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2.64
3.9折
¥
134
全新
仅1件
作者柳诒徵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97040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34元
货号1201667745
上书时间2024-12-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晚年号劬堂,江苏丹徒人。中国现代有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时期历任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及国史馆纂修、中研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柳氏在史学领域著作等身,与陈寅恪、陈垣齐名,时有“北陈南柳”之称。他桃李满天下,培育了张其昀、缪凤林、郑鹤声、向达、胡焕庸、刘损藜、陈训慈、茅以升、宗白华等一代英才。参与主编了《学衡》《史地学报》《史学杂志》《国风》《国学图书馆年刊》等众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学术杂志,为我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作出了很好贡献。
目录
目录弁言 001绪论 001编 上古文化史中国人种之源 002 第一章洪水以前之制作 010 第二章家族及私产制度之起源 017 第三章政法之萌芽 022 第四章文字之兴 028 第五章洪水以后之中国 036 第六章衣裳之治 043 第七章治历授时 051 第八章唐虞之让国 057 第九章治水之功 065 第十章唐虞之政教 072 第十一章夏之文化 083 第十二章忠孝之兴 093 第十三章洪范与五行 099 第十四章汤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106 第十五章殷商之文化 113 第十六章传疑之制度 126 第十七章周室之勃兴 134 第十八章周之礼制 145 第十九章文字与学术 224 第二十章共和与民权 236 第二十一章周代之变迁 242 第二十二章学术之分裂 258 第二十三章老子与管子 267 第二十四章孔子 276 第二十五章孔门弟子 294 第二十六章周末之变迁 305 第二十七章诸子之学 322 第二十八章秦之统一 342 第二十九章秦之文化 352 第三十章汉代内外之开辟 361 第三十一章两汉之学术及文艺 368 第三十二章建筑工艺之进步 390 第三十三章第二编 中古文化史中国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东来之故 408 第一章佛教入中国之初期 416 第二章诸族并兴及其同化 421 第三章南北之对峙 433 第四章清谈与讲学 440 第五章选举与世族 452 第六章三国以降文物之进步 460 第七章元魏之制度 474 第八章佛教之盛兴 485 第九章佛教之反动 497 第十章隋唐之统一及开拓 505 第十一章隋唐之制度 515 第十二章隋唐之学术文艺 537 第十三章工商进步之特征 554 第十四章隋唐之佛教 563 第十五章唐宋间社会之变迁 576 第十六章雕板印书之盛兴 586 第十七章宋儒之学 592 第十八章政党政治 608 第十九章辽夏金之文化 621 第二十章蒙古之文化 640 第二十一章宋元之学校及书院 658 第二十二章宋元间之文物 676 第二十三章河流漕运及水利 703 第二十四章明儒之学 714 第二十五章明之文物 723 第二十六章第三编 近世文化史元明时海上之交通 758 第一章西教之东来 768 第二章明季之腐败及满清之勃兴 778 第三章西方学术之输入 790 第四章清代之开拓 808 第五章满清之制度 819 第六章清初诸儒之思想 830 第七章康乾诸帝之于文化 839 第八章学校教育 850 第九章考证学派 860 第十章靠前贸易与鸦片之祸 870 第十一章内治之腐败及白莲发捻之乱 884 第十二章外患与变法 895 第十三章译书与游学 920 第十四章机械之兴 937 第十五章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 952 第十六章法制之变迁 963 第十七章经济之变迁 978 第十八章最近之文化 1003 第十九章
内容摘要
《中国文化史》共分三编七十八章从文字与图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史学、社会习俗、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书中依据历史演进的顺序,讲述中国古代文化到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现象与文化制度的发生与发展,内容照顾到点与面、时间与地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国文化的全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念和认同感。
