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上的美国霸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海洋上的美国霸权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8.64 4.6折 128 全新

库存8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布鲁斯·卡明思(Bruce Cumings) 著;胡敏杰,霍忆湄 译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64874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1201689149

上书时间2024-10-27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布鲁斯·卡明思,生于1943年9月5日,美国负有盛名的东亚研究专家之一,古斯塔夫?斯威夫特和安?斯威夫特历史学杰出贡献教授,曾任教于斯沃斯莫尔学院、华盛顿大学、西北大学,后成为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主任,1999年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研究员。卡思明的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靠前史、美国与东亚的关系、东亚政治经济和美国靠前关系,他尤其对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抱有深厚兴趣。
2007年5月,卡明思因其在民主、人权及和平研究中获得的杰出成就和做出的学术贡献,成为首位金大中学术奖获得者。

目录
前言
个人说明
致谢
第一部分思想的边疆
第一章花园里的机器
发展受限的太平洋/盎格鲁-撒克逊的大西洋/大西洋人的太平洋/贵族的传统/例外主义未意识到它的起源和命运/伊甸园/宅地和自耕农/花园里的机器/芝加哥:草原幽灵/中部边地/农耕的网格/征服的机器/野蛮的战争/通过征服重获新生/特纳花园里的机器/“处理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北美大陆的外交政策
第2章“无与伦比的远方”发现加州
陆地上的岛屿/西班牙人慢慢进入新大陆/发现内华达山脉
第2部分从海到光辉之海:昭昭天命
第三章五片信手拈来的领土构成北美大陆
四月在巴黎:帝国的请求/俄勒冈州的冬天:太平洋岸边的帝国/毁灭性的浩劫/昭昭天命/毫不虚伪、质朴真实的政府/入侵巴格达小镇/权力的流转:“去西部”/绕行优选的机器/美国人领导世界?/通信革命/占领加利福尼亚/发现日本/发现阿拉斯加和朝鲜/一个复杂国家不再明朗的命运
第四章天命之子的出现:黄金、铁路、得克萨斯州
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种族灭绝的小问题/四巨头/统一大陆的机器:铁路/不合时宜的得克萨斯州/一个南方州/一个西部州/愚昧但充满男子气概的西部/没有退却义务/白种人研究/黑金/结论:光亮马上到来
第五章海外征战
帝国?/充满活力的大陆/“准备好就开火”:占领马尼拉/又一场野蛮战争/建立美国的优选系统/一个更小的美国“湖泊”:加勒比海/伟大的白色海军/对西部的笃定偏好/无关紧要的和平主义/结论:“无为”的帝国
第三部分太平洋沿岸各州,新英格兰民族
第六章伊甸园之东:太平洋西北部
迁移到西部的缅因州/美国佬在太平洋的保守主义/绿宝石城——西雅图/东方的帝国建立者/锯屑帝国/西北部是3K党地方支部还是苏维埃政府?
