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读书随笔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3.68
7.8折
¥
6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74121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1202057636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思想中始终闪耀着爱与真诚的俄国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一生著述颇丰(竟达90多卷),其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等被赞誉为“反映俄国现实的一面镜子”。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王志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专著《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圣愚之维:俄罗斯文学经典的一种文化阐释》等,译著有《普希金诗选》、托尔斯泰《生活之路》、谢•布尔加科夫的《亘古不灭之光》等。李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版专著《左琴科小说艺术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译著梅列日科夫斯基的《重病的俄罗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奥多耶夫采娃的《涅瓦河畔》(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苔菲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等。杜文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现居加拿大。出版专著《诠释象征 别雷象征艺术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译著梅列日科夫斯基的《未来的小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布尔加科夫评传》(华夏出版社,2001)等。
目录
部分文论选1
谁向谁学习写作?是农民的孩子向我们,还是我们向他们学习
《莫泊桑文集》序
谢·捷·谢苗诺夫的《农民故事》序
维·冯·波伦茨的长篇小说《农民》序
论莎士比亚和戏剧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宝贝儿》跋
亚·伊·埃尔杰利的长篇小说《加尔杰宁一家》序
第二部分书信选169
第三部分《阅读圈》(节选)213
一读书与认知
三论纯真与真理
四认识自我与提升自我
第四部分《生活之路》(节选)287
一论爱
二论不平等
三论暴力
四论国家迷信
五论舍弃自我
六生活即幸福
后记
内容摘要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是从列夫·托尔斯泰的毕生读书笔记、书信中挑选并组成的一部随笔集,共四部分。
部分文论选,主要是他对一些作家及其创作的评论,特别是他对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评论,虽略有偏颇,但却真实反映了文学创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书信选,主要是他与文学界朋友们关于当时文学创作的讨论,体现了他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支持。第三部分是从他的著作《阅读圈》中选译的内容,这部分主要记录其日常读书心得和思考。第四部分是从他的著作《生活之路》中选译的内容,反映了他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在探索人类出路方面的思索和努力,强调人类要注重内心的修习,方能拯救整个世界的想法。
这本随笔集,不过是托尔斯泰日常思想的零光片羽,只言片语却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堂吉诃德式的救世精神。
精彩内容
论莎士比亚和戏剧一
欧·克罗斯比先生论莎士比亚对劳动人民态度的文章引起我谈谈自己想法的念头,这些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的想法是早已形成的了,它同整个欧洲世界在这方面的见解截然相反。回想到我由于完全不赞同这种普遍崇拜而经历的全部斗争、疑虑及至假装、迫使自己改变想法等种种努力,同时也鉴于许多人过去和现在都有同样的感受,我想把我这种与大多数人相左的想法明确而坦率地说出来是不无益处的,更何况在分析我与普遍定论相背离的原因时所得出的结论,在我看来并非毫无趣味和意义。 我与有关莎士比亚的定论的分歧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或轻率处事的产物。我曾力图使自己的观点与基督教世界所有有识之士关于莎士比亚的定论达成一致,这种分歧正是多年来坚持不懈尝试的结果。 还记得我第一次读莎士比亚时体验到的那种惊诧,我本来期望获得很大的审美享受。但是,我一部接一部地读了他的那些被公认的优秀之作:《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我不仅没有体验到享受,反而感受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厌恶和无聊。令我困惑的是:是我荒谬绝伦,竟把整个知识界公认为尽善尽美的作品看成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恶劣之作?还是整个知识界所强加给莎士比亚作品的意义荒谬绝伦呢?我的困惑由于我一向能够真切地感受各种诗意之美而加深了。为什么被整个世界认可为天才艺术品的莎士比亚剧作非但不令我喜欢,反而令我厌恶呢?我长期以来未能自我确认,因此在五十年中,为了检验自己,我听从别人的建议,一遍一遍以尽我所能的方式去读莎士比亚:俄文本、英文本、席勒的德译本等;我把他的悲剧、喜剧、历史剧读了好几遍,体会到的感受却别无二致:厌恶、无聊和困惑。现在,临写这篇文章之前,作为一个75岁的老人,希望再一次进行自我检验,于是我重读一遍莎士比亚,从《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到有关亨利们的几个历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暴风雨》以及《辛白林》,结果更加强烈地体验到同样的感受,但已没有困惑,而是坚定无疑地确信:莎士比亚所享有的伟大天才作家的这种无可争辩的荣耀,以及这种荣耀竟使得许多当代作家对他争相仿效,使得读者和观众扭曲了自己的审美观和伦理观,而到他那里去寻觅并不存在的优点——这一切,如同所有的谎言一样,乃是一种大恶。 