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铮铮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1.29
6.5折
¥
33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无 著
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ISBN9787504749444
出版时间2014-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3元
货号1200844035
上书时间2024-11-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
出身军门,保卫大明
佳人难得,倾国倾城
孤城宁远,山雨欲来
冲冠一怒,剃发降清
追击闯王,巩固京畿
平定中原,血染官帽
称霸云南,再做叛臣
建立伪周,徒增笑柄
此生唯愿海波平――施琅
弃郑降清,备战攻台
收复台澎,封靖海侯
建立府县,巩固台湾
处世慎如危栈马――岳钟琪
平乱有功,封疆大吏
树大招风,功高遭忌
一生马上建功业一僧格林沁
年轻的科尔沁郡王
镇压太平军
迎战英法联军
战死沙场
匡扶社稷不顾身――胡林翼
官宦子弟,风流少年
事业从贵州开始
书生治军,戎马倥偬
忧劳过甚,英年早逝
书生笑率战船来――彭玉麟
无限伤心听杜鹃
请缨投笔又从军
芒鞋徒步七百里
彭郎夺得小姑回
为官清廉“三不要”
史上最痴情高官
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宗棠
落魄举人,心忧天下
兴办洋务,打造水师
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烈士暮年,心系国家
左氏人格,民族之魂
宇宙常留一瓣香――石达开
短暂人生,传奇经历
练兵有法,武艺精湛
世人推崇,评价甚高
壮士何曾惜羽毛――李秀成
出身贫寒,参加义军
解救镇江,一破江南大营
三河大捷,力挫湘军
声东击西,二破江南大营
进攻湖北,攻略杭州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天京沦陷,国破人亡
对李秀成的评价
台湾首抚关名扬――刘铭传
智勇双全,军中发迹
赋闲在家,不忘忧国
台海危急,铭传受命
巧渡海峡,严阵以待
基隆遭遇,首战告捷
沪尾激战,挫敌锐气
再胜基隆,乘胜议和
冷静理智,筹划建省
一代名臣,功业永垂
黑旗高举倭丧胆――刘永福
黑虎将军,抗法建功
驻守台湾,抗击倭寇
甲午风云海军魂――邓世昌
投身海军,保卫海疆
远涉重洋,接收舰艇
血战黄海,视死如归
后记
内容摘要
《铁骨铮铮:千古流传的大清武将故事》由姜越主编。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它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三百年左右时间里,涌现了一大批杰出将领。时势造英雄,信哉斯言!在《铁骨铮铮:千古流传的大清武将故事》中,我们介绍了以下人物: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水师名将施琅;岳飞后人、镇戍边疆、功勋卓著的岳钟琪;忠勇无畏、抗击英法联军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彭玉麟……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除了西汉、盛唐等少数几个时期,中国一向是武备松弛的。中国的杰出武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主编推荐
《铁骨铮铮:千古流传的大清武将故事》指出中国传统上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除了西汉、盛唐等少数几个时期,中国一向是武备松弛的。中国的杰出武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精彩内容
孤城宁远,山雨欲来
松山决战,皇太极挥师八旗劲旅,以摧枯拉朽之力,大败明军十三万,连夺松山、锦州、杏山、塔山四城。城头上原插明将的帅字旗,已被色彩鲜艳的“八旗”所取代。在城外,大道上,清巡逻、侦探、信使等骑兵,往来奔驰,马项下的铁铃声时远时近,铁蹄荡起的尘埃,如阵阵迷雾,时散时聚……
早年,明统帅孙承宗、袁崇焕精心布置,坚守二十余年的宁(远)锦(州)防线,以失锦州四城而告瓦解,作为这条防线的中枢一环,已不复存在。它孤零零地处于强大的清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离宁远最近的塔山,相距不过百里,骑兵仅数小时可达。清军进攻宁远,随时都会发生。清军占领锦州四城,对明军已无所顾忌,他们不但来往于四城之间,而且可以沿着大道,越宁远城而西,直抵山海关前窥视。在山海关与宁远之间,明还据有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城,城小,兵力单薄,已成惊弓之鸟,自顾不暇,对宁远已无力护卫。显然,实际上宁远已成了一座孤城。而清兵有锦州四城为根据地,进攻宁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有利。宁远已处于清军的控制之下。
