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博名家画传:谢辰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文博名家画传:谢辰生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4.28 5.0折 12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晓东 彭蕾 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8266

出版时间2019-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1201873884

上书时间2024-12-23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一  胸无大志枉少年
  一、颠沛辗转的童年与少年
  二、青年时代投奔延安未果
二  在上海郑振铎身边
  一、偶遇郑振铎,与文物工作结缘
  二、编辑《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
  三、《目录》尘封与出版
三  建国初期在文物局的经历
  一、文物局创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两部文物法令
  三、参加抗美援朝
四  文物法规和文物保护制度创建
  一、文物保护制度的开创
  二、改变文物纯商业性质,制定文物出口鉴定标准
  三、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部文物综合法规
  四、建设配套文物保护专项法规
五  “”时期保护、恢复和重建文物工作
  一、“”初期保护抢救文物
  二、保护北京古观象台
  三、恢复和重建文物工作秩序
  四、参与起草国务院“132号文件”
六  改革开放初期的文物保护与研究成果
  一、部文物保护法与国务院“101号文件”
  二、主持与推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版和第三版的编纂
  三、组织与协调全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
七  坚持中国特色文物保护道路
  一、从“保护为主,抢救”到十六字方针
  二、修改和修订《文物保护法》中的坚持
  三、抢救长江三峡文物行动
  四、全身心投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五、从“文化遗产日”到“自然和文化遗产日”
  六、坚持中国特色文物保护理论与实践
八  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一、诗词
  二、题词
  三、多样的文化生活
附录
  一、守护文物七十年
  二、生平简表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按照《中国文博名家画传》的体例格式,以谢辰生先生生平为主线,以谢先生的照片为主要内容,辅以文字,记录和探讨谢先生对中国文博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从他的人生和工作经历中,可以看到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迅速变化;从他的丰硕的工作成果里,可以触摸到20世纪中国文物保护工作从无到有、曲折起伏的发展脉搏。

