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最佳杂志写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美国最佳杂志写作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1.25 7.1折 58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国杂志编辑协会 主编;(美)普莉斯拉·朗 等 著;曾群娣 等 译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17475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1680782

上书时间2024-08-25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美国杂志编辑协会,美国杂志编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Magazine Awards,简称ASME)是由美国资历编辑、杂志从业者组成的组织。1966年,美国杂志编辑协会联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创设美国国家杂志奖(National Magazine Awards),含很好特稿写作奖、很好新闻报道奖、很好人物特写奖、很好公共利益奖等20余个奖项,以表彰编辑的成就、激发编辑的创造力,奖励“杂志产业中的佼佼者”,即 “在编辑目标、编辑手法、吸引公众关注度和编排设计等方面一贯表现出众”的杂志和网站。该奖项被视作美国杂志界的优选奖项,在新闻界几乎可媲美普利策奖,也有媒体称其为“杂志界的奥斯卡”。美国国家杂志奖由主办方挑选的新闻工作者评审得出,每年有300多名评审员。评选结果需经国家杂志奖委员会审批,该委员会由现任和前任的美国杂志编辑协会成员、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和资历评审员组成。

目录
001 基因长卷——从23个角度了解我们的祖先
最佳特稿写作奖 《美国学者》 普莉斯拉·朗
018 出售战争的男人
最佳新闻报道奖 《滚石》 詹姆斯·班福特
033 电台主持
入围人物特写奖 《大西洋月刊》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076 新兵
入围人物特写奖 《洛杉矶杂志》 杰斯·卡兹
099 生死劫
最佳随笔奖 《名利场》 马乔里·威廉姆斯
122 泥巴造人
最佳专栏与评论奖 《纽约客》 亨德里克·赫茨伯格
127 洪堡的礼物
入围评论与批评奖 《弗吉尼亚评论季刊》 斯文·伯克斯
140 山之逝——激进的露天采矿与被铲平的阿巴拉契亚山脉
入围新闻报道奖 《哈泼斯杂志》 埃里克·里斯
174 最后的绿林好汉
入围人物特写奖 《GQ》 克里斯·希斯
190 恐怖角蛇馆的爱与死亡
入围特稿写作奖 《牛津美国》 温迪·布伦纳
202 当小女孩遇到太阳鱼——我是如何让我女儿(差点)爱上钓鱼的
入围专栏与评论奖 《田野与河流》 比尔·希维
206 人之气候
最佳公共利益奖 《纽约客》 伊利莎白·科尔伯特
234 基督也摇滚
入围特稿写作奖 《GQ》 约翰·杰瑞米亚·苏利文
261 小心了,女人们怒火中烧
入围专栏与评论奖《名利场》 詹姆斯·沃尔科特
273 他的世界
最佳评论与批评奖 《哈泼斯杂志》 怀特·梅森
284 窒息
最佳小说奖 《弗吉尼亚评论季刊》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
312 杂志中英文对照表
314 获奖奖项中英文对照表
315 2006年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及入围杂志名单
323 致谢
325 译后记

内容摘要
普莉斯拉·朗等著的《美国很好杂志写作(4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为2006年美国杂志界优选奖项“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文章的精选辑。收录了获得该年度很好特稿、很好新闻报道、很好专栏与评论、很好批评与评论、很好人物特写、很好散文、很好公共利益及很好小说等大奖的十余篇杰出杂志文章,以杂志特有方式聚焦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美国商人替政府“售卖”战争、美国如何以商业思维为伊战征兵、美国电台舆论场的运作方式、美国经济社会生态失衡的冲突以及优选性气候等美国问题或美国人关注的问题。细节翔实而精当,叙述清晰而宏大,洞察深刻而透彻,极富纪实与思辨的理性探索,既是一本了解美国2012年的“干货”版年鉴,亦是新闻工作者、文学爱好者的特稿盛宴、写作范本。