第七章伊甸园的苍翠繁茂与寒冷刺骨
亚当和夏娃/比起糖业,更近上帝/奇怪的水果:菠萝/“军队在火奴鲁鲁待命”:兼并/和糖料业一样有价值的珍珠港/夏威夷白人霸权的终结/伊甸园般的荒野/灰白的克里普尔克里克/西华德的远见
第八章太平洋边境战:新州上的亚洲人
长久的加利福尼亚/美国的斯多葛学派/加利福尼亚的
“新日本”/和日本即将开战/归属感的缺失/东方伊甸园的集中营/日本花园/园艺的恶劣影响/结论:没有归属感
第四部分“地球之壳”——千变万化的加利福尼亚
第九章花园式的科纳科皮亚
没有农民的地主/加州花园中的西部机器/统治地位的转
变:薄皮和大的反照率/居住在平地上的资本家/黑人的
柠檬果园/橙子政治/结论
第十章“就在这里,拿走吧”:水力和电力
在四轮马车上探索未来/他创造了这座城市/每个人都挣钱/当水遇上金钱/乌托邦还是帝国?/国家权力和企业权力的一种新形式/“越少越好”
第十一章南加州:太平洋上的岛屿
阿卡迪亚、乌托邦还是噩梦?/天使之城,购物天堂/汽油,让生活更美好/电,让生活更美好/开创郊区生活/汽车:改变边境/福特主义的世界/为每个花园装上机器/车轮上的消费/过去与现在的汽车梦/梦幻商人/白种人研究:洛杉矶政治寡头/白种人研究:平民/总结:机器吃掉了花园
第五部分转折点
第十二章自我伪装之国:开发西部
(西部)新政/转折点/战胜先生/是皇帝,不是法老/是法老,不是皇帝/海军之珠:圣迭戈/人的大河:战争中的平行与上向流动/“白人主宰美国”/阿卡迪亚工业的崛起:太平洋空中力量/战争重塑了太平洋沿岸/结论:大陆巨兽
第十三章战后加州与西部共和主义的崛起
改变格局的朝鲜战争/西部共和主义的崛起/关键的选举/橙县,红县/崛起还是衰退?/水、电和贵族传统/当地人回归
第十四章加州的影子中:战后西部其他地区
在波音工作/不在波音工作/重量的西雅图,政治正确的波特兰/得州的石油,得州的政治/王朝/伊甸群岛:日裔赢了,夏威夷白人输了,五角大楼胜利了/吉杰特去夏威夷/冰冷的冷战堡垒/又是黑金/遏制政策/太平洋新婚沙发
第十五章帝国的群岛:环球花园的美国坐标
成为霸主/群岛/军方的兴衰浮沉/面向世界的太平洋主义方针/环视群岛/朝鲜:无路可退/保守派军方?/东方圣殿骑士团:精良武器,骁勇战士/马戏团帐篷里的臭鼬/军事化的西部/结论:永恒的群岛
第十六章硅谷:依海而立的新世界
日本的太平洋世纪?/受庇护的革命/保护市场培育开放市场/开端?/无线电的开端/微波的开端/半导体的开端/斯坦福:灵活联轴器/苹果园/失利的亿万富翁/谷歌无处不在——很快赚得盆满钵满/硅谷本体之外:竞争激烈的西雅图与奥斯汀/得州也能做高科技/总结:快节奏的生活,与美国世界
第十七章总结:美国的地位
太平洋沿岸地区:依旧面向东部/衰退与大动乱?/优选灾难再现:外交政策/美国与世界的新型关系/对中国的战争?/太平洋文明的序曲:中美关系/美国的地位真正意味着什么?
后记
技术/创造性毁灭/时间/空间与远距离贸易/帝国/霸权

内容摘要
美国是一个国土极为广袤的世界大国,也是专享一个国土从大西洋横跨到太平洋的国家。正因为如此,美国享受到了极为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传统的大西洋主义者们常常只看到美国与欧洲在地理优势上的紧密联系,而忽视了美国本土与亚太地区同样联系甚密。在这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海洋上的美国霸权(优选化背景下太平洋支配地位的形成)(精)》作者布鲁斯·卡明思将挑战大西洋主义者们的陈旧观点,他认为,美国与亚太地区的关系才是多年来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卡明期以时间为轴,详细记录了西进运动从中西部地区向太平洋沿岸迁徙的历史进程,以及这一运动如何造就了时至今日美国工业、科技、军事在优选的强势崛起。卡明斯探讨了靠前外历史、靠前关系、政治经济,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活动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东西海岸的经济强国,使其经济甚至靠前了整个世界一个世纪,而卡明斯认为以上的靠前外历史环境与当前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密不可分。此外,卡明斯还着重强调了美国与墨西哥、菲律宾,以及一些东亚国家交往的重要性。各种历史文化的相互融合也不可避免地引出了强烈的文化冲击,但美国也因此得以从不同渠道双向吸收来自大西洋和来自太平洋的不同文化。

精彩内容
