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维与民国政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王国维与民国政治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9.37 6.8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言 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9377

出版时间2013-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0720238

上书时间2024-11-21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周言,《知识人》丛书主编,著有《王国维与民国政治》、《革命时代的知识人》、《余英时传》等书,编有《不确定的遗产:哈佛辛亥百年论坛演讲录》、《辛亥百年:回顾与反思》(列入博源文库丛书)等书,译有裴宜理《挑战天命:中国的社会抗争与国家权力》等,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近代思想史。 

目录
王国维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变局 
引言 
清遗老与辛亥革命冯天瑜 
第一章清帝逊位与罗王东渡 
第一节乘槎浮海 
第二节《清帝退位诏书》的台前幕后 
第三节抨击袁世凯 
第四节《颐和园词》中的晚清史事 
第二章遗老身份的自我确认 
第一节哀悼端方 
第二节再骂袁世凯 
第三节祭奠隆裕太后 
第四节遗老群体的形成 
第三章学术精进 
第一节宋元戏曲有阳秋 
第二节封泥研究 
第三节纠沙畹之谬 
第四节金文之学 
第四章非复辟不能存中国 
第一节罗振玉归国 
第二节遗老眼中的民国乱象 
第三节国内政争的加剧 
第四节复辟浪潮的初起 
第五章重归故国与学术回顾 
第一节初交沈曾植 
第二节与林泰辅的论战 
第三节与日本惜别 
第四节归国之后的沉潜 
第六章哈同花园与上海 
第一节初入哈园 
第二节学术发展期 
第三节与遗老往来 
第四节沉湎礼制之重建 
第七章北京政争与地方 
第一节王国维书信中的讨袁运动 
第二节国内局势的变幻|87 
第三节袁世凯去世之后的政局 
第四节罗振玉的观望 
第八章时局的异常与复辟的再起 
第一节遗老的异动 
第二节复辟的再起 
第三节参加淞社 
第四节重回日本 
第九章遗老与张勋复辟 
第一节沈曾植的蠢蠢欲动 
第二节罗振玉眼中的康有为 
第三节王国维的忧心如焚 
第四节张勋复辟中的王国维 
第十章复辟之后 
第一节面对残局 
第二节《游仙》存哀思 
第三节寄寓殷周之际 
第四节心期上古 
第十一章遗老与欧战 
第一节王国维的预言 
第二节沈曾植与罗振玉的激辩 
第三节辜鸿铭的批评 
第四节郑孝胥与梁启超的反应 
第十二章欧战告终赤化方兴 
第一节欧战与赤化 
第二节罗振玉的忧虑 
第三节溥仪的“反赤复国” 
第四节小朝廷内部的分歧 
第十三章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 
第一节内政与外交 
第二节罗振玉的幻想 
第三节国内政局与国际局势 
第四节南北局面的僵持 
第十四章遗老与共产主义 
第一节晚清士人与俄国 
第二节关注俄国革命 
第三节遗老眼中的赤化 
第四节奏折中的赤化问题 
第十五章十月革命与中国知识界的分野 
第一节《晨报副刊》的左右之争 
第二节徐志摩的思想转变 
第三节徐志摩的苏联之行 
第四节徐志摩与陈毅之争 
第十六章赤化与反赤化 
第一节“赤白仇友之争”的台前幕后 
第二节胡适的误入歧途 
第三节青年党的奋起 
第四节章太炎的讨赤努力 
第十七章新文化运动的冲击 
第一节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质疑 
第二节王国维与北大的分分合合 
第三节罗振玉的应对 
第四节遗老的集体活动 
第十八章遗老与五四 
第一节王国维眼中的五四 
第二节剿灭过激党 
第三节林纾的激烈反对 
第四节辜鸿铭与胡适的争论 
第十九章学术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胡适的瞩目 
第二节北大的垂青 
第三节日本的橄榄枝 
第四节《观堂集林》的出版 
第二十章遗老梁济之死 
第一节梁济之死的争议 
第二节新派人物的看法 
第三节梁漱溟的反驳 
第四节胡适与徐志摩的议论 
第二十一章遗老的凋零 
第一节梁节庵之死 
第二节劳乃宣之死 
第三节沈曾植之死 
第四节溥仪大婚 
第二十二章入值南书房 
第一节南书房行走 
第二节兢兢业业 
第三节小朝廷内斗 
第四节两封奏折 
第二十三章冯玉祥逼宫始末 
第一节清查宫中财物的风波 
第二节局势的转折 
第三节遗老的愤怒 
第四节社会的反应 
第二十四章任教清华 
第一节清华国学院的成立 
第二节王国维就任清华 
第三节陈寅恪远道而来 
第四节清华岁月 
第二十五章罗、王歧途 
第一节失和之起因 
第二节关系之恶化 
第三节郑孝胥推波助澜 
第四节罗振玉的悔悟 
第二十六章时局的激变 
第一节北伐军兴 
第二节学生的恐慌 
第三节叶德辉之死 
第四节日本人的追忆 
第二十七章王氏之死 
第一节死前的镇定 
第二节赴死的从容 
第三节三次追悼会 
第四节梁启超的哀悼 
第二十八章围绕罗、王的争议 
第一节陈寅恪的刻意拔高 
第二节溥仪的猜测 
第三节傅斯年的道听途说 
第四节后世的以讹传讹 
第二十九章王国维之后的清华 
第一节章太炎与清华失之交臂 
第二节地下党的兴起 
第三节校内风潮的起伏 
第四节陈寅恪一九四九 
第三十章伪“满洲国”的吊诡 
第一节伪“满洲国”的成立 
第二节局外人与局中人 
第三节罗振玉的心灰意冷 
第四节伪“满洲国”的覆灭 
后记 

