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含水油田储层沉积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高含水油田储层沉积学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60.92 7.1折 36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昌民//尹太举//张尚锋//李少华//尹艳树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6275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368元

货号1201502911

上书时间2024-08-17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前言
靠前章 储层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1
1.1 地质层次律 1
1.1.1 宇宙与地球的层次性特征 1
1.1.2 地质系统层次性的哲学思考 4
1.1.3 地质层次的划分原则 5
1.1.4 地质层次律的规律 7
1.1.5 地质层次律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 9
1.2 储层层次分析法原理 10
1.2.1 层次表征与层次建模的理论依据 10
1.2.2 层次分析的目的 11
1.2.3 储层层次分析的基本思路 11
1.3 储层层次划分与对比方法 15
1.3.1 储层层次划分与对比的沉积学基础 15
1.3.2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思路 16
1.3.3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17
1.4 坪北油田长4+5段——长6段油层组基准面旋回层次分析 22
1.4.1 基准面旋回的层次划分 22
1.4.2 长4+5段长6段油层组的层次划分与对比24
1.5 双河油田泥质隔层的层次分析 27
1.5.1 隔层屡次分析的原理 27
1.5.2 隔层层次划分 28
1.5.3 隔层层次描述 28
1.5.4 隔层层次解释 31
1.5.5 隔层层次预测 32
1.6 马厂油田储层层次结构分析 34
1.6.1 马厂油田储层层次划分 34
1.6.2 层次实体分析 34
1.6.3 单砂体储层建筑结构模型 36
1.7 周清庄生物屑灰岩储层的定量层次分析 38
1.7.1 地质背景 38
1.7.2 储集体规模预测 38
1.7.3 储层非均质性层次分析 39
1.8 低效气藏成因层次剖析 43
1.8.1 靠前层次:生产层面 43
1.8.2 第2层次:现今地质特征层面 44
1.8.3 第3层次:历史地质成因层面 46
1.8.4 第4层次:预测层面 47
参考文献 48
第2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52
2.1 基准面及基准面升降原理 53
2.1.1 基准面的概念及其沿革 53
2.1.2 基准面的影响因素 54
2.1.3 基准面的运动 63
2.1.4 基准面旋回与层因层序 66
2.2 坪北油田长6段油层组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 67
2.2.1 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 68
2.2.2 基准面旋回层序对比与地层格架 70
2.3 钟市油田潜江组含盐层系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 71
2.3.1 基准面旋回识别 72
2.3.2 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75
2.3.3 层序格架内砂体分布 76
2.4 基准面旋回层序内河道砂体形态特征分析 78
2.4.1 基准面旋回划分 79
2.4.2 河道砂体的类型及其特征 81
2.4.3 砂体几何形态及其变化规律 81
2.5 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1~5砂组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 84
2.5.1 水下扇储层基准面旋回识别 85
2.5.2 测井基准面旋回识别 89
2.5.3 层序对比及地层格架的建立 90
2.5.4 基准面旋回内砂体展布规律 90
2.6 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6~10砂组基准面旋回内储层非均质性 92
2.6.1 储层层序地层格架 92
2.6.2 层序格架内储层非均质特性 94
2.6.3 基准面旋回内原始储量分布特征 99
2.6.4 基准面旋回格架内砂体开发响应及剩余油分布 99
参考文献 102
第3章 现代沉积调查与沉积模拟 106
3.1 长江荆江段马羊洲现代沉积调查 106
3.1.1 马羊洲南缘沉积特征 107
3.1.2 马羊洲支汊河床沉积特征 109
3.1.3 层理特征及其成因 113
3.1.4 讨论 114
3.2 洞庭湖和鄱阳湖现代沉积调查 115
3.2.1 洞庭湖现代三角洲沉积 116
3.2.2 鄱阳湖现代三角洲沉积 119
3.2.3 浅水三角洲砂体形态成因探讨 123
3.3 物理沉积模拟实验 125
3.3.1 沉积模拟实验概况 125
3.3.2 沉积模拟实验装置 130
3.3.3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段~须三段)沉积模拟实验模型 131
3.3.4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段~须三段)沉积模拟实验 137
3.3.5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段~须三段)沉积模拟结果分析 142
3.3.6 大面积砂岩形成控制因素和形成模式 149
3.4 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数值模拟研究 159
3.4.1 河口区水动力特征 160
3.4.2 水力学数值模拟方法 161
3.4.3 模型设量 163
3.4.4 模型计算结果 166
3.5 地层基准面旋回的 维定量模型 176
3.5.1 定量模型建立的依据和假设 176
3.5.2 定量模型的建立 177
3.5.3 模型分析 179
3.5.4 应用与讨论 181
参考文献 183
第4章 沉积储层露头调查 186
4.1 概述 186
4.1.1 露头研究的特点 186
4.1.2 露头的研究方法 187