前言本书从太平洋视角,讲述美国与世界的关系。书中贯穿着一条清晰的叙述主线:从一个半世纪以前詹姆斯?波尔克(James Polk) 担任总统的时代直到现在;从包括加利福尼亚在内的西部地区的创建,一直讲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心地带的政策规划。我本想让本书叫作“面向西部”,但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与历史学家理查德?德林农(Richard Drinnon)都已经用过这个标题。换句话说,本书既介绍了西部历史的变迁,又讲述了美国对太平洋地区事务的参与,融合了国内视角与靠前视角。在探索当代美国优势地位的过程中,我试图整合起其他时常被区分看待的事物:国内历史与靠前历史,靠前关系与政治经济,以及生机勃勃的太平洋经济所连接的两侧海岸。这本书也谈到了科技变革,讲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创造了这个双海岸国家经济体,并使之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扮演世界的角色;这种发展也改变、削弱或仅仅冲击了400多年前最早定居于美国的人们对于这片大陆的定义:这里是花园,是伊甸园,是阿卡迪亚,有时还会是乌托邦 。 美国多数关于靠前事务的文献依旧带有浓厚的大西洋主义色彩,但我在讨论靠前事务时会使用两个视角:一是以大西洋视角探讨美国与欧洲的关系,一是以太平洋视角探讨美国与东亚的关系。美国-东亚关系虽然始于19世纪中期美国边境地区与东亚的接触,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挑战、或许超越了长期占地位的大西洋关系,让我们以新的方式看待美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对于被美国取代的、曾经的世界霸主大不列颠王国,以及21世纪的世界经济领跑者日本,人们抱有同样的好奇。二者都是岛国,远离大陆,同时远离生活在大陆上的人难以言喻的优越感与唯我论(实际上,在英国看来,“大陆主义”就是欧洲地方主义的另一种说法)。美国之前也被叫作“岛国”,因为它被两片海洋庇护。它是专享一个地理位置如此特殊的强权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它给自足,无须依赖外部;它有着广袤的国土来容纳大量的人口与企业。同样疆域广阔的还有俄罗斯,但其严寒的西伯利亚边陲至今仍未开发;还有中国,它境内中亚走廊地带遍布沙漠、山脉,仍旧是部落与游牧民族的聚居地。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它是个拥有广袤大陆的霸权国家:它不是英国这样的岛屿帝国,也不是觊觎太平洋霸主地位的日本;它拥有一整片大陆,两侧面向世界上优选的两个大洋。美国是专享一个在大西洋与太平洋都拥有绵长海岸线的强国,它既是大西洋国家,又是太平洋国家。在历史上,它就像占据优势地位的大西洋主义者,注视着欧洲,注视着繁衍了美国文明的欧洲文明,同时试图转移我们的视线,让我们不去关注这个事实(实际上,因为大陆分水岭 的阻隔,一个纽约人在洛杉矶会感到很好不舒服,反之亦然)。我想从“太平洋主义者”的角度来阐述美国在世界上的角色和地位,或者简而言之,我将提供一个非大西洋主义者的美国史版本。“太平洋主义者”听起来太像“和平主义者”(据《牛津英语词典》,二者正是同形词),但我的本意并不是把“太平洋主义者”提升到“和平主义者”的高度,我也不是要批评大西洋主义者的论点,或者试图用自己的论点取代它。这种叙述方式是庄重的,在我们的时代,这种庄重的风格之所以能够延续,是因为亨利?(Henry Kissinger)用这种方式去说明世界,而晚一些时候,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著有《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则以之说明盎格鲁-撒克逊种族核心如何形成,恰恰是这一种族核心塑造了这种风格。这样说可能不礼貌,但我要指出,多数大西洋主义者似乎不太了解美国对太平洋事务的参与程度,也不了解东亚地区。的多卷本回忆录,是继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的《参与创造世界》(Present at the Creation)之后最棒的国务卿回忆录。但是在帮助人们了解日本或中国方面,的作品让人想到的是歌舞伎表演,艾奇逊的作品则会让人看到共产主义思想在欧洲国家的层层渗透。书中分析的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美国的独特之处,它既有人口稠密且依旧充满活力的大西洋沿岸和中西部地区,也有更具活力且不断创新的太平洋沿岸地区。②早期定居者在这片空旷、美丽的大陆上的扩张之路,当时这里是无止境的花园,或者说是伊甸园、是阿卡迪亚,似乎早期白人定居者只需要繁衍生息,这里便会繁盛为乌托邦;我还加入了通常对扩张历程的描写中鲜少提及的东西,即无情的工业化近两个世纪来持续地改变着这座花园,时至今日仍未停止。