内容摘要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悲剧性人物,他的悲剧部分源自其个性,部分源自他所身处的清末民初的“转型时代”。《王国维与民国政治》主要讲述了置身于那个中西、新旧、左右、赤白相互交错、交锋、交战的“转型时代”,王国维如何自处,如何应对,如何选择,如何进退,如何从“学术”走向了“社会”,最终成为与一九四九年之后的陈寅恪交相辉映的人物。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王国维与民国政治》作者从国学大师王国维身后,别具匠心的梳爬了许多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脉络和史料,极大弥补了“王学”研究的空白。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清遗老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之于清遗老这一群体的震动,不仅仅在于类似于明末清初遗民群体历经王朝更替的天崩地裂,更重要的一如李鸿章上书慈禧太后的奏折中所言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伴随着政治面貌的天翻地覆,纲常伦理亦土崩瓦解,新思潮、新学说蜂拥而至,清遗老在这一局面中何以自处,令人深思。王国维一九二四年曾在上书溥仪的奏折中痛言:“辛亥之变,而中国之政治学术几为新说所统一矣,然国之老成,民之多数尚笃守旧说,新旧之争,更数十年而未有已,国内混乱,无所适从。” 
    
这一无所适从的境遇,恰恰可以以王国维等诸遗老自身的经历作为注解,王国维、罗振玉二人在辛亥革命之后东渡日本,辛亥革命之于罗、王二人学术上的影响,多多少少可以找出痕迹,而沈曾植、郑孝胥二人于辛亥革命起时寓居上海,沈氏书札中清晰地留下了其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感,而郑孝胥斯时是盛宣怀的幕僚,他在辛亥革命中的种种行动,亦颇令人玩味。 
    
一 
    
辛亥革命起,王国维与罗振玉携家东渡,一去数年,王氏的学术取向也因辛亥革命发生深刻变化。他于民国初年所写的《宋元戏曲考》,即是其文学研究上的绝笔之作,日久经年,当日本学者问及其在宋元戏曲上的成就时,王国维只字不提,连称不懂。 
    