虽然我也懂得,大多数人是如此相信莎士比亚的伟大,他们读到我的这种议论时甚至根本不会认为它有可能是公正的,并且不会给予其以任何关注,然而我仍将尽我所能表明,我为什么认为莎士比亚非但不能被看作为伟大的天才作家,甚至都不能被看作是最平庸的编写者。 为此我选定了莎士比亚最受推崇的悲剧之一《李尔王》,这是大多数批评者异口同声倍加赞美的一部作品。 “李尔的悲剧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应当受到赞赏。”约翰逊博士说,“或许没有哪一部剧作如此强烈地引人瞩目,如此强烈地激发我们的热情并唤起我们的好奇心。”“我们真想回避这部剧作,对它绝口不谈。”哈兹里特说,“因为我们关于它要说的一切不仅是词不达意,而且远远不及我们对它所形成的体会。想要描述这部剧作或它在人们心灵中产生印象的企图,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鲁莽之举(mereimpertinence),然而我们对它还是必须要说些什么。总之,我们要说,这是莎士比亚最优秀的作品,比起其他所有作品来,它是其最得意的(hewasthemostincarnest)。”“假如虚构的独创性不是莎士比亚所有剧本的共同特征。”哈勒姆说,“因而,如果认为某一部作品极富独创性就是贬低其他作品的话,则我们会说,莎士比亚天赋最为高超的方面在《李尔王》中表现得最为鲜明。这部剧作比起《麦克白》《奥赛罗》甚至《哈姆雷特》来,最缺少悲剧的正确规范,但它的情节安排得最好,而且像这些剧本一样,它也显示了同样近乎超人的灵感。”“《李尔王》可以说是全世界戏剧艺术最完美的典范。”席勒如是说。 “我不愿意谈莎士比亚的‘亚瑟 ’。”斯文伯恩说,“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世界里有一两个人物是任何语言也不足以形容的。考狄利娅就是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在我们心里和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无法言传的。在我们心灵的隐秘之处划给他们的一角,是日常生活的亮光和喧嚣所无法透进的。在人类最高艺术的殿堂里,如同在人类的内在生活中一样,都存在着不容世俗目光和脚步进入的小礼拜室。爱、死和记忆默默地为我们保留了某些心爱的名字。这就是天才的崇高荣耀,当然,也是诗的奇迹和最高禀赋,它能为我们铭记在心的这些记忆增添诸多诗作的新的名字。”“李尔——这只是为塑造考狄利娅而设的中介。”维克多·雨果说,“女儿对父亲的母性之爱——深刻的主题;在关于一个罗马女子的传说中如此神奇传颂过的崇高情感,她以自己的乳汁哺养父亲。哺养白须老者的年轻的乳房就是无比神圣的景象,考狄利娅就是这个女儿的乳房的化身。“莎士比亚一旦开始冥想这一形象,就立刻找到了它,于是他创作了自己的戏剧。他将其移入自己的构思之中,从而创造出一种悲剧,如同上帝有意地创造大地,以让朝霞从那里升起。”“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对一个充满恐怖的深渊洞察幽微,面对这种景象,他的心灵既没有颤抖眩晕,也没有丝毫示弱。”勃兰兑斯说,“站在这个悲剧的门槛前,会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情感攫住你——如同当你站在绘有米开朗琪罗天顶画的西斯廷教堂门槛前时所体验到的感觉。区别仅在于,在这个悲剧里,情感要痛苦得多,屈辱的哀号更为振聋发聩,美的和谐被绝望的不和谐所破坏的程度也大得多。”批评家们关于这部剧作的论断就是如此,所以我认为,选择它为莎士比亚优秀剧作的范本是没有错的。我将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叙述剧作的内容,然后指出这部剧作为什么不像那些有学识的批评家所断言的那样是尽善尽美之作,而是某种截然相反的东西。
论果戈理果戈理,指的就是巨大的才华,美好的心灵,欠缺气度和胆量的、谨小慎微的头脑。他听命于自己的才华——于是杰出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如《旧式地主》、《死魂灵》第一部、《钦差大臣》,特别是在某种意义上堪称尽善尽美之作的《马车》。
他听命于自己的心灵和宗教情感——涌现出来的则是他的书简中那些令人感动,也往往是深刻而富有教益的思想,这些书简包括《论疾病的意义》《论什么是文字》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篇什。然而一旦他想要用道德—宗教主题来写作艺术作品,或赋予他所写的作品以与之不符的道德—宗教的训诫性意义时,出现的就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胡言乱语,如在《死魂灵》第二部、《钦差大臣》的收场及许多书简中所体现的那样。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果戈理给艺术添加上了与之不符的崇高意义;另一方面,添加上了更与宗教不符的教会的低劣意义,并试图用这种教会信仰来阐释自己作品中那种想象出来的崇高意义。假如说,果戈理一方面只是喜欢写小说和喜剧,在写作过程中并不为这件工作强加上特别的、黑格尔式的、神甫的意义,另一方面只是把教会学说与国家制度看成某种他无须与之争论也没有理由为之辩护的东西,那么他就会继续写出自己非常出色的短篇小说和喜剧,并且还会在书简中或许在个别作品中,道出他常常发自内心的、道德宗教的深刻思想。但遗憾的是,当果戈理进入文学世界的时候,尤其是既才华横溢又富有活力、明朗而绝不晦涩的普希金逝世之后,占统治地位的艺术观成了愚蠢到不可思议的(我别无措辞)黑格尔学说,按照这种学说便可推论出,造房子、唱歌、绘画、写小说、喜剧和诗歌,都成了某种宗教活动,成为仅次于宗教的“对美的祭祀”。与这种学说同时广泛流行的还有另一种同样荒唐、同样混乱而又自命不凡的斯拉夫派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俄罗斯人,即论者所属的那个民族,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认为那种歪曲基督教的所谓东正教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果戈理虽然是不大自觉,但却把这两种学说兼收并蓄:有关艺术的特殊意义的学说他自然要接受,因为这一学说给他的活动赋予了重大意义;至于另一种,斯拉夫派的学说,也不能不令他心向往之,因为这一学说为现存的一切加以辩护,令他的自尊心得到安慰和满足。
于是果戈理将此两种学说兼收并蓄,而且力图将其结合起来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正是这种尝试导致他在后期创作中写出那些令人惊诧的荒谬之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