③早期白人定居者与有色人种接触的方式——在本质上不同于他们与欧洲人的接触方式。④延续150多年的美国与东亚的关系;1846年,詹姆斯?波尔克发动美墨战争,紧随其后,佩里(Perry) “打开”了日本国门,这段历史与大西洋主义者的描述不同,实际上是截然相反。⑤1941年的爆炸点珍珠港事件;它标志着美国与东亚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关系,最终将比我们与欧洲的历史联系更为重要、更具决定意义;美国在太平洋行动的方式变得不同于在大西洋行动的方式,并日渐成为其在优选行动的方式,这导致在1945年“二战”胜利之后,美国与传统的大西洋同盟产生了最深刻的分歧。⑥在发展西部特别是加州的过程中,中部各州扮演的角色。⑦朝鲜战争及冷战时期,美国遍布优选的军事基地,使美国在太平洋拥获得了不错的海权。⑧过去半个世纪里,由巨额国家拨款所推动的数字革命;美国在数字革命中获得的巨大成就,为其获得科技靠前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以上主题,我将按照时间顺序(从19世纪40年代到现在)依次在各章中展开论述,在阐述某一主题中时,也可能会插入其他主题。太平洋是世界上优选的海洋,实际上,用科林?麦克伊韦迪(Colin McEvedy) 的话说,它是地球“专享优选的地貌特征”。太平洋的面积是大西洋的两倍,约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太平洋岛屿的数量也比其他大洋多,总数约为25000个。书名中含有“太平洋”的书,比如米切纳(Michener)的《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无不反复提及太平洋中的那些岛屿,描绘它们的浪漫色彩、异国情调,赞颂它们象征的自由精神。本书并不是要描写那片广袤的大洋,或是那种浪漫情怀。我的关注点有且只有于赤道以北。这并不是说赤道南面的地区不重要,而是因为在我看来美国与东亚地区的关系更为重要。这种重要性始于美国与中国、日本、朝鲜的关系,之后,1898年旨在争夺西班牙的美西战争,以及1941—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又使之进一步强化;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在东亚参与了三次大规模战争 (一胜、一平、一负),大约在这段战火绵延的时期,北太平洋对岸也开始步入在世界目前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繁荣期。太平洋西岸地区在150多年里一直为经济增长提供推动力。淘金热触发了美国化浪潮,加州成为多种族聚居地。农业工业化 、奥兰治县的阳光美橙、丰富的石油资源、蓬发展的好莱坞影业,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世界对加州的印象。“咆哮的二十年代”(The Roaring Twenties)不只是“随意女郎”和查尔斯顿舞 的时代,更是先锋创新的时代。大众消费与大众文化带来了诸多诱惑:汽车、郊区、收音机、好莱坞电影、职业运动、冰箱等“耐用消费品”,加州人率先用这种种元素构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世界其他地方也纷纷开始效仿。敏锐的薇拉?凯瑟(Willa Cather) 注意到,“整个世界在1922年前后分裂开来”,美国“精彩向前,但不知为何,却走在错误的道路上”。那时,美国工业将大规模生产及大规模消化这些产品发挥到了很好。20世纪20年代,美国以惊人速度上升至世界经济的靠前地位: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产值占世界的29%,到1913年时达到36%(当时英国为14%),1929年时又升至42%——这是目前非战争年代的优选纪录,仅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很好时期的水平,当时所有的发达工业经济体都深受战争破坏,只有美国未受影响(短期内生产总值跃居优选生产总值的一半)。南加州引领了20世纪20年代风格的大众消费——一种消费领域的新形式的开拓,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明确了方向(也衍生出了许多新概念,如使用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汽车常被称作“福特制”)。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的几个任期是一段转型期,美国不再囿于一片孤立的大陆,转而开始参与优选事务。