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砚·制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制砚·制墨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95.68 5.2折 570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晓阳,王伟,吴丹彤 著;路甬祥 丛书主编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73570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70元

货号1201244754

上书时间2024-08-09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方晓阳,男,1956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工艺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工艺研究会理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普专项评审专家。方晓阳博士是有名的印刷史、造纸史和制墨史专家,迄今已出版《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全集·造纸印刷卷》、《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印刷卷》等专著,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软课题项目、中国科学院95重大课题子课题等项目,发表印刷史、造纸史论文约数十篇,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主要作品《中国手工艺--文房四宝》、《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印刷卷》等。

目录
制砚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史海浮槎
一、远古时期
二、商周秦汉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四、隋唐五代
五、宋辽金元
六、明清民国
七、现代
第二节 砚种辑录
一、石质砚
二、非石质砚
第二章 端砚
第一节 历史沿革
一、端砚始于唐前的文献考证
二、唐与五代
三、两宋时期
四、元代
五、明代
六、清代
七、民国
八、当代
第二节 砚坑与石品
一、砚坑及分类
二、主要历史名坑
三、石品花纹
第三节 理化特性
一、基本矿物组成与特征
二、主要化学成分
三、主要物理性质
第四节 形制风格
一、端砚形制风格的演化
二、端砚样式风格特点
第四节 制作技艺
一、采石
二、维料
三、设计
四、雕刻
五、配盒
六、打磨
七、浸色润石
八、上蜡
九、包装
第三章 歙砚
第一节 历史沿革
一、唐与五代
二、两宋时期
三、元代
四、明代
五、清代与民国
六、当代
第二节 砚坑与石品
一、砚坑及分类
二、主要历史名坑
三、石质石品
第三节 理化特性
一、基本矿物组成与特征
二、主要化学成分
……
第四章 红丝砚
第五章 洮砚
第六章 松花石砚
第七章 陶瓷砚
第八章 澄泥砚
第九章 漆砂砚
第十章 砚林别录
附录
制墨
前言
第一章 墨史概论
第二章 松烟墨
第三章 油烟墨
第四章 余论
附录一 宋代墨工考
附录二

内容摘要
《制砚·制墨》系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第二辑)的其中一卷,民国期间砚著不多,其中韩军一先生的《甘肃洮砚志》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洮砚专著,具有很好重要的史学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些重要的砚著纷纷问世,但此中除一些文房四宝的综合性图书与画册外,研究性专著仍然集中在端、歙、鲁上。直至近年,有关红丝、澄泥、洮河以及其他地方砚的专著方才出现。
这些论砚专著各有所长,熠熠生辉,是学界珍视的宝藏,也是本书撰著的参考文献之一。
中国砚是一个大家族,从材质上可以分为石质砚与非石质砚两大类。其中石质砚是指用自然界所产天然岩石为原料制成的砚,而非石质砚是指用除天然岩石外其他材料制成的砚,如陶瓷、金属、竹木、玉石等。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统计,见诸古代文献与实物的石质砚约130种,非石质砚约43种;见诸近现代文献与实物的石质砚约52种,非石质砚约2种。这些砚散布于全国多个地区,有的仅见于文献而无实物,有的仅见于实物而缺少文献,有的砚文献记载连篇累牍,有的砚仅见一条文献。为了将历史上出现的砚尽量收录且维持本书层次清晰的框架结构,我们将其中文献记述较多的端砚、歙砚、红丝砚、洮砚、松花石砚、澄泥砚、漆砂砚与陶瓷砚各单列一章,而那些文献记述较少的砚,因为难以较为全面地对其历史脉络、形制样式、流布地区、技艺传承等进行较为详尽的研究,故只能收录于“砚林别录”一章中。本书是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由方晓阳负责并与吴丹彤、沈晓筱共同承担,。在研究与写作中,力求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线,重视文献研究,注重实地调查,结合模拟实验,同时借鉴当代科学仪器进行理化分析,用多重证据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较为欣慰的成果。全书历时八年,数易其稿,虽然尽力,但疏漏与谬误在所难免,尤其在砚种收集与分类上多有偏见,为此诚望专家学者与读者不吝指教。

精彩内容
总序
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科学技术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传世和出土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几乎都出自传统工艺,据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灿烂多彩的物质文明是由众多传统工艺所创造的。即此一端,可见传统工艺对于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曾起过何等重大的历史作用。
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中华民族固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既是弥足珍贵的科学遗产,又是技术基因的载体。古老的用作艺术铸件的失蜡法,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改造,跃变成为优选的、规模宏大的精密铸造行业,这是人们所熟知的科学技术目前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范例。许多传统工艺(诸如宣纸、紫砂、景泰蓝、锣钹制作等)至今仍在生产中应用,且因其自身工艺特点和文化特质而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准的提高,对传统工艺制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传统工艺定将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美化人民生活、对外贸易、靠前文化交流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满足各阶层的多层次需要,从而显现其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所有文明国度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史、科学史、艺术史和工艺史。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发扬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又有再度焕发青春的大好机遇。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传统工艺的文献资料整理、考订、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研究成果的编撰、出版视作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建设,既具有存亡续绝的抢救性质,又可对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对科学技术史、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鉴于我国目前尚无传统工艺的系列著作,中国科学院在“九五”规划中,特将“中国传统技术综合研究”列为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则是这一项目的两个子课题之一。
本课题系由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和上海分会协助,第一辑共14卷,包括陶瓷、丝绸织染、酿造、金属工艺、传统机械调查研究、漆艺、雕塑、造纸与印刷、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中药炮制、文物修复和辨伪、历代工艺名家、民间手工艺和甲胄复原等分卷;第二辑共6卷,包括造纸(续)制笔、陶瓷(续)、制墨制砚、农畜矿产品加工、锻铜与银饰工艺、中国传统工艺史要等分卷。为保证编撰质量,特聘一批著名学者为顾问,从全国范围延请多年从事传统工艺研究、有较深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各分卷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和特约撰稿人。
由于传统工艺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基础和具体条件不尽相同,本书现有的卷目设置和所涵盖的工艺类目与内容是存在欠缺之处的。我们希望在《全集》各卷推出之后,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继续予以充实、完善,俾能名实相符,也希望读者和学界同仁对已出的各分卷给予批评指教,容我们在修订再版时补正。
本书在立项和编撰过程中,得到院内外众多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大象出版社慨允承担出版任务并予资助,在此谨致谢忱。
路甬祥
2004年8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