精彩内容
    一、颠沛辗转的童年与少年
        谢辰生,公元1922年9月17日(农历七月二十六日)出生在北京南锣鼓巷一条叫前圆恩寺的胡同里(图一),名国愈,字辰生,号思庵。其祖籍为江苏省武进(今常州)罗墅湾南村,寄籍河南安阳。父亲谢宗陶(公元1887-1976年),字菊农,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曾先后任徐世昌、吴佩孚、商震、于学忠、熊斌等人秘书,财政组主任参议,河北省银行行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父先后在天津圣功女子中学任国文教师,在河北大学教授历史。母亲万玉文。谢辰生在家中排行第四。伯兄谢国捷,字戎生。仲兄谢国振,字雷生。姐谢絮青,弟谢国祥(图二)。
        六岁以前的谢辰生,因为父亲任黎元洪政府财政组主任参议,远寓洛阳,随母亲寄居于家住天津意大利租界北东马路的三伯父谢宗汾家,生活倒也安稳。不幸的是,在他六岁时,慈母辞世,谢辰生的生活起居全由三伯母含辛茹苦地照料。
        公元1929年,谢辰生七岁。父亲当时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的秘书。谢辰生在这一年被父亲带回北平,租住于北平府右街椅子胡同六号。到了读书年纪的他,进入北平培根小学读初小。八岁时转入北平四存小学,直到公元1933年。四存小学重视国学教育,《论语》《诗经》《左传》等都是推荐阅读书目,因此学生们国学底子都比较好。在这里度过大部分小学时光的谢辰生也由此打下了厚实的旧体诗词基础,一手漂亮的小楷也是有模有样。
        公元1934年,父亲转任河北省主席于学忠秘书,工作地点在河北省省会天津。谢辰生又被父亲接到天津,并进入天津秀山小学读高小,翌年毕业。小学毕业后,谢辰生即回到北平,兄弟几人都住在太仆寺街公寓。后来,谢辰生住到堂兄谢国桢家,也就是白塔寺锦什坊街小水车胡同一号。其兄谢国桢是我国有名明史专家。与其兄同住的日子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谢辰生对国学、历史、文化的热情,也为他日后欣然选择文物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留下了前后因缘。
        就在回北平的当年,谢辰生到北平四存中学读初中一年级。四存中学,是以颜李学派的四存(即存性、存学、存治、存人)而命名的。它虽然以尊古读书为帜,实际上是一所半军事性的学校。学校实行“三八制”,即八小时上课学习,八小时进行军事训练,八小时休息。可惜好景不长,公元1937年,十五岁的谢辰生因日寇侵略,父兄远走,家庭拮据,不得已休学一年。后又在四存中学读初中二年级,公元1939年终于初中毕业。
        二、青年时代投奔延安未果
        公元1940年,十八岁的谢辰生开始在四存中学读高中,直到二十岁,但未毕业。谢辰生经常背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他从小学习历史,长大后开始读进步书刊。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用通俗的笔触,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思想,常使青年时代的谢辰生热血沸腾。同时,兄长谢国捷和谢国振参加革命活动,也直接影响到他。这一切对谢辰生思想进步、了解共产党、向往延安,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谢辰生在二十岁(公元1942年)这年的暑假,到天津探亲。其间与堂兄谢国权和谢国桢女儿谢莹秘商约定前往延安,投身革命。家长们不让走,他们就秘密进行。没有路费,就拿着各自学费,又卖掉自行车凑好路费。三人约定谢国权、谢莹先走,谢辰生暂留北平断后。后来谢辰生与北师大女附中同学张洁璇、李寄松一起投奔延安,但是刚到安阳,张、李两位同学被赶来的家长带回北平。谢辰生决定只身前往,一路艰辛,终于抵达西安。时逢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封锁延安。这一重大形势变化,是他事先不可能预想到的。他没能与共产党组织取得联系,又没有其他途径,只得滞留西安,以在商店当店员为生,等待着去延安的机会。
        公元1942年秋,滞留西安的谢辰生作七律一首(图三):
        经年羁旅客长安,远隔重关人未还。
        落叶凋零秋渐老,孤灯萧瑟夜初阑。
        乡心已碎何由补,归梦犹浓且自宽。
        极目京华云烟渺,几时光复旧河山。
        秋叶飘零,寒意渐浓,客居西安的谢辰生独对孤灯,思乡心切,遥望故乡,更为惦念的是“几时光复旧河山”。转眼入冬,谢辰生仍在西安,又作《调笑令》一阙,以慰自己思乡之情(图四):
        红叶红叶,寄来纸儿上贴,何如折赠枝春,聊慰他乡远人。人远人远,又是天寒岁晚。
        红叶红叶,寄来纸儿上贴,遥忆旧院清秋,千里飘零客愁。愁客愁客,两地相思系者。
        公元1943年初,谢辰生仍滞留西安。春季,送别李未央夫妇,作《菩萨蛮》一阙表达离别不舍之情(图五):
        相知已恨相逢晚,而今又恨将离远,聚散太匆匆,春风吹落红。
        征人从此去,凝咽浑无语,重见更何年,人离月正圆。
        此后不久,几番努力没能去成延安的谢辰生迫不得已又回到北平。同年,谢辰生来到河南安阳,在安阳县立一小当老师。一边教书,一边等待机会。
        公元1944年,二十二岁的谢辰生不忘初心,矢志不移,下定决心投身革命。他另觅途径,“满怀壮志渡黄河”,准备先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再去延安。他中途受阻于安徽省毫州,作七律一首(图六):
        如烟往事已蹉跎,久客归来恨更多。
        父老天涯犹作客,弟兄几度赋骊歌。
        三年奔走多荆棘,万里风尘尽坎坷。
        烽火南迁伤半壁,满怀壮志渡黄河。
        公元1945年,谢辰生重返河南安阳。8月14日,他作《满庭芳》一阙:
        一霎西风,暗消残暑,小庭悄酿秋寒。星河低转,人静夜初阑。身似浮萍断梗,把归思,付泪轻弹。空怅望,一弯新月,无寐忆江南。
        天涯伤迢递,聊凭尺素,强破愁颜。飘零后,赢得金缕衣宽。惆怅付于一醉,任韶华,随意阑珊。但频愿,早息烽火,人伴凯歌还。
        这首《满庭芳》是谢辰生在抗日战争胜利之际所作,是他很得意的词作,还专门撰写了识语。几年来,谢辰生所作的一些诗词,是其“真情所至”,主旋律为忧国、言志、践行,“但频愿,早息烽火,人伴凯歌还”。他青年时所作诗词已展现出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深厚的国学根底,为以后从事文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2-1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