当罗斯福还是“新政先生”时,联邦投资如大开的水龙头,政府直接参与到西部荒野的广泛开发中,特别是介入了水资源和电力的开发;新政实施期间,西部建起了大量大规模基础设施,如大古力水坝(the Grand Coulee Dam),对农田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开发,还相应地修建了众多水利设施。当罗斯福成为“战胜先生”时,联邦政府在战时状态下授权建设了数百家新型军工企业,并向其提供补贴,这些军工企业散布于南加州、湾区(the Bay Area)、波特兰(Portland)和西雅图(Seattle),使太平洋沿岸西部地区完成了工业化,五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倍。10年间(1940—1950),洛杉矶兴起并发展为主要工业城市,标志着这个大陆的“市场建立完成”;另一次军工业的巨大发展发生在朝鲜半岛危机时期,军事化需要加上冷战时期制定的长期防御支出,使军工业达到靠前过的规模。由此,美国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与它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区域的利益、它在靠前事务中的参与程度,实现了同步增长。洛克希德等军工企业在战前数次破产,但在战争爆发后又繁荣起来,并且势头一直持续到冷战时期。冷战结束后,军工合同数量又急剧萎缩。甚至于在1996年,迪士尼出资4,500万美元,将洛克希德的隐形机设计设施“臭鼬工厂”改造成了动画影城。然而,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同时,新信息时代的工业让美国的太平洋经济走出了衰退期,步入美国历史上最长久的和平繁荣的年代。波音与微软在10年间(约1980—1990年)使西雅图从一个落后地区发展为环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城市;英特尔与耐克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让波特兰走出基于资源(主要是原木)出口的经济低迷期;硅谷让加州北部变得比南部更为富有,并让加州重获国内经济靠前地位。我认为,加州不断实现工业创新,其核心是将富有创新精神的新生力量与充足的政府拨款有机结合。加州的工业创新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初露端倪,主要是得益于加州远离东部,受华盛顿方面的政治机构影响较小。美国西部其他地区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得克萨斯州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它比较特殊。同太平洋沿岸其他州一样,得州也面向大洋;但西部靠近洛基山脉的其他州并不紧邻大洋,因此得州与它们不太一样。如此看来,这似乎是一本讲述环太平洋地区的书。“亚太”的说法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或者说在20世纪90年代是常用的表述,但这一说法对我来说十分令人费解,我猜对于其他人也一样。(危地马拉属于“环太平洋”地区吗?缅甸或孟加拉国是“亚太”地区的一部分吗?)所谓的“环太平洋”和“亚太”,都是美国和日本等强国的发明的说法,代表的是亚历山大?伍德塞德(Alexander Woodside) 所说的“预言文化”:中国(或者日本,或者环太平洋地区)正处于上升中,或者说是一个奇迹、一种威胁。然而,预言突然消失了,历史见证了它们的衰退,如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紧随其后出现滞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摧毁了所谓的“亚洲四小龙”。另一方面,这些纷纷扰扰的误导性的预言并没有改变事实:日本在19世纪80年代开启政府引导的基础工业模式,实现了经济起飞,20世纪50年代之后成了东亚不错大的工业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地区的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起步,并且从未停下步伐。美国的老对头越南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中国则让所有这些国家黯然失色,1978年划时代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这种飞跃式的前进将会改变21世纪。