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回声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93.45
5.6折
¥
1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中国摄影家协会 编 著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2369368
出版时间2014-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1201021359
上书时间2024-11-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于1956年12月,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摄影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全国各民族摄影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摄影组织,中国摄影家协会目前拥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行业团体会员58个,个人会员达1.8万余人,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摄影家以及在摄影理论、教育、出版、策展、技术等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和人才。
目录
方大曾
失踪在抗日前线的战地记者
石少华
团结起来为繁荣摄影事业而奋斗
叶挺
用相机记录新四军
齐观山
十六岁的战地记者
苏静
让世界知道共产党有照相机
吴印咸
从旧上海到延安
吴群
手中武器就是相机
邹健东
为历史变革留下影像
沙飞
摄影是最有力的武器
张爱萍
战争摄影中的浪漫情怀
罗光达
用血汗铸成三大画报
郑景康
摄影能“抓住动态”
赵烈
画报社的音乐家
袁克忠
一辈子的前线记者
高帆
一辈子没有离开画报
高粮
一手拿枪,一手握相机
舒宗侨
把照片变成图册传下去
童小鹏
“摄影游击队”
内容摘要
高琴主编的这本《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1937-1949)》以口述这一独特的方式辑录了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的18位已故战地摄影师,包括他们的生平介绍,亲朋好友的动情回忆、拍摄的代表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评价。内容生动、文字详实,照片弥足珍贵,有较高的史料与收藏价值。
主编推荐
《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是“口述影像历史”的第三卷,重点辑录了1937-1949年间活跃在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最前沿的摄影师。全书30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配以这些已故摄影师亲友生动详实的描述,再现了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精彩内容
“雁翎队”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渔民组织起来的一支抗日武装,又称水上游击队。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以独特的斗争方式活跃在白洋淀一带,使日本侵略军屡屡受挫,闻风丧胆。它在晋察冀地区威名远播,是人民战争史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事例。
为了报道这支神奇的队伍,拍摄他们英勇打击侵略者的斗争事迹,我曾几度进入白洋淀采访,同这一方水、一乡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我第一次去白洋淀是1942年的秋天。
冀中抗日根据地,位于北平、天津,石家庄的腹地,日军把它看作心腹之患,眼中之钉。1942年5月1日,日军在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调集主力5万多人,以步兵为主,坦克、骑兵、空军配合,向冀中平原发动了大“扫荡”,企图一举消灭战斗在冀中平原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以确保北平,天津、石家庄,以及平汉,津浦铁路的安全。日军对根据地人民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斗争环境十分残酷。冀中人民称之为“五一‘大扫荡’”。4月初,冀中军区汇集了北平、天津、石家庄、保定的情报,日军大量向这些大据点集结,这是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的征兆。5月初是冀中大平原麦收的时节,日军习惯在这时进行武装抢粮。于是军区和地方,都加紧进行反“扫荡”的准备工作。
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待机消灭敌人,军区主力陆续撤至冀中平原的外围,冀中腹地只留下地方的县大队,区小队同日军周旋。
当时我担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摄影科科长。为了培养部队的宣传力量,我们组织了摄影训练队,由我兼任队长和教员。正在第四期训练队学习期间,为了完成培训计划,军区同意由我带领摄影训练队暂时离开军区,到安平县南、北郝村一带,依靠地方政府和群众,继续完成培训任务。
4月下旬,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张仁槐部长到北郝村看望我们。他传达了军区的指示:这次反“扫荡”,日军的兵力比我们原来的估计大,反“扫荡”的时间要比过去长,大家要在思想上有足够的准备。你们到地方之后,火线剧社、前线报社也都先后到了地方。军区最近将转移到外线去,以后由七军分区、九军分区负责同你们联系。这时,三位战士送进来三箱手榴弹、十多支手枪和一些子弹。张部长说:这是军区送给你们防身自卫用的,我马上也到主力团去,同他们一起进行反“扫荡”斗争。仁槐同志的话尽管讲得很平静,但我隐约感觉到这次反“扫荡”的艰巨性。
我们到了村口,相互亲切地握别了。想不到这次分手竞成为永诀,张仁槐同志在“五一”反“扫荡”中不幸牺牲了。
日军从1942年5月1日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开始是分片进攻,继而进行大片的反复拉网式进攻。日军把所有的招数都用尽了,但都遭遇不上我主力团;有时遇上了,相互激战到天黑,八路军突然消失在夜幕中。5月过去了,6月又过去了,日军被迫改变了战略战术,在广阔的冀中平原上到处建岗楼据点,据点大者进驻一个连的兵力100多人,小者进驻一个排30多人。这样5万多曰军主力,就化整为零,孤立在冀中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8月的冀中,广袤的平原上到处是密密的青纱帐。日军的气焰日渐低落下去,游击战士们却借着这天然屏障乘机活跃起来。摄影训练队在残酷的斗争中,终于完成了训练任务。当时80多位学员,由我写信签名,分别介绍回原单位,一半是分配回地方,一半分配回部队。他们几人为一组,分别去找自己的单位,当然这是很艰苦的工作,好在他们大都是本地人,对冀中的情况比较熟悉。摄影训练队的学员分配完毕后,我和摄影科的同志,向乡亲们告别,回到十八团去,待机再回到军区去。当时每个主力团都配备有无线电台,可以随时同军区、军分区通电报。我写了份电报给军区,内容大意是:第四期摄影训练队已经结业,学员已分别分配回原部队和地方工作。我和摄影科同志计划日内回军区。有何新的指示,请电复。第二天的下午,接到冀中军区程子华政委的复电,大意如下:火线剧社在“五一”反“扫荡”中遭日军的伏击,苏路社长和十多位队员牺牲,有十多位队员已回到军区,指导员解杰和21名队员下落不明。所以少华同志仍留冀中,设法寻找以上人员,带领他们回军区。此事已电告九军分区和七军分区,协助你的工作。同意对第四期摄影训练队和摄影科的安排意见。我同十八团团长和政委一起商量,决定我和刘克己同志一同回到北郝村,去完成军区给予的新任务。到达北郝村,我和刘克己仍先到张老大娘的家里。
经过耐心的寻觅和调查,终于在深泽县境内王克、王瑜姐弟家里找到火线剧社指导员解杰。他是在突围中腿部和脸部负了重伤,由队员王杰救出,送到自己家中养伤的。我见到解杰同志时,他的伤虽然好多了,但走路仍困难。我把程子华政委来电的大意告诉了他,他很激动。于是我们研究如何寻找其他失散的队员。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探明了十多位同志的下落,他们都分别隐蔽在老乡的家中。
不久,九军分区的两位侦察员来见我,说九军分区接到军区的电报后,派民运科科长负责此事。经过认真的调查,已找到十位火线剧社失散的队员,现在他们都已集中起来。拟把这十位同志送到白洋淀去,那里较安全。他们在白洋淀等候你们,待全部汇集后再分批越过平汉铁路返回军区去。P72-7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