4.1.3 露头调查的内容与实施 188
4.2 河南桐柏栗园扇三角洲露头调查及其对地下地质分析的启示 189
4.2.1 栗园扇三角洲露头沉积特征 189
4.2.2 沉积建筑结构特征 196
4.2.3 沉积机理与建筑结构要素叠置组合方式 199
4.2.4 对地下储层建筑结构分析的启示 200
4.3 青海油砂山油田第68层分流河道砂体解剖学 201
4.3.1 砂体沉积地质背景 201
4.3.2 岩石相类型及其组合 202
4.3.3 界面层次与建筑结构 203
4.3.4 储层地质模型比较 205
4.4 延河剖面的沉积特征 206
4.4.1 延河剖面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207
4.4.2 岩石相类型和成因相特征 211
4.5 延河谭家河剖面储层沉积学解剖 218
4.5.1 地层分层精细描述 218
4.5.2 分层沉积环境分析 221
4.5.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解释对比 224
4.5.4 成因砂体的连续性 227
4.5.5 谭家河剖面西段 231
4.5.6 谭家河东延河北岸河口坝体系精细解剖 231
4.6 延河朱家湾剖面储层沉积学解剖 232
4.6.1 沉积相分析 232
4.6.2 砂体连续性 235
4.6.3 层序地层学特征 236
4.6.4 朱家湾村北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体系中的侧积体 238
4.7 延河张家滩中学东剖面储层沉积学解剖 239
4.7.1 剖面描违 239
4.7.2 层序地层特征 242
4.8 延河剖面其他典型露头储层沉积学解剖 243
4.8.1 张家滩东剖面 243
4.8.2 枣林村剖面 246
4.8.3 芝王川剖面 248
4.9 露头信息对研究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的启示 248
4.9.1 来自露头的证据 249
4.9.2 来自地下的证据 250
4.9.3 席状砂的形成过程 250
4.9.4 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的建筑结构与非均质性 251
参考文献 252
第5章 高含水油田储层地质知识库研究 254
5.1 地质知识库的概念 254
5.1.1 地质知识库的基本概念 254
5.1.2 地质知识库的知识来源 255
5.1.3 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建库步骤和基本内容 261
5.1.4 不同知识获取方法比较 262
5.2 基于露头测量获取三角洲砂体地质知识库 263
5.2.1 露头测量方法与内容 263
5.2.2 露头剖面岩石相知识 264
5.2.3 不同岩石相的孔隙度与渗透率 264
5.2.4 砂体构成及形态特征 265
5.2.5 砂体的宽厚比关系 267
5.2.6 砂体的孔渗特征 268
5.2.7 原型模型的构建 269
5.3 应用密井网地层对比获取扇三角洲前缘地质知识库 270
5.3.1 建库流程 270
5.3.2 岩电关系知识 275
5.3.3 岩石相规模知识 286
5.3.4 单砂体规模 293
5.4 基于卫星遥感照片建立地质知识库 295
5.4.1 基于Google Earth的沉积体几何形态参数测量 296
5.4.2 点坝砂体几何学参数 300
5.5 基于沉积模拟实验获取河口坝地质知识库 303
5.5.1 知识库参数及其获取方法 303
5.5.2 定量几何形态参数特征 304
5.6 Lidar技术在地质知识库建立中的应用 307
5.6.1 Lidar技术的研究进展 307
5.6.2 Lidar技术原理 308
5.6.3 Lidar技术特点 309
5.6.4 Lidar资料采集与处理 310
5.6.5 Lidar资料应用 311
5.7 虚拟地质露头全新的地质知识库 312
5.7.1 虚拟地质露头原始信息获取 312
5.7.2 虚拟地质露头建立 312
5.7.3 虚拟地质露头的应用 313
5.8 服务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地质知识库软件平台 314
5.8.1 服务于多点地质统计学的新型地质知识库表现形式 314
5.8.2 地质知识库软件系统 317
参考文献 321
第6章 储层建筑结构分析 324
6.1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324
6.1.1 储层建筑结构 324
6.1.2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 326
6.1.3 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法 332
6.2 现代河流江心洲的建筑结构分析 333
6.2.1 江心洲沉积的岩石相及其组合 334
6.2.2 江心洲沉积的上部层序 336
6.2.3 江心洲沉积的建筑结构要素 337
6.3 南襄盆地西大岗剖面砂体建筑结构特征 338
6.3.1 砂体沉积特征 338
6.3.2 沉积界面与沉积事件 339
6.3.3 砂体建筑结构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340
6.3.4 问题讨论 340
6.4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储层建筑结构分析 341
6.4.1 储层双河油田层次划分 341
6.4.2 岩石相与建筑结构要素的岩电特征 344
6.4.3 建筑结构要素预测模型的建立 353
6.4.4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储层建筑结构特征 359
6.5 大庆油田辫状河储层建筑结构分析 366
6.5.1 大庆长垣PI3小层辫状河储层沉积机理 366
6.5.2 建筑结构要素识别 370
6.5.3 建筑结构要素的内部构成分析 376
6.6 大庆油田高弯曲流河储层建筑结构分析 380
6.6.1 高弯曲衄流河的沉积机理 380
6.6.2 单河道的建筑结构解剖 384
6.6.3 点坝的建筑结构解剖 390
6.7 大庆油田低弯曲流河储层建筑结构分析 395
6.7.1 低弯曲流河的沉积机理 395
6.7.2 河道带建筑结构解剖 396
6.7.

内容摘要
本书介绍项目组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作者等组成的项目组结合国家攻关项目、国家重大专项以及油田横向资助课题,以提高油藏采收率为很终追求,以油藏精细表征为目的,以沉积学理论为主线,在包括大庆、胜利、大港、中原、河南、青海、长庆等高含水油田开展储层沉积学研究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