主编推荐
★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
媒体评论
读翼谋所著《中国文化史》两册,此书原为翼谋前在东南大学史学系教授时所用之讲义刻本,数经改订,曾刊登于《学衡》杂志,极为学者所欣赏。全书分中国文化为三大时期:靠前期,由邃古以迄两汉,是为中国民族,本其创造之能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之文化之时期。第二期,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有牴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期,自明季以迄今日,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治,以次输入,相互激荡,而卒相合之时期。叙述详明,议论宏达。 ——印水心 柳诒徵先生的《中国文化史》,曾在《学衡》杂志上发表,去年由钟山书局印行…… 此书约有六十余万字,是近年中国出版界的一部大书。中国文化史之试作虽有几位学者计划过至今未有成书。坊间所出小册子,更不足论。柳先生的书可算是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读者评者都应该记得这一点。因为是开山之作,我们都佩服作者的勇气与毅力,感谢他为中国文化史立下了一个草创的规模,替一般读者搜集了一些很方便有用的材料…… 柳先生的书列举了无数的参考书籍,使好学的读者可以依着他的指引,进一步去寻求他引用的原书,更进一步去寻求他不曾引用的材料。这正是开山的工作。柳先生的论断也许有许多是我们不能赞同的。但他的方法是一种“纲目”法,纲是他的论断,目是他的材料;此法的用意是每下一句论断必须引用材料作根据。读者若能了解此种方法的好处,然后考虑作者的论断是否都有可靠的依据,那才能得着此书的益处。 ——胡适 柳诒徵先生著《中国文化史》,就曾举三事以为问:中国幅员广袤,世罕其匹,试问前人所以开拓此抟结此者,果由何道?中国种族复杂,至可惊异。即以汉族言之,吸收同化无虑百数,至今泯然相忘,试问其容纳沟通,果由何道?中国开化甚早,其所以年祀久远,相承勿替,迄今犹存者,又果由何道?此三个问题,便是三大特征。 ——梁漱溟 近今吾国学者人师,可与梁任公先生连镳并驾,而其治学方法亦相类似者,厥唯丹徒(今自属镇江市)柳翼谋先生诒徵。两先生皆宏通博雅,皆兼包考据、义理、词章,以综合贯通之法治国学,皆萃其精力于中国文化史。 ——吴宓 予初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先生正主讲中国文化史,不蹈昔人蹊径,史学史识一时无两。其所著《中国文化史》,实为开宗之著作。其门弟子多能卓然自立,时号称“柳门”,正与当时北京大学之疑古派分庭抗礼焉。 ——胡先骕 柳氏又为中国文化史……其书中精义,络绎纷纭,几于触目皆是,俯拾即得…… 凡柳氏所陈宋、明、清三代学术大趋,与夫其分别异同得失之所在,较之当时群所鼓嚣之学风,尽力推尊清代乾、嘉诸儒之考据,而菲薄宋儒义理心性之学者于不屑一顾,正不啻恰相处在一对立之地位。然在当时,北方学者新文化运动之声势方张;柳氏讲学南雍……俊彦群凑,隐然为一方重镇。 ——钱穆 此书以六艺诸史为经,而纬以百家;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列举,以求人类演进之通则,以明吾民独造之真际。体例虽为近代史者,而性质则与无锡顾亭林《日知录》之中篇“治道”,阳湖赵翼《廿二史劄记》之第四类“综论历代史迹”相近;其议论亦在二氏之间,涵蕴富而义类宏,近百年来所未有之大著作也。 ——缪凤林 这是一本庄严郑重的巨著,从大体上看来,可以说是目前正统派史学家的代表作品。它既不泥古,亦不骛新。凡是未经确切否认的传说,它都姑予承认。凡是证据尚不充分的新说,它都置之不理。近人通病,每对古的过于怀疑,而对新的过于信仰,看了柳先生的著作,也许要笑他顽固。其实柳先生是不顽固的。例如他说“中国人种之起源,盖不可考”,便不像个顽固派的口吻。假使他在本书之内未言禹为大虫,而说禹有治水之功,这不是因为他对古史信仰过分,而是因为《古史辨》中所曾提出的疑问,至今还是疑问。对于一个正统派的学者,我们不可希望他把疑问当做事实。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本《文化史》是用过多年的讲义,在《学衡》上早已发表过了,柳先生也许是因为年纪老了,懒得修改,故对那些比较值得考虑的新说,亦未加以充分注意。 全书九十万言,大部分是重述古书,所以有人把它当做“史料”看待。然据我们看来,此书中颇有超过史料之处。很明显的是著者常在引用史料之际,参以己见,加以新的解释。书之主体,毕竟还是柳先生对于中国文化史的见地,而非种种史料之堆积。 ——英士 中国学者常讲读《易》与读史,哲学与史学是相辅相成的。史学有哲学深切著明具体的事例,哲学有史学疏通知远抽象的原理。两者的关系,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充分发挥出来。柳师著书宗旨,扼要言之,就是要表扬中国的民治精神和学者精神。前者指中华民族群策群力急公好义的精神,后者指中华志士提高人格注重节操的精神。