宁远城面临着自天启六年(1626年)以来近二十年中最危险的局势。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大军(号称“十三万”,实际为五六万)将宁远城团团包围,努尔哈赤以必克之心,不惜一切代价欲攻占它。当时,关外明军,除了袁崇焕独守孤城宁远,已全部撤到山海关。就在这孤立无援、听任后金兵围攻的危机情况下,袁崇焕率军民顶住了它的猛烈攻击。努尔哈赤损兵折将,无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去。宁远转危为安。
宁远遭到第二次危险,是在努尔哈赤败退不久,仅隔一年多。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夏,努尔哈赤已去世,他的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为报其父宁远城下之耻,亲率大军先攻锦州,再攻宁远。这次与前次不同的是,明军又返回到关外已弃城镇,筑城布防,特别是又有锦州作为宁远之屏障,而它本身又加强了自己的防御能力,明军自是有恃无恐,顽强抵抗,继续发挥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术威力,很轻易地击败了皇太极发动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此时,松山决战刚刚结束。毫无疑问,宁远已成了清军下次进攻和夺取的主要目标。眼下,尚没见清军有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迹象。辽西走廊暂时呈现出沉寂的状态。稍有点军事经验的人都会看出,这种一时的沉寂预示着更大规模的战斗。
吴三桂对此是有思想准备的。他身处孤危之地,仍然坚守着。而朝廷全力加强宁远的防御能力,又使他增强了坚守的信心。当松山城破两个月后,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初,崇祯立即任命原兵部左侍郎范志完为督师,总督辽东宁锦军务兼巡抚,赶往宁远,整顿败卒,收拾残局,稳住阵脚。四月十二日,崇祯亲自发下手谕,指示范志完:“宁远守御以积峙粮饷”最为重要。经松山一战,明在关外仅剩宁远、前屯、中前、中后四城,其中宁远首当其冲,如若失守,其他三城则无法保障。因此,崇祯特别强调对宁远的防御,还要“兼顾”其他三城,多积贮粮饷,作固守之计。崇祯发帑金12万,户部发折色银30万两,再调天津漕米,陆续运至宁远。指示他将这些钱粮“酌量分贮各城,俾处处有备,庶保无虞”。四城原存贮的粮食,以2/3给吴三桂,剩1/3给白广恩、李辅明二将所统之兵。如吴三桂招募新兵,即准按户给食。
钱粮已足,吴三桂等又请示盔甲、弓箭、枪炮等军需。四月二十日,崇祯当即批示兵部:“即速察发。”兵部奉命,不敢迟缓,令兵杖局迅速筹办,由兵部差官“速解赴军前,以资援剿之需,万勿延缓”。
在很短时间内,宁远集兵三万余人,军需已足,防御能力大大增强。崇祯意识到守住宁远的重要性,凡有吴三桂、范志完所请,无不允准。他把吴三桂视为辽西安危的保障,专责其抵御清兵。因此,尽管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步步逼近,明政权危机日益加深,崇祯宁可调白广恩等辽将进关增援,也不让吴三桂离宁远一步。而吴三桂专心守御,不断加强宁远的战备。吴三桂对清兵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崇祯十六年(1643年)二月,他派出得力将官率“惯哨兵丁,远出侦探” 一清兵动静。他们“昼则埋伏深涧重,夜则且哨且行”,侦察到大量可靠的“虏情”,他向朝廷作了详细奏报,得到崇祯的重视,指示:“关外门备御宜周,著再行严饬。”此时,已至明亡前夕,吴三桂不但没有降意,仍一如既往,坚守危城。
自松山战后,至皇太极去世前有一年多时间,清兵对宁远一直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皇太极企图利用祖氏兄弟及其他汉官与吴三桂的亲故关系,劝其投降,可收不战而收宁远之效。另外,他大概不会忘记乃父和他本人两次攻宁远的惨败教训,宁远并非强攻所能奏效,况且他也深知吴三桂骁勇敢战,武力强逼过甚,必激起他拼死一战,可能招致他第三次宁远城下之败,且不说损兵折将,就连他的威信也怕是扫地以尽。他宁愿不厌其烦地劝降,即使等待下去也在所不惜。第二,松山战后,他又派他的弟弟阿巴泰等为“奉命大将军”率大军进关袭明,如同时发动对宁远的进攻,力量唯恐不足。第三,皇太极身体不好,不断发病,特别是他的爱妃宸妃刚刚去世,他的情绪一直很低落,也减弱了他在军事上大举进取的锐气。因此,宁远才没有遭到大规模的进攻。
P11-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