍头斜出拟昂的构造意义

4.2.2 耍头的拟昂化与六铺作的缺失

4.2.3 梁袱构造的改变与耍头拟昂化的推进

4.2.4 昂状耍头在补间铺作上挑平樟节点中的构造表现

4.2.5 昂状耍头的演化方向——昂形耍头、假昂与插昂

4.3 照壁构成的类型及关联构件的样式变迁

4.3.1 前廊开敞传统与前照壁处理方式的时代和地域性展开

4.3.2 晋东南地区遗构中照壁相关构件的典型样式及其变迁情况

4.4 扶壁棋组合的变化规律

4.4.1 晋东南五代、宋、金扶壁棋演变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定位

4.4.2 半棋替木及先枋后棋现象

4.4.3 扶壁棋上部虚悬的构造解释及牛脊椿的可能施用位置

4.4.4 扶壁棋的隐刻规律及常用棋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与《营造法式》相关的几个专题

5.1 本章 引言

5.2 串的普及与襻间的退化

5.2.1 《营造法式》体系下的顺身构件及其层次性

5.2.2 顺袱串在南北方的不同演化轨迹

5.2.3 隔承构件的演变与顺身串的普及

5.2.4 襻间与串的共存与消长

5.3 角梁平置与结角做法的归一

5.3.1 大角梁法、隐角梁法及隐衬角袱法各自的时代与地域性展开

5.3.2 晋东南及周边地区木构角梁做法的类型统计

5.3.3 构造简化趋势及《营造法式》在隐角梁法盛行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5.4 樽、柱(丁袱)错缝现象及其调整方法

5.4.1 樟、柱(丁袱)错缝的本质及其伴生现象

5.4.2 樟、柱错缝前提下的椽长调整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建筑的尺度构成规律

6.1 本章 引言

6.2 尺度构成的基本单元及组合模式

6.2.1 整数尺制的适用对象及其内涵

6.2.2 材分模数制的应用时段及判定标准

6.2.3 扩大模数与屋宇基本比例

6.2.4 比例常数在大木作设计中的应用与层次性

6.3 晋东南五代、宋、金木构的平面尺度构成规律

6.3.1 柱网平面的基本单位

6.3.2 柱网实例汇总及分类

6.4 晋东南五代、宋、金木构的椽架尺度设计规律

6.4.1 分制或尺制——椽长设计的单位问题

6.4.2 椽长实例汇总及分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回顾与展望

7.2 南北方技术互动下的《营造法式》与晋东南五代、宋、金遗构

7.3 结语

附录A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佛教殿宇及道教神祠的空间配置模式

附录B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木构建筑的梁架做法分类

附录C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木构建筑的铺作配置情况

附录D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木构建筑的铺作属性

附录E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木构建筑的铺作构件样式

附录F 现存主要早期木构及砖石仿木构中的扶壁棋类型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晋城两市域内遗存有大量五代、宋、金早期木构建筑,其保存之完好、数量之丰富、类型之多样、分布之密集、样式之典型,在国内均罕见,因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座宝库。近年来,学界对这一地区建筑遗产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博士论丛》为作者就读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期间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改编而成,主要关注于该地区早期木构建筑中与《营造法式》间存在特定技术关联性的构造特征与样式做法,希冀借由该地区的大量案例,探索《营造法式》编纂发行后对华北地区营造实践的影响情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