《中国文化史》上册第十章题为“治水之功”。柳师论曰:“治水之难,以人工及经费为首。近世人工皆须以金钱雇之,故兴工必需巨款。吾国古代每有力役,但须召集人民,无须予以金钱。故史书但称禹之治水,不闻唐虞之人议及工艰费巨者。此其能成此等大工之优选原因也。西人但读《禹贡》,不知其时治水者,实合全国人民之力,故疑禹为很好之人。”柳师所说的力役,就是所谓“义务劳动”。孙中山先生手著《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极力主张“双手多能”的重要。因为大禹能以身作则,躬行实践,所以老百姓都能踊跃出力,众志成城,完成治水的大业。 柳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册第廿五章《孔子》,表彰中国之学者精神。他说道:“孔子以为人生优选之义务,在努力增进其人格,而不在外来之富贵利禄。即使境遇极穷,人莫我知,而我胸中浩然,自有坦坦荡荡之乐,无所歆羡,自亦无所怨尤,而坚强不屈之精神,乃足历万古而不可磨灭。儒学真义,唯此而已。”他又说:“虽然,孔子之学非徒为自了汉,不计身外之事也。成己必成物,立己必立人,故修身之后,即推之于家国天下,其于建国、为政、理财、治赋之法,无一不讲求而蕲致用于世。”柳师对史学,主张沿流讨源,援古证今,讲明当代典章文物,以达经世致用之目的。他以为万事非财莫办,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历史的公律。他对于胡林翼“用士人理财”之说,表示赞同;对于传统说法“轻徭薄赋,便是美政”,他认为不一定都对。 ——张其昀 柳师讲授的中国文化史,不仅文科的学生要听,理工科的学生也来听,足见其内容的精彩动人。当时在校内用铅字印成讲义,以后由钟山书局、正中书局公开发行过,即有名的《中国文化史》。 这部书共三巨册,约计七十万字,内容博大精深,真是无所不包,从历代的典章制度、文武攻略、各派学说、工商技巧、民俗宗教、货币服饰,无不追本求源,究其发展,举其功用,论其得失。用当今的语言来讲,它的内容,实际上包含着政治史、法制史、军事史、开疆史、学术思想史、科技史、民族史、宗教史等,也可以说是一部百科性专题史。尤其柳师所用的夹叙夹议方法,引述一段原始资料,接着一段评论,既不是枯燥无味的考证,也没有不着边际的空谈,真可说是广征博引,有引人入胜之功。我们如再结合老师晚年另一巨著《国史要义》来看,那就不能不承认,老师在中国史学目前的地位无疑是划时代的了。 ——胡焕庸 在柳先生的著作中,《中国文化史》也是大学讲义。此书可说流传很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中国文化史》无不滥觞于此。此书创稿于1919年,曾于1931年、1947年、1988年等多次重版,全书共八十九万八千余字,引用资料自六经、诸子、廿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至近代报纸杂志、统计报导,无不详为选辑,共得六百余种之多。由于作者身经清末封建政治腐败濒于崩溃之际,深慨民族自尊心的丧失、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无从抵制,因此蓄志阐述中国文化政教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抉择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勖勉青年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这是先生写这一部文化史的根本宗旨……由于先生淹贯经史,尊重史实,故此书征引繁博,叙事章节主题鲜明,至今仍不失为一部内容丰富的有系统的中国文化史重要参考书。 在柳先生的著作中,《中国文化史》一书可说传授很广,不失为从出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中国文化史》的“老母鸡”。 ——蔡尚思 其著《中国文化史》,参考书目几达七百余种,自群经、诸子、廿五史、历代各家著述,旁及国外汉学家论著与近代报章杂志、统计资料,靡不广为搜集。主题鲜明,叙事详尽,论断谨严,引文完整。复以小字低格,附列于章节之后,以收相得益彰之效。此实先生著作体例之创格,沾溉后学至为深远。 ——苏渊雷 柳诒徵以后专心致力于研究历史,他通读《二十四史》,对历代政教的利弊,学术的盛衰,都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把自己研究所得,撰述为《中国文化史》,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上古文化史,共三十三章;中编为中古文化史,共二十六章;下编为近代文化史,共十九章。全书除条理旧闻,分题纂述外,在一些问题上有自己的创见。 ——张舜徽 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一九三二),尽管以前曾在《学衡》杂志上刊载过,而且“国粹”的气味熏人,然而与某些人贩卖的假古董有颇大区别,即作者对待史料的态度比较严肃,并以学术文化的陈述见长,因而流传颇广。 ——朱维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