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在高处+慈悲与玫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由在高处+慈悲与玫瑰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9.8 5.1折 156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熊培云 著

出版社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15879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56元

货号1203392010

上书时间2024-10-27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自由在高处》

熊培云,1973 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传播学与文学。曾任《南风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东京大学、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理想国译丛”创始主编委员之一。现执教于南开大学。 主要作品: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获2011年凤凰网年度图书奖、《看历史》杂志年度历史图书奖) 慈悲与玫瑰(获豆瓣2017年度年度社科人文图书奖) 寻美记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西风东土(获豆瓣2016年度年度社科人文图书奖) 追故乡的人 这个社会会好吗 自由在高处(获2011年南国书香节具现实主义精神图书奖、网年度十大图书奖) 重新发现社会(获2010年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0年度《新周刊》年度图书奖) 思想国


《慈悲与玫瑰》
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传播学与文学。曾任《南风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东京大学、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理想国译丛”联合主编。 主要作品 《自由在高处》 《未来的雨都已落在未来》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寻美记》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西风东土》 《追故乡的人》 《这个社会会好吗》 《重新发现社会》 《思想国》

目录
《自由在高处》
《慈悲与玫瑰》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内容摘要
《自由在高处》
从意义控制与群体心理等角度出发,这本书着重探讨了身处转型时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在该书出版十年后,世界与人都发生了沧桑巨变,作者特别做了数万字的增订,并致敬所有忧郁赤诚的灵魂。这是一本写给试图探索人生边界者的书。面对来自个人与群体、国家与社会的多重变化,作者分析了“半盘西化”的功利主义、消极的“公共意义”“强制式启蒙”“审美自治”“体制内弱者”等诸多当下仍然备受争议的话题,也一直在追问作为个人,我们为建立一个平等、公正与宽容的社会能做哪些努力。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变幻莫测的关系以及人如何在当下充满挑战的生活中与自己和解与自洽,并在当下如何启蒙自我、超越逆境,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作者相信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而真正的自由始终在生命的高处。
《慈悲与玫瑰》
我们仰望星空,星空也在仰望我们。 作者熊培云在这本重装升级的经典作品中,继续探讨无意义的生命与有意义的人生究竟该如何度过,从个体的角度探讨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可能性。面对来自国家与社会的双重重轧,作者分析了“无私心即无公德”“悲观的理性”“不完整的慈悲”“半数人暴政”,并对时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等概念提出批评。 另外,作者利用AI软件,创作了一个全新的短篇图像故事,试图把空间留给世界,把时间留给自己。

主编推荐
《自由在高处》

1.《新周刊》2010年度图书奖、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得主熊培云致敬自由之作,十周年纪念版重磅呈现! 这是一部让年轻人成为自己的启蒙书,也是一份风靡大学校园的时代备忘录。无论现实有着怎样的千疮百孔,愿诗意与友爱继续常驻心田。无论是青春年少还是白发苍苍,无论是久居故土还是远渡重洋,真正的自由,永远在高处。 2.2011年中国好书榜十大好书,2011年南国书香节zui具现实主义精神图书奖! 3.入选国内多所高校课外推荐阅读书目和开学季推荐阅读! 4.全书增订八万字,积聚作者十年来重新认识自由、人生之意义、自我凝视的深度思考!


《慈悲与玫瑰》
1.豆瓣年度社科·心理十大好书!毕业季、开学季、暑期学生伴读好选择!新增作者创作AI绘图短篇小说!如何获得幸福感以及生之意义?如何在逆境中自处自救并成功突围?个体选择之于人生的境遇有怎样的不同结局?作者引领我们从古今中外众多先贤那里获得启示,从几千年前到当下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撷取种种实例,甚至借用自己和朋友的亲身经历,来为众生不可知的命运提供多种可能的方式。 
2.致敬所有孤军奋战的灵魂!如果说《自由在高处》是让年轻人成为自己的启蒙书,谈的是如何自洽,《慈悲与玫瑰》则在审视自我抵近自我的同时,谈人如何与社会和他者共洽。《慈悲与玫瑰》既是“自由在高处”精神的承继,又在这种精神内核的承继中展现更深广的外延。 
3.慈悲,既是面向众生的牺牲,亦是对自我的成全。玫瑰,喻指优雅而美好的生活。人们若以玫瑰象征美,那么保持对玫瑰的向往便是人在被黑暗吞没时夹藏于身的一丝光明。 人有了光明,便有了希望,便有了前行的欲望。

