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2015年度佳作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3.9
7.1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选编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57281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1238992
上书时间2024-09-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新周刊》杂志社,《新周刊》由广东出版集团、三九企业集团联合主办,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近期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拥有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目录
2015生活趋势报告
2015生活趋势报告
关于2015年的50条预言
100个相信
100个相信——从公信力到私信力
中国人如何重拾“相信力”?
100个相信
李子勋:信任需要被培养
沈阳:互联网改变人际信任模式
王俊秀:比人情信任更重要的,是契约信任
中国史上各种“信”
现代社会契约论
一边是马云,一边是星云——中国人的N多面
中产阶层的撕扯人生
中国人的50面
中国人多变的处世云图
马云版偶像制造手册
我们为什么误读了星云?
这么着,还是那么着
我们都是云合体
克己复礼——礼的两个走向:内化与物化
“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时候到了
中国礼的演变史
一个人的礼仪养成史
当代十大君子榜
于丹:君子的意义就是终生的精神成长
朱大可:与其做一个古典式君子,不如做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正直者
礼的毁灭、改良与重生
95后,我们可以谈谈吗?
95后,我们可以谈谈吗?
95后,我想和你谈谈
葛霭雯:请相信,我们会成为更好的后浪
史航:你们是棉花,我们是铁
冯仑:历史给你智慧,关系合理安排
人生不是商业模式
他们早就进入了游戏的那个社会
里尔克给年轻人的十个建议
不要只是因为你年轻
熊孩子历险记
孩子们为什么这么熊,7
乡村“古惑仔”的日常江湖
《悟空传》创作者今何在:请不要再妖魔化“熊孩子”了
一帮中国家长被两个外国家长教育了
家长不妨扪心自问:我爱读书吗?
在教育熊孩子之前,大人请先以身作则
微鲸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生活方式报告
互联网催生微鲸一代
蒋方舟:走过无数次的路,从未到达
顾晓明:80后的生活方式需要重新认识
孤独并骄傲,纯真并现实
我们是互联网原住民,我们更是世界公民
创业是个什么鬼?
创业是个什么鬼?——全民刨业的狂热与迷失
创业是个什么鬼?
他们为什么爱去中关村创业大街喝咖啡?
车库咖啡馆里的创业者
怎样避免投资人与创业者相爱相杀?
创业者的一万种死法
海外创业狗最好具有这五项技能
可不可以不创业?
打赏与众筹——分享经济的中国式样本
物以类聚,钱以人分
打赏文化史
打是疼,赏是爱,盟主来表态
打赏之于写作者,如江湖艺人摆摊
看开始众筹如何讲好每一个故事
兴趣共和国崛起
一点小钱,更多情感
没有什么不可以定制
我们为什么需要定制?
定制时代的产业升级
徐文兵:望闻问切是最奢侈的私人定制
里克?格拉汉姆:专属你,迎合你,满足你
那些不能被定制的
文青传
文青传
文青所有的“恶”来自他们的“穷”
文艺遏制网络坏品位
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火光
出世的窦唯,入世的汤唯
李健:音乐人是我唯一的社会身份
冯唐:哪有我这么思维缜密的文艺青年
文艺就是生产力
伪文艺青年:虚荣逆流成河
保卫文艺青年
烂片的狂欢——关于电影,关于审美,关于生活
时代的审丑狂欢
烂片九段论
这样的电影,就叫烂片
破解大导演的“滑铁卢”
烂片鉴定指南
没有恶评,好评还有什么意思?
中国观众比中国电影更愚蠢
千言万语只一句——看好片
中国想不到地图
生活在近处,诗意在身旁
观鸟达人黑脸琵鹭:0.1秒的惊喜和一生的吸引力
面条达人加菲众:面条的意义不只意味着呆腹
跑步达人谢鲤梅:一路跑,凡人也能成英雄
每个人心灵里的地图,都有种温暖的诗意
内容摘要
马云之身 + 星云之心,也许可以成为中国下一个五年、下一波潮流的火种或催化剂。希望那时不再是“群氓的时代”,而是“人类群星闪耀时”。(《100个相信》)
时代迫不及待地需要潜力股、价值股、概念股。时代吞噬你,也豢养你。在你身上,你如何克服这个时代?(《95后,我们可以谈谈吗?》)
创业,能给你带来一种不可思议的生命诱惑,也能给你带来一万种不可名状的死法。(《创业是个什么鬼》)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生活在别处,诗意在远方。(《文青传》)
2015《新周刊》,记录着2015年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本书《相信力》收录的就是《新周刊》2015年度佳作。由《新周刊》杂志社选编。
精彩内容
?序言
100 个相信——从公信力到私信力
我们信什么,该怎么信?这是个问题。
骗子太多,不敢相信。标准太多,相信哪个?专家太多,没法相信。破坏规
则的太多,相信会吃亏。
我们变成“老不信”,书本、媒体、公告、声明……几乎所有过去的权威皆被怀疑。
这是真的吗?它值得相信吗?
痛定思痛,我们或成为阴谋论患者,任何人和事都可能是掩盖真相的迷雾,
也都可能被迷雾掩盖。我们或成为无厘头病人,反正就算信错了也不过一场呵
呵,即使是那些看似不靠谱的小道消息,也体现着某种智商优越感。
与此同时,相信媒体,还不如相信朋友圈;相信教科书,还不如相信喜欢的
老师;相信机构发布的质检报告,还不如相信某个熟悉的美食家;相信通稿,还
不如相信一个个具体的用户体验……
必须面对上述事实,公信力下降,私信力上升。当原有的以公信力为支撑的
信任体系开始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只有回到自己,回到作为一个个体的“我”。
相信是权力也是能力,每个人都有权相信她/ 他愿意相信的东西,但这需要能力。
相信自己,就是相信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判断、自己的眼光,就是相信“我”
也是福尔摩斯,就是有权也有能力选择自己愿意去相信的东西,也因此,人学会
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新周刊》梳理中国人的相信历史,邀请专家为如何重拾相信力开出药方,
用现代契约论为相信力开路。
从100 个相信开始,《新周刊》试图描绘一张中国相信地图,在100 个相信
背后是私信力的蓬勃崛起,个性的信、执拗的信、小众的信让相信变得多元而有
趣,私信力的背后是价值观的解放,是90 后的崛起,是网络的征服。
我们信什么,该怎么信?这不应该是问题,因为相信本身不用怀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