所有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而美国太平洋沿岸各州在珍珠港事件后也开始大步向前迈进,形成了一个靠前的大陆工业经济体。这个经济体的长足发展也是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在优选GDP中的占比稳定在30%左右的根本原因。曾有一群不为人信服的预言家预测东亚将会前进,美国将会衰退甚至被湮灭,而这些成就正是对他们胡乱预言的很好反驳。在我之前的许多作品中,很多内容都与太平洋现象或东亚地区有关,与那些作品一样,本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不过鉴于这些理论在非专业人士看来会很好枯燥、容易厌倦,我尽力将其弱化,只在后记中加入一些基本观点和术语,如“后发”发展、“井喷式”增长、技术创新、美国扮演的角色、洲际扩张和发展中空间和时间维度拥有的新特质,以及“帝国”和“霸权”等未被正确理解的词。然而,本书并没有采用理论化的方式提出主张。我想通过一般模式向读者呈现我的观点,向读者展示在这个国家到底发生了什么,在不同章节,我们或从克里普尔溪(Cripple Creek),或从南加州的橙子,或者从硅谷的起源谈起,再逐步展开。细节很吸引人,但我更感兴趣的是更大的格局,即美国在全世界的角色。我没能详细描述的某段历史,读者可以在参考书目中找到与之相关的更丰富的资料。同时,若因笔力不足,未能达到知识普及的效果,那是我个人的失误。直到现在,研究西部的历史学家仍然能感受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存在差距,甚至有一种自卑情绪,他们身边的同事都认为自己的研究(比如说,研究殖民地时代新英格兰的某个村庄)更核心、更重要。研究西部史的人被认为是在研究区域性而非全国性的历史,或者说他们研究的区域本身就是历史。例如帕特里夏?尼尔森?利默里克(Patricia Nelson Limerick) 在做份教职时,有人对她说,她课程涉及的年代不应该越过19世纪90年代这条线。本书明确主张,若不了解西部,就不可能了解美国;在过去的150年间,西部地区及太平洋地区对于塑造美国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地区都大;加州对于整个国家命运的影响作用,超越了其他所有的州。为了让读者理解美国在世界的地位——这也是人们希望理解的优选问题,我会详细介绍海岸各州的具体情况,并阐述美国在两大洋上的地位。我认为我提出的主张关乎过去与现在,但许多人认为它只是预言,也就是对未来的主张。其实这并不重要,颇为矛盾的是,古老而陈旧的西部历史传统,在今天带着一种新鲜的气息回归。在这条回归之路上,美国人曾探寻印度、曾沿着西北航道探寻东方;伯克利成了帝国西进 大潮的重要站点;美国逐渐被看作连接亚洲和欧洲的“中间国”,凭借自身的优势文化获得了一种包含真正深刻意义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这条路上,还伴随着不同人种的融合以及各色文化的融合。如今,在西海岸及美国多数地区,这种融合十分常见。美国的命运终究会与墨西哥、中国、韩国、日本、越南、印度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本书的核心观点是,1941年后,美国作为大西洋强国与太平洋强国崛起,在两大洋沿岸及中部的许多地方(芝加哥、休斯敦、丹佛),很好技术高速发展;我相信也可以说,这是美国在当前时代取得霸权地位的基础。本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和解释面向大西洋的靠前化与面向太平洋的靠前化之间的区别?这是美国与世界关系的两个方面。现下 ,出现了一个特立独行者,正是因为他,历史变得更加耐人寻味:继詹姆士?波尔克、泰迪?罗斯福(Teddy Roosevelt) ,或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之后,一个西部人来到了美国人的面前,其扩张主义倾向最为突出,他就是乔治?W.(George W. Bush)。我不得不承认,我在他当政的多年之前开始写这本书时,事情正朝着另一个方向,朝着一种新的靠前化(被叫作“全球化”)方向发展,在欧洲和东亚都是如此。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似乎对此表示理解并全力推进。在今天看来,若不做出非凡的努力来跨越今日美国的历史单边主义,放松对亚洲的军事制约,以一种平等互利的精神与东亚地区建立融洽的关系,21世纪的世界和平将会遭受漫长而毁灭性的打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