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1.46
6.3折
¥
4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黄秀琴 主编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1810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1201682259
上书时间2024-12-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前言
常用力学计算符号表
章 绪论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
1.2 本课程研究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1.3 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思考题
第2章 机械设计概论
2.1 机器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2.2 机器设计的主要内容及一般程序
2.3 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一般步骤
2.3.1 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
2.3.2 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
2.4 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
2.4.1 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2.4.2 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
2.5 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
2.5.1 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
2.5.2 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原则
2.6 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及标准化
2.6.1 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2.6.2 机械零件设计中的标准化
2.7 机械设计方法及其发展
2.7.1 传统设计方法
2.7.2 设计方法的新发展
2.7.3 现代设计方法的特点
思考题
第3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
3.1 载荷和应力的分类
3.1.1 载荷的分类
3.1.2 应力的分类
3.2 静应力状态下机械零件的整体强度
3.2.1 静应力状态下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
3.2.2 许用安全系数的选择
3.3 变应力状态下机械零件的整体强度
3.3.1 材料的疲劳曲线
3.3.2 材料的疲劳极限应力图
3.3.3 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3.4 机械零件的表面接触疲劳强度
3.5 机械零件的刚度
3.5.1 刚度的影响
3.5.2 刚度计算概述
3.5.3 影响刚度的因素及其改进措施
3.6 机械零件的可靠性
3.6.1 可靠性概念
3.6.2 提高机械零件可靠性的措施
思考题
第4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
4.1 摩擦的种类及其性质
4.1.1 摩擦表面的形貌
4.1.2 摩擦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
4.2 磨损
4.2.1 典型磨损过程
4.2.2 磨损的分类
4.3 润滑剂、添加剂
4.3.1 润滑剂的作用
4.3.2 润滑剂的种类及其性能指标
4.3.3 添加剂
4.4 润滑状态
4.4.1 边界润滑
4.4.2 流体润滑
4.4.3 混合润滑
4.4.4 润滑状态的转化
思考题
第5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
5.1 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材料和精度
5.1.1 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
5.1.2 螺纹联接件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5.2 螺纹联接的拧紧和防松
5.2.1 螺纹联接的拧紧
5.2.2 螺纹联接的防松
5.3 螺栓组联接的设计和受力分析
5.3.1 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
5.3.2 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
5.4 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
第6章 键、花键、销、无键联接
第7章 带传动
第8章 链传动
第9章 齿轮传动
0章 蜗杆传动
1章 滑动轴承
2章 滚动轴承
3章 轴
4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
附表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工科“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编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思想为指导,并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特点。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机械设计概论,机械零件的强度,摩擦、磨损及润滑,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键、花键、销、无键联接,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轴,联轴器和离合器等。
精彩内容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我们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工科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思想为指导,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特点, 总结了编者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编成了本书。本书同时还吸收了其他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成果, 在内容组织和编排上力求科学合理, 便于阅读和教学。 本书的主要特点有:1) 遵循“以应用为目的” “够用” 的原则, 突出内容的实用性, 在内容的安排和取舍上, 删去了一些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章节, 既缩减了篇幅, 又使教材内容更具有实用性。 2) 以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 突出机械零部件的材料选择、失效形式、设计准则、结构设计及工作能力计算等最基本的内容; 减少有关公式的推导过程, 注重公式在设计中的灵活应用和相关参数的选择, 重点培养学生对图表、公式的应用能力和对通用零部件的设计能力。 3) 在突出重点、保证主要内容的同时, 依据“浅而广” 的原则增加知识点, 扩大知识面。 4) 全书力求概念准确, 在叙述上讲究深入浅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通顺流畅, 体现“可教性” 和“可学性”。各章精选的例题、习题, 覆盖了各章的主要知识点, 体现了各章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 黄秀琴( 编写了、2、6、7、9、12 章)、刘羽( 编写了第3、8章)、门艳忠(编写了3 章), 石怀荣、吕明、王春艳(共同编写了第4、5、10、11、14 章),黄银江(编写了附表)。全书由黄秀琴负责统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缺点, 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