这一学术上的转变,罗振玉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及辛亥国变,予挂冠神武,避地东渡,公携家相从,寓日本京都,是时予交公十四年矣……至是予乃劝公专研国学,而先于小学训诂植其根基,并与论学术得失。”罗振玉虽然极力强调自己之于王国维学术道路改辙的作用,但却未能强调这一作用的起因,对此,王国维的弟子徐中舒给出了清晰的答案:“辛亥之役,罗氏避地东渡,先生亦携家相从,寓日本之西京。罗氏痛清室之沦亡,于西洋学说尤嫉恨之。至是乃欲以保存旧文化之责自任,且劝先生专治国学。先生乃大为感动,遽取前所印《静安文集》尽焚之。” 
    
而王国维本人对此亦有文字留存,可供佐证。一九一二年日本学者狩野直喜游欧洲,王国维作诗送别,王国维在致铃木虎雄的信中有两处记载。一次王国维写道:“先生欧洲之行,本拟作五排送之,得数韵后颇觉不工,故改作七古,昨已脱稿。兹录呈指教。”另外一次则谈及其他诸事:“前日车站晤言,甚慰渴想,索送狩野教授诗稿,兹特呈上,惟诗中语意,于贵国社会政治前途颇有隐虑,与伦敦《泰晤士时报》意略同,窃念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国维以亡国之民为此言乎,贵国人观之,或恐不喜,登录杂志与否,祈斟酌为幸。” 
    
信中所言诗稿,本是送别之作,但却寓意其中,不仅论学,而且论政,将自我一腔徘徊于政学两界的复杂心理,展露无遗,其中当然留下了其学术易辙的线索,诗云:“君山博士今儒宗,亭亭崛起东海东。平生未拟媚邹鲁,肸蚃每与沂泗通。自言读书知求是,但有心印无雷同。我亦半生苦泛滥,异同坚白随所攻。多更忧患阅陵谷,始知斯道齐衡嵩。夜阑促坐闻君语,使人气结回心胸。” 
    
其中“我亦半生苦泛滥,异同坚百随所攻”当然指的是其在辛亥革命前于哲学文学美学之的矛盾,“多更忧患阅陵谷”,指的是辛亥革命,“始知斯道齐衡嵩”,则可与此年王国维即将写毕《宋元戏曲考》之后转向国学研究相印证,罗振玉与徐中舒的说法,于此也就得到了注解。 
    
除却王国维在学术上转向国学研究印证辛亥革命对其具体影响之外,其在书信中多次提及辛亥革命之于其具体影响,同时也对于辛亥革命之后的政局多有描述,王国维最终在遗老的路上渐行渐远,其目睹张勋复辟,入职南书房,亲历冯氏逼宫之时的言行,俱可作为佐证。 
    
王国维在一九一三年致罗振玉的信中对于国内的护法运动表示了自己的关切:“南北交讧,势成决裂,然将来或以妥协了事,亦未可知。”又如一九一六年二月谈及沈曾植之于中国时局的观感:“乙老昨日长谈,颇负悲观。乙老对时事,谓南人欲恢复辛亥冬间状态,是适以助北,故近又不能乐观云云。”再如三月四日致罗振玉之信谈及讨袁运动:“昨寐老言,北方既不能支持,而云贵两省蔡锷、李烈钧两党交閧不成事体……一切状态与辛壬之间无异。”“静观大局,乱靡有定,识者多谓此次当烈于辛壬之变。” 
    
由此种种无疑可以看出,王国维绝非固守书斋不问政治的学人,他的学术取向与他的政治观念、政治取向紧密相连。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来事变与时变之于他的深切刺激,从张勋复辟至冯玉祥逼宫,从俄国革命至国共北伐,王国维在书信文章中皆有深切反省,这些线索,提示了我们这位悲剧性的学人背后更加意味深长的内容。 
    
二 
    
罗振玉在辛亥革命之前,曾积极投身戊戌变法,同时兴办教育,创办《农学报》、《教育世界》等刊物,名驰海内,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一九〇三年上书朝廷举荐罗振玉时曾言:“学问优长,近年究心中外农学及教育学,广为搜集选辑流转,深裨世用,确系有用之才。”他与张之洞等清末高官交往密切,由此也为他日后成为清遗老埋下了伏笔。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