精彩内容
格雷顿?卡特(Graydon Carter)《名利场》编辑(沈逸  译)不尽如人意的作品集真是令人惋惜不已。就像全明星队,每位成员都能够独当一面,同样地,出类拔萃的文章才能编纂成集。失去了公司的支持,离开了最亲密无间的伙伴,哪怕是会聚各路高手的合作团队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这也难怪零零碎碎的文章被拼凑成一部作品集,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编辑将题材各异的文章汇集在一起,时刻思考着如何将它们融合在一本书里,就像DJ脑中萦绕的音乐不计其数,但却能在夜晚有条不紊地呈现一场音乐歌舞盛宴,或是为艺术家录制唱片。因此,每一个作品都占据着特定杂志中特定类目下独一无二的位置。其实文章的顺序也有迹可循,前一篇和后一篇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和联系,这也决定了每篇文章所在的位置。您手中的作品集在编辑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杂志讲究图文并茂,而本书明显没有图片。这恰恰证明了美国杂志编辑学会出版的这套合集的魄力,让我们看到在没有图片的情况下,文章的光彩与神姿依然如杂志初版时那么引人神往。如果说报纸是将世界呈现在您的眼前,那么杂志,尤其是举世闻名的精品杂志则是带您走进它们别有洞天的小天地,更指引您找到自己的桃花源。杂志都有各自报道的领域和范围,体育、政治、宗教、文学、科学,或是帕里斯?希尔顿(Paris Hilton)的花边八卦,尤其是月刊更需要术业有专攻。既然每家杂志社都分工明确,那么就无须面面俱到,出乎意料的跨界报道反而会破坏杂志一脉相承的风格,令读者措手不及。报纸总在匆匆忙忙地赶稿印刷,容不得片刻耽误,杂志则不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深入挖掘人物和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这才是杂志的生存之道。人们总喜欢讨论杂志的“视野”,无论岁月更迭,这恰恰是一以贯之的。事实上,流芳百世的经典杂志都是时代的缩影,读者能够从中看到现下的生活状态,也能感知未来世界的走向。杂志比报纸更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杂志本身也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不妨想想20世纪30年代的《财富》(Fortune)、20世纪40年代的《生活》(Life)、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客》(The New Yorker)和《星期六晚邮报》(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20世纪60年代的《时尚先生》(Esquire)和《滚石》(Rolling Stone)、20世纪70年代的《新时代周刊》(New Times)和《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20世纪80年代的《名利场》(Vanity Fair),我斗胆力荐自己的杂志《间谍》(Spy)。这些杂志的主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工作则有着传教士般的热爱和虔诚,笔下的文字抚过读者心弦,一同呼吸,共同跳动,心脉相连,灵犀相通。每篇文章都力求标新立异,加上照片的装点,插图的搭配,排版的创意,文章更是容光焕发。杂志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作家飞扬的文采引得读者心旌摇荡,独具匠心的编辑风格也大放异彩,成为各大杂志竞相模仿的范例。细数耳熟能详的经典杂志,读者能从其中一些杂志中找到“家的味道”,正是这份难得的亲切感和归属感,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就像《生活》,再如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时代》(Time),还有讲述纽约故事的《纽约客》和《间谍》。虽然杂志里“家的味道”依稀还在,可惜越来越多揭秘名人隐私的小报周刊不断稀释着这份浓情蜜意。读者喜欢这种亲密的感觉,他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专属的俱乐部。我在做《间谍》的时候,不仅给读者家的感觉,同时也很重视人物的延续性,我们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通过人物形象的反复出现,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杂志作家精于构思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肥胖臃肿的小说家”、“矮个子的亿万富翁”、“手指短小的暴发户”都是明星人物,每月如期和读者见面。杂志就像是一个合唱队,主编手持指挥棒,指挥乐队演奏出和谐动人的旋律;主编肩负重任,要选出具有天籁之音的歌者,还要把握节奏,使每一位队员都找准节拍,一起律动起来。一般来说,杂志文章有三大构成要素:直击前线、深度揭秘和会说故事。至少具备其中两个要素才能称得上优秀的杂志文学作品,真正名垂千古的伟大作品则是三位一体,其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和对问题的独到见解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作家即使搭上豪华商务舱也能一如既往地妙笔生花。杂志透过细致入微的文字、充实饱满的人物,将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使其沉醉其间,欲罢不能,这也是读者最津津乐道的阅读感受。直击前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是报道新闻这样的正当理由,也常常会被拒之门外,就像两军交战之际,记者想要获取前线战报也是困难重重一样。实力雄厚的新兴媒介集团,拥有强大的记者军团,采访任何重大事件都不在话下,相较之下,形单影只的杂志记者则势单力薄,可他们无畏的勇气和坚忍的毅力却迸发出振聋发聩的力量。他们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深入前线,拿到一手资料,不愧为无冕之王。再难以攻克的报道难题他们都能迎刃而解,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动容。他们冒得了风险,耐得住寂寞,即使面对貌似风平浪静的海面,他们仍然耐心等待,因为真相浮出水面的那一刻随时可能波涛汹涌,他们是决计不会错过那样稍纵即逝的珍贵瞬间的。深度揭秘是杂志文学的第二大要素,只有精湛的采访技巧和深入的挖掘能力才能讲出好故事,报出好新闻。记者针对特定内容的深度解析将大大提高报道的文学性。杂志文学的第三大要素就是会说故事。人人都可以成为事件的传播者,但是只有优秀的记者才有敏锐的新闻触觉,写出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设置悬念烘托气氛,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力,这就是最脍炙人口的叙事模式。经典的故事往往不只是平铺直叙地报道新闻。相反地,叙事新闻作品可以如小说般惊心动魄,发人深省。珠穆朗玛峰意外事故的专题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令人唏嘘不已,《户外》(Outside)杂志强尼?克莱考尔(JonKrakauer)的报道,再现了当年注定是悲剧的登山事件,该篇报道也成了人类历史上痛彻心扉的记忆。这部作品集收录的文章都是杂志文章精品中的精品。尤其是在信息泛滥的新时代,它更奏响了胜利的凯歌,条理清晰的文章编排、坚持不懈的新闻理念、风趣睿智的写作风格都战胜了洪水猛兽般汹涌而来的信息垃圾。这部合集乘风破浪,在信息的洪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如此佳作,您根本没有扼腕叹息的机会,唯有爱不释手地品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