精彩内容
《自由在高处》

     梭罗的树林 几年前,我在《美国化与法国病》一文中谈到美国化背景下的“法国病”,现在有必要谈谈“美国病”了。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同样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好的是价值,坏的则是病。病有很多种,在这里我只谈“物欲症”。 与此论题相关的是,《新周刊》杂志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性自由、消费主义和成功学。在我看来,这里的三粒毒药实际上是两粒。如果将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合二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症。人们通常会为两件事忙碌,一为性欲,二为物欲。性欲不用学,物欲却是不断模仿出来的。两者的相同点是,凡事走到了,都难免成为毒药,或精尽而亡,或物极必反。 美国人不太认同欧洲人的闲适生活,他们放弃了时间而选择金钱,美国追求的是“麦当劳”而不是“麦当闲”,正如中国人因为勤劳的禀赋常常忘记真实的生活。美国人自我嘲讽:在中世纪,世人的精神支柱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大教堂,而在当今的美国文化里,能和哥特式大教堂比肩的,便是超级购物中心。像是得了“精神上的艾滋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在意志力方面纷纷丢盔卸甲,丧失了免疫力。 物欲症对美国社会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哪儿都不像哪儿,当公民转变成了消费者,大家想到的是“独自打保龄”,而将公民责任扔到了一边。与此同时,贫富分化使阶层重新出现,伴随着社会的两极分化,低三下四、卑躬屈膝的经典姿势偷偷摸摸地回来了。 擅长谋生,却不会享受生活。自从变成物质人类以后,睡觉和做爱都得先吃药片才行。未来好像也被偷走了。在美国,每个孩子一年收看近四万条电视广告,平均每天一百多条。商人的目的就是给孩子打上烙印,消费儿童。美国的教育专家因此抱怨孩子们被当成了可以收割的商品作物。 关键的是,物欲症偷走了人们的时间。人类学家英格力希·鲁克说:“从表面上来看,一个三岁的孩子似乎与我们的文化没什么联系,但当这个孩子回过头对他的妹妹说:‘别烦我,忙着呢。’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起早贪黑,仿佛大家每天都很忙,就像《爱丽斯梦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不停地看表,不停地嘀咕:“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物欲症带来的是“时间荒”,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就这样人为物所奴役,人为物所谋杀。 速度,永远是速度。《旧金山纪事报》曾经嘲笑美国是个朝着微波炉大吼大叫,仍然嫌它速度太慢的民族。不断地更新换代同样让人们患上了“喜新厌旧症”,“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感染了社会上每一个人。正因为此,有人满怀乡愁——如何回到原来的价值观,长久地住在同一套房子里,长久地保存重要的东西,并且彼此忠诚,这已经是稀有的生活。 高速度的改造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全然舒适的生活。全球性的交通拥堵早已经让人心烦意乱。有篇南美的小说是这样写的:堵车让交通陷入瘫痪状态,由于短期内毫无改变的迹象,司机们纷纷放弃了汽车,徒步到邻近的村落寻找食物。后,他们不得已在道路两旁种起了庄稼。在车龙动弹之前,有人怀上了孩子,接着孩子呱呱落地……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如果不明白物欲症对一个社会的损害,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当年特里莎修女路过美国时,会感慨那是她一生所到过的“贫困的地方”。 “半盘西化”的中国,正在感染“美国病”,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物欲横流的社会,恐惧几乎成了贪婪的同义词。当美国人开始自省贪婪已经感染了整个社会的时候,我们同样看到,在欲望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浮躁的年代,已经消耗了大量树木与纸浆的成功学,早已经失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昂扬与纯朴,成为一种祸害。如《新周刊》所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就犯了“不